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电影时间:1年前阅读:22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了战争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战略决战,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需要引起作战双方的高度重视。战前需要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人心向背,决战的时机、地点等因素慎重考虑,轻易不要发起战略决战。

如果用大白话来说的话,就是战前一定要掂量好自己几斤几两,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饭,轻易不要像输红眼的赌徒一样一把梭哈全投进去,那样万一输了,就连翻本的本钱都没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昆阳之战对于新莽政权来说,就是一场本可避免大败的普通战役,却让王莽的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打成了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战略大决战。

而这场大战对于以刘秀(其实他当时只是绿林军的中下级军官)为代表的绿林起义军来说,却是一场乌鸡变凤凰的彻底翻身仗,以前屡战屡败的农民起义军做梦也想不到凭借一场被逼无奈的解围和突围战就彻底打垮了新莽政权的主力,而且之后几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推翻新莽政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场古代史上著名且奇葩的以少胜多的著名大战——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一、战前背景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末期的衰败景象类似,西汉末年也是政治腐朽,经济凋敝,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致使民不聊生,危机四起。而与其他封建王朝不同的是,此时的衰败景象尚未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但统治者内部却先乱了起来,被当今互联网网友们称为千古第一“穿越奇人”的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其两面派的权术,在用一杯鸩酒毒死自己的女婿汉平帝后,翁篡婿位,夺取了西汉政权,建立了新朝,开了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通过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但王莽上台后实行了“托古改制”的“伟大”改革,颁布了一系列在现代人看来都十分超前的共产主义公有制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因为太超前,脱离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结果不仅没有给广大农民阶级带来好处,而且也得罪了几乎所有的地主阶级——汉末豪强地主。结果就是全社会天怒人怨,阶级矛盾更趋激化。

广大民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王莽的统治。一时间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黄河南北和大江上下。在当时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尤以湖北地区的绿林军、山东地区的赤眉军和河北地区的铜马军三支声势最为浩大。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在这三支起义队伍当中,以山东大汉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实力最强,他们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初期军纪严明,号令也比较统一。而河北的铜马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都互不统属,各干各的,像是众多山贼草寇的联合体,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湖北地区的绿林军则情况比较特殊,他们的实力是最弱的,但他们的成分还比较复杂,既有王匡、王凤领导的纯粹的农民起义军,又有南阳豪强地主刘縯、刘秀兄弟领导的地主武装,他可以算是一个农民阶级和地主武装组成的反莽联合战线。

本来,在王莽的眼中,河北的铜马军是一帮乌合之众,成不了什么气候,而绿林军由于势力弱小,也入不了王莽的法眼,王莽的主要力量是用来集中对付山东赤眉军的,先后两次派大军征讨赤眉军。

但是,由于绿林军不是纯粹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们是和地主阶级联合作战的。这样,他们就克服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变得号令统一,纪律严明,是一支实力弱但战斗力较强的起义武装。但是,他们却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呢?说白点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在自己实力弱小时不是想着怎么埋头造反、发展生产、壮大队伍,而是早早地就树起了“灭莽兴汉”的大旗。他们从自己队伍中找了一个血缘关系和当今汉朝皇室八竿子打不着的汉室后裔刘玄当皇帝,恢复汉制,还起了年号叫更始。

绿林军的这一骚操作可是戳了王莽的肺管子了,要知道王莽就是靠篡夺汉室江山起家的。你现在却树起了“灭莽兴汉”的大旗,不先灭你灭谁啊?那就“枪打出头鸟”吧,王莽于是就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军转而对付绿林军。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王莽

二、战场地理环境特点及昆阳的重要性:公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打败了王莽的荆州兵甄阜、梁丘赐兵团。接着又在新野县击败莽军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几万人。随后,绿林军开始部署新的作战计划,如图: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1、左路军,以刘演率领的绿林军主力为主,北上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作为起义军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

