斥资1.25亿,耗时7年,她将整座清代古宅搬到美国
斥资1.25亿,耗时7年,她将整座清代古宅移到美国!
▲ 荫余堂的坡屋顶与马头墙
在远远的美国波士顿东北边,有座名喊赛勒姆的小镇,那里完全地保存着一座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这座古宅喊“荫余堂”,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建筑。
▲ 荫余堂
荫余堂曾是徽州黄氏一族的祖业,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木结构古建筑。荫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四水回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躲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
▲ 荫余堂内景
黄家人在这里聚居了约200年,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1982年,最后一代迁出。老宅院从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黄家人最后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卖掉这座房子,而这正是乡下老屋普及的命运。
▲ 南希
1993年,一个名喊南希的美国女孩的到来,改变了这座古宅的命运。南希是个中国迷,曾在北京中心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也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早在1980年她就到过中国,能够讲一口顺畅的汉语,也是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
▲ 荫余堂的堂屋
她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徽派建筑,就被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深深打动。甚至在临行之前,她竟萌生了带一座古宅回美国的想法。
▲ 青石板展成的庭院
从1993年开始,南希在1000多座不受保护的老房子中,选出这一座极具徽州古建筑特色的建筑,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耗时7年,斥资1.25亿美元,保存下这座有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
▲ 荫余堂影视资料
1997年起开始解体调查。荫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辞别。自此这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不再为黄家所有,而成为美国人的博物馆的一部分!
▲ 荫余堂
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继续了两个多月,在完成了解体调查之后,工程师开始绘图、拍照,工匠们则给各个部件做上了记号。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500件石雕,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展设的麻石路板,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准则货柜。
接收古宅后,开始策划组装和保修工作,并规定古宅的所有部件间不得用任何钉子,全要用积木等套件组装起来,除了屋瓦之外,古宅一共有4000个构件,精美程度相当惊人。
▲ 荫余堂的天井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
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
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的名句。诗中描绘了皖南山间村居,荫余堂是此建筑风尚的代表作。而现在我们往看,只能到美国了!
▲ 天井两侧的格栅木窗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 重建荫余堂
但是和荫余堂的侥幸相比,其他上百座在城市的发展中荡然无存的古建筑的命运则悲苦许多。若建筑有灵,它该做何感慨呢,当初赞同移走是认为它的文物价值小,而现在看来,福兮祸兮,难以言说。
▲ 荫余堂的移迁,横跨半个地球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赛勒姆镇迪美美术馆。到美国后,仅仅核对部件及卸货又花往了三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忙、琐碎,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烦与细心。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 沈鹏题写“荫余堂”匾额
复建时,美方建筑师碰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宅院不符合现代建筑安全规范,内部也没有电源,屋顶瓷砖没有上釉,难以适应新地区的严冷冬天。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协作,征服了种种挑战,最后不仅按照原貌复原,同时让这座老宅符合了现代的建筑规范。
▲ 荫余堂内景
更难以想象的是,为了高度还原,博物馆还将荫余堂修复成了80年代的风貌,购置了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彻底还原了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模样。
▲ 荫余堂外景
整个团队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参看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 荫余堂主题网站
荫余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出于对民居的保护,天天限制参看人数,参看时间仅限半小时,且必须跟随导览按批进进,严禁拍摄……
▲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扬画
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仿佛真切地穿行在安徽的村落间。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人参看者都忍不住赞颂。
▲ 雕刻精美的镂空木窗
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每一样东西都生动笔录着中国的历史,笔录着百年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图景。
▲ 欧式壁纸,中式家具
沉浸在这样一座中国古典老宅里,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从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作为起点,了解中国文化。
▲ 民国时期招贴画和生活用品
何以属于我们中国的古老建筑,珍存了丰沛的民族历史文化,却无法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而被外国人以无比细致和专业的精神保护得如此完全,令人倍感汗颜。
▲ 荫余堂的雕花门窗
如若当初南希未曾抵达中国,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宅院,最终又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呢?
▲ 重建的荫余堂
多年以后,黄家第36代子孙黄秋华应邀赴美参看重建的荫余堂,适逢大提琴家马友友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当黄秋华走进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被流水一般的琴声包裹着,感觉穿越了时空的她,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