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淮海战役:关于部队伤亡补充问题,粟裕为何要“感谢”黄百韬?

电影时间:1年前阅读:23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杀敌1千自损8百。一场战役战斗下来,部队伤亡是少不了的、免不了的。战后部队人员随之减少也就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然而,却有这样一场战役,并且还是人民革命战争中的最大一场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竟然颠覆了人们的这一朴素认知。华东野战军参战前是36.9万人,然而,经过60多天的鏖兵血战,战后人员统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激增到55.1万人。

出现这样不可想象的奇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淮海战役:关于部队伤亡补充问题,粟裕为何要“感谢”黄百韬?

实际上,淮海战役是前所未有的大决战,我军的伤亡肯定少不了。仅第一阶段打黄百韬兵团,即伤亡五六万人。这也是我军一场战役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按说,这个伤亡数字并不低。但你要从大决战国共南线生死对决的战略高度看这场战役,从打有完整防御体系的驻止之敌的现实看这场战役,从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奠定淮海战役胜利基本走势看这场战役,那么,这一伤亡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伤亡五六万的代价,歼灭了黄百韬的12万人马。除了以上那几点意义外,还有一个“账”我们没有算,那就是打黄百韬兵团,华野大约俘虏了8万人。而这8万人,通过我军采取的“即俘、即补、即战”方法,绝大多数人成了解放战士。可以说,这些人直接掉转枪口与人民解放军一道杀敌,这个效费比简直没法算,实在是太划算了。

仅从战斗伤亡补充这点上说,粟裕应该“感谢”黄百韬。

其一,黄百韬兵团被俘人员最多,是华野兵员补充的最大“生力军”。

一次战役俘虏八九万之多,在此之前这样的战例几乎没有,仅有锦州战役和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时和这次差不多。但林彪打的是优势之仗,兵力对比远优于国军。但粟裕不同,他是总体上以少打多。而一下子伤亡了五六万人,特别是“不少连队一个班只剩下一两个老战士”。这种情况下,从地方部队或动员征召肯定来不及,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根本不可能满足下一阶段战役的现实需要。

好在华野当时的“即俘、即补、即战”政策方法运用得十分得当。由于战场上被俘虏的敌军士兵,绝大多数出身都很贫苦,被抓壮丁不得已当的蒋军。这些人思想都很单纯,爱憎也很分明,特别是一经诉苦启发和阶级觉悟教育,思想转弯很快,马上便可融入到人民军队中来。

华野的“即俘、即补、即战”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战场效果。甚至这一经验还被中央军委转发全军。也正是基于此,黄百韬兵团被俘的8万多人,一下子便成了华野战斗伤亡补充的最大“生力军”。比如陶勇的4纵,在围歼黄百韬兵团中伤亡了五六千人,但战役结束后,一下子补进来的解放战士远比这个数字还要高。

淮海战役:关于部队伤亡补充问题,粟裕为何要“感谢”黄百韬?

其二,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得最早,在华野解放战士中是进步最快的。

围歼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作战。补进来的这些战士,尽管出现了个别的意外,比如,由于新解放的战士来不及换服装,穿的还都是蒋军服装,这使得出现了被友邻部队误以为是蒋军,导致自己人开火的事件发生,直至造成了一些意外伤亡。但总体来说,新解放战士融入得极快。

最快快到什么程度呢?上午解放战士刚刚补进来,下午这些解放战士就能调转枪口参加对蒋军的战斗。这种情况下,很多解放战士根本连军服都来不及换。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多新军服保障换。为此,粟裕还曾要求后方“立即赶制10万顶军帽”发给解放战士,以便识别敌我。

从黄百韬兵团被俘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相对来讲,由于转化过来早,参加后面的战斗多,特别是这些士兵单兵技战术底子都比较扎实,所以,有不少解放战士表现非常好、进步非常快。

具体来讲,这些解放战士11月份中旬转化过来的,到12月份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时,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少解放战士已经当上了正、副班长,表现更好的竟然当上了正、副排长。

淮海战役:关于部队伤亡补充问题,粟裕为何要“感谢”黄百韬?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23军战史》

上一篇:中途岛战役颠覆了对日本的认知

下一篇:亚马逊实在太过分!权威美媒都看不下去了:阿里才是真正的未来!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