3、右路军,为了阻止莽军南下,保障围攻宛城主力的侧翼,绿林军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向右翼的颍川郡一带进攻,并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

2、还有一个任务相对简单的中路军,负责拿下近在咫尺的新野县。

从上面的部署,我们可以看到,起义军是以宛城为核心展开作战的,因为宛城在当时是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大都市。《汉书•食货志下》说:“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这说明了宛城是当时天下最重要的六大城市之一。宛城的周围是南阳盆地,南阳盆地群山拱卫,处在我国的腹心地带,北临伏牛山,东靠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则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就是著名的大别山,东南方向与江汉平原相连。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南阳盆地

作为南阳盆地的核心地带,宛城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关中盆地的秦国与江汉平原的楚国的争霸前哨站。“关中四塞”里有一塞就是宛城西北,关中盆地东南的武关道,如果从长安出发向东南,可经过灞上、芷阳、蓝田进入武关道、最后直达终点宛城。当年刘邦能够先于项羽进入到咸阳城称王,走的就是打下宛城之后直通关中长安的武关道;而三国时的李傕、郭祀乱长安时,汉献帝又是经过武关道逃到南阳找曹操的。

宛城的东北方向,则是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形成的一个豁口,这个豁口是南阳北上中原和中原地区下江南的必经之地,在这个豁口之上有两个军事重镇:昆阳和堵阳(如下图)。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看的话,可能会有疑惑,昆阳城明明是探出南阳盆地的,并不在南阳群山的包围圈内?而南边的堵阳却很像是兵家必争之地啊?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这么一座城,为啥刘秀要求死活要坚守?莽军统帅王邑又要求必须打呢?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即粮草运输。为了此次的剿灭绿林军作战,王莽先后调集了42万大军,这42万大军的吃喝拉撒对后勤保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莽军要走陆路运输的话,至少需要再动员二十万以上的支前民工和骡马队,而且效率还不高,容易被绿林军截断粮道,这对于此时岌岌可危的新莽政权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巨大财经负担。

因而,他们要走水路运输,水运运量大,速度快,还不容易被敌方破坏。而昆阳是整个北方水系进入南阳平原的最后一站。这个位置不拿下来,万一昆阳的守军给你搞破坏,那整个后勤给养就不踏实了。而且自昆阳到宛城,这一路近300里再无水路可借,后勤运输的成本和难度要成倍地增加,这就意味着昆阳城最好能成为最近的物资集散地,来保障入大军进攻宛城的给养。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从这个角度来讲,绿林军守昆阳和新莽军打昆阳,就变得很有战略价值了。

三、战役经过:昆阳之战共分三个阶段:

一、昆阳守军困守孤城公元23年五月,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寻统帅42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浩浩荡荡直奔南阳方向而来。这支队伍中还有一个叫巨毋霸的大将,如果听过评书《东汉演义》应该比较了解,此人身高丈八,膀大腰圆,力大如牛,掌中一把合扇板门刀,以一人之力战败刘秀云台28将的车轮战,还把银戟太岁雪天王贾复的肚子划破,逼得贾复盘肠大战。当然,这是演义的戏说,但正史上的记载,巨毋霸身高也有2米3,威武雄壮,简直就是奥尼尔,姚明穿越回去的存在。并且,他还有一项特殊本领,会驯兽,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在作战时放出来,指挥野兽进攻敌人。

闲话少叙,王邑和王寻的大军一路南下,在颍川和严尤、陈茂的败军会合后,即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内就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统帅王邑立即下令围攻昆阳。这时,会合不久的严尤根据以往作战的失利教训,认为不可把全部兵力集中用于昆阳这个既坚固又妨碍大部队施展的小城。大军应该留一部围困昆阳,其余主力应当直趋宛城,因为此刻绿林军的主力正在围攻宛城,如果击破宛城的绿林军,则昆阳将不攻自破。

应该说,这位败军之将严尤的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昆阳虽然也重要,但对方守昆阳的兵力不足一万,而且昆阳附近地形不便大部队展开,屯兵坚城之下不能速胜历来是兵家大忌。王邑完全可以留下部分兵力牵制昆阳守军,自己率大部队绕过昆阳南下去解宛城之围。这个完全是能做到的,此刻宛城的守将正是还没有归降刘秀的云台名将岑彭,岑彭在《东汉演义》里就是著名的战将,曾经在武科场和马武花刀对花刀,最后夺得武状元。而在正史中,岑彭更是一位谋略过人的名将,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如果此刻王邑率大军直奔宛城,一定可以和驻守宛城的岑彭里应外合,大破绿林军。

但王邑却听不进败军之将严尤的建议,傲气十足地说:“我以前围攻翟义时,就因为没能生俘他而受过指责,现在统帅百万大军,碰到敌人城池,竟绕道而过,这怎么能显示我们的威风呢!应当先杀的他们片甲不留,全军踏着他们的鲜血挺进宛城,岂不是更痛快吗!”于是王邑仍然坚持以数十万大军围攻昆阳。这是王邑第一次与胜利擦肩而过。

而此刻昆阳的绿林军守将王凤、王常(也姓王,大家注意区分)等见新莽大军逐渐云集昆阳,而昆阳守军总共不到一万人,感到形势十分严重。王凤等绿林军将领鉴于双方力量悬殊,对坚守昆阳信心有些不足,一些退入昆阳城中的绿林军官兵也惊惶失措,担心妻子儿女,想分散回去,各自保存自己的防区。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此刻,名不见经传的偏将军刘秀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大家说:“目前我军兵缺粮,而城外又有强大的敌人,如果我们能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还有一丝取胜的可能;如果分散开各自回去,势必力量更单薄,会被莽军逐一消灭。况且刘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无力挽救我们。昆阳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将被莽军各个击破。现在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存亡与共,反而贪生怕死,到时怕连自己的妻子财物也守不住”。

刘秀这番话很快招来诸将领一番骂,他们大怒说:“你区区一个偏将军,居然教训起我们来了!有你说话的份吗?”。刘秀听了便笑着站起来准备离开。恰在这时,侦察员回来了,报告说:“王寻大军即将到达城北,军队连绵百里,看不见边。”王凤一见当前情况紧急,也顾不得刘秀的偏将军身份了,他们急忙请刘秀计划破敌之策。刘秀经过认真分析敌我态势,便向王凤做了提议,以王凤和王常率人坚守昆阳城,因为他们是主将,不能随便离开。自己则在当夜和宗佻、李轶等十三骑,趁着敌军包围圈尚未合拢完毕,从昆阳城南门出去调集救兵,之后再对新军内外夹攻。王凤同意了刘秀的建议。

这时的新莽大军已赶到昆阳,他们按照统帅王邑、王寻的命令,立刻开始围攻昆阳城。莽军为了显示其威武雄壮,把昆阳城包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扎下一百多座联营,锦旗招展、号带飘扬,锣鼓之声传于数十里之外。攻城时,莽军在地下使用土工作业挖地道,在地上使用冲车和棚车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机弩向城内狂射,箭矢像雨水倾泄。城中的军民不能外出行动,连出门打水也要头顶门板,以防中箭。

战斗最艰苦时,昆阳的守将王凤等人一度动摇,打出白旗准备投降,但王邑、王寻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他们投降,决心非要踏平昆阳不可。王邑的这种奇葩理论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新军搏杀。这是王邑第二次与胜利擦肩而过。

这时的严尤看到昆阳城十分坚固,难以在短期内攻下,便又建议王邑说:“兵法讲围城要留一面,我们应当故意放松南门让昆阳之敌逃跑一些,一方面可以迅速拿下昆阳,另一方面可以使这些逃兵回宛城传播失败的消息,以震撼宛城的绿林军主力。”

但王邑依仗自己兵多粮足,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又一次拒绝了严尤的建议,继续加紧硬攻昆阳,使自己几十万大军,还是屯兵坚城之下。这是王邑第三次与胜利擦肩而过。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二、刘秀出城搬救兵昆阳城内的汉军军民并肩战斗,一次一次打退新莽军队的强攻,占绝对优势的王邑也无可奈何,虽经反复攻城,昆阳城仍屹立不动。

而此刻的李轶、刘秀等十三人,飞马到达定陵、郾城等地调集各兵马,但是这些地方的将领一听说王莽有百万大军围困昆阳,就打了退堂鼓了。并贪惜自己的财物,就想就地分家散伙回高老庄,不愿赴昆阳增援。刘秀此刻再一次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思想动员能力,他说:“今天我们如果能和昆阳守军里应外合破敌,将来得到的珍宝财物要比现在多几万倍,我们的大事也可成功;而如果敌军攻破昆阳,下一步必将来对付我们,面对百万大军,我们的脑袋恐怕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呢?”刘秀的这番话说到众将心里去了,于是各营将士跟着刘秀、李轶等一齐向昆阳地区开进。

这时的莽军和绿林军在昆阳正打得忘乎所以,而到了五月底,南面的宛城在绿林军主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即便是岑彭这样的名将也无能为力,守将岑彭终于被迫向绿林军投降 ,但这个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绿林军士气,动摇莽军军心,就让快马探员先去昆阳传播宛城已破,绿林军主力将援救昆阳的消息。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定守城信心,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莽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绿林军在气势上已占据了优势。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南阳盆地详图

三、里应外合共破敌六月初一,李轶、刘秀率定陵、郾城等地的援军到达昆阳地区。刘秀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骑兵一千多人为前锋,摆开阵势,准备出击。王邑、王寻也派兵数千人前来迎战。刘秀亲自率领人马冲杀,斩新军几十个人。跟随的将领终于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他们的偏将军刘秀,都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小股敌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见了大敌,却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我们跟你混了,我们共同协力破敌”!

刘秀为进一步瓦解莽军的战斗士气,鼓舞昆阳城内军民的斗志,他把写有宛城汉军已获胜的密信,故意掉落到莽军阵营。这就引起了莽军统帅王邑、王寻的恐慌。莽军将士看到,一个小小昆阳,大兵压境,苦战一个多月,都没能攻破,若再加上宛城的数万汉军,则更无法对付。

刘秀又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自城西冲击莽军的中军大帐,很明显是奔着敌军指挥部来的。但王邑、王寻一看刘秀就这么点人,根本没放在眼里。因而,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出来对战刘秀。

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王邑还下了一个足以要他老命的命令,他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打刘秀。这是王邑第四次与胜利擦肩而过。老天爷一般会给人再一再二的机会,不会给你再三再四是机会,如今已经给了王邑再三再四的机会,可惜王邑没有抓住,那对不起了,等待王邑的只有是失败了,而且是彻彻底底,永无翻盘机会的大失败。

因为,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王邑、王寻带着的这万余人的中军却不是刘秀敢死队的对手,这万余人的阵势很快就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这时莽军其余的部队,因王邑的军令在先,都不敢轻举妄动,因而无人主动支援王邑这万余中军。于是,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还斩杀了王寻。

王邑的中军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莽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顿时陷入混乱之中。这时昆阳城内的王凤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左砍右杀,如入无人之境,也大喊着冲出城门,内外夹攻莽军。杀声震天动地,新莽大军迅速土崩瓦解。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这下哪位巨无霸率领的野兽们也都惊了,冲着逃跑的莽军就咬了起来。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昆阳之战,刘秀如何把一场解围自救的战役打成颠覆王莽的战略决战

昆阳之战

四、战后分析:战后,汉军缴获了莽军海量的军用物资。王邑率领千余残兵一口气奔逃到洛阳。当王莽得知昆阳惨败的消息后,异常震惊,整个新莽朝廷上下也为之惊恐。随之而来的是,京城长安所在的三辅地区震动,关中地区的豪强纷纷起兵诛杀王莽派驻的地方官,并且恢复汉朝年号,服从更始皇帝的政令。三个月后,绿林军兵临长安,城内市民纷纷响应,并在长安市民的配合下,攻入长安城,将王莽躲藏的渐台团团包围,王莽无处可逃,被一个长安商人冲上渐台,砍了王莽头颅并永久保存起来。随后,绿林军占领整个长安城。新莽政权终于被推翻。

我们如果战后分析的话,可以看到,在昆阳之战中,王莽的兵力有42万,号称百万,而绿林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原因可以归纳为这么几条:1、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2、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做法,迟滞了王邑莽军的行动;3,善于利用新莽的弱点,攻心战和军事战双管齐下,摧毁敌军战斗意志;4、能够把握战机,选择莽军指挥中枢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但对于莽军来说,更深层的原因就是: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实施大兵团作战的,尤其是在战争双方力量悬殊的时候,势力强的一方更要克服骄傲自大的心态,认真分析战场态势和战场环境。大兵团作战都有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一是大兵团作战指挥调度不易,几十万大军往往不如几千精兵更容易指挥调度,涉及的排兵布阵和战场调度异常复杂,不是身为军事门外汉的王邑、王寻两个文臣所能掌控的。辽沈战役中面对困守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点中的国民党军,林总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为什么那么的慎之又慎,前思后想,就因为一流的军事家懂得大兵团作战的不易和指挥调度的复杂性,指挥员的一点点小小失误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变故。

二是大兵团作战的首战尤为重要,因为大兵团作战的士气传导效应是成倍放大的,你如果只率领几千人的小部队作战的话,败就败了,大不了跑呗,所影响的只不过是几千人,逃跑也很容易。而大兵团作战如果首战不利的话,这种不利效应是会迅速传导到全军的,将来一有个风吹草动,带来的必将是全军的崩溃。淮海战役中,首战的碾庄围歼战中只不过是歼灭了黄百韬的一个兵团10来万人,此时的国军并没有元气大伤,杜垏明的徐州剿总30多万主力还在,而粟总的华野主力此时也不过36万人,杜垏明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和华野一战。但是经历了黄百韬兵团的被歼后,国军的失败情绪已经传导到全军,完全失去了和解放军对战的勇气,结果就是杜垏明带着30多万国军仓皇逃窜,被30多万的华野雄狮包围在陈官庄地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后突围不成,被俘缴械投降。

三是大兵团作战可以以优势兵力去和对方作战,但不能优势的没谱。一般在5:1的范围内就合理了。如果整个20:1或50:1的,反而不容易把握。首先是对己方大量资源的无效浪费,几十万大军的补给消耗是惊人的,你这一战打完了也吃完了,那以后还过不过日子了。其次是兵力展开的不容易,对方一个人就占那么大点地方,你一下压上去几十个人,很容易自己人打着自己人。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留预备队,前军不利时,预备队要随时能顶上去。昆阳之战中,莽军统帅一把梭哈的把几十万大军都挤压在小小的昆阳城下,兵力是充分展不开的,实际参与作战的也就那么几万人,剩下的等于是在军营中混吃等死。与其那样,还不如留下几万人围困昆阳城,其余主力绕过昆阳直奔宛城,去和绿林军的主力决战。那样的话,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只可惜在王邑、王寻两位门外汉的骚操作下,硬是把一场攻城战打成了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战略大溃败。而以后五百年中,这样的闹剧还在重演,最著名的就是前秦天王苻坚对东晋发起的“淝水之战”,同样是以自己绝对优势的离谱的兵力对战东晋,同样是最后大败亏输,自己身死族灭。

上一篇:《全球高考》的读者注意了,这几本小说,你肯定也喜欢

下一篇: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指挥的一场战役,能够颠覆你的战争观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