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落入流量的窠臼?
搜索小米汽车,百度能够在0.08秒内就给出48,000,000个结果,这样的数据即使在蔡徐坤、肖战这样的顶流明星面前也不落下风。
车还未出,甚至没有PPT,小米汽车就赢得了品牌宣传的第一场战役,凭借亿万米粉的积累,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黑马。
9月1日,在这个吉祥的日子,小米汽车公司正式挂牌,落户北京,雷军笑盈盈的照片又狠狠刷了一波流量。
没有谁比雷军更懂得“流量密码”,从乔布斯到马斯克,年轻人最喜欢的CEO中,雷军一定位列其中,不仅是因为雷军让他们能够拥有自己喜欢的产品,更是这种带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态度,让其成了流量的风向标。
雷军的小米帝国经历过死亡的边缘,也触摸过辉煌的光芒,但造车这一新事物,前面已有累累白骨,就连大佬许家印、姚振华都陷入泥淖,雷军,又靠什么打赢这一仗?
目前来看,和过去大部分的造车新势力们类似,小米汽车还是选择了流量先行,车未出,声已远。但造车说到底还是要脚踏实地,雷军如何能摆脱多数造车只有流量的魔咒,他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新入场者小米汽车的敌人不是竞品,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和战争才刚刚开始。
特斯拉的到来让我们开始有了基础新能源的汽车,蔚来、理想、小鹏让我们改变了对中国智能汽车的看法,也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遐想,但截至目前,这个市场仍处于培养的初级阶段,所有的玩家都是为了将市场做大。
根据去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显示到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占比要达到20%。在2021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比重达到9%,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通用汽车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销售3500万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蓝皮书则预测是3000万辆,按照20%的销量计算,新能源车型的销量至少也要在600万辆,而今年上半年仅卖了120万辆。
显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空间还未被挖掘,竞争依旧处于初级的阶段,小米这样的新入场者,仍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对于小米汽车的未来,投资者可以有3种判断,1、销量超预期,市值飙升,小米汽车大火。2、销量不及预期,成本过高,资金链断裂,小米汽车破产。3、小米根本造不出车来,雷军跌落神坛。
纵观之前所有破产的中国汽车品牌,众泰、海马、双环,陆风,特别是同样处于新造车阵营的乐视汽车以及前途汽车,都是因为产品、营销、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从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中关键还是在于技术和资金。
当小米汽车携天生的雷军和米粉光环遇到这个最好的时代,是生产轿车还是SUV?是代工还是自建工厂?是LFP还是三元锂电池?对于小米汽车其实都不太重要,只要小米汽车能够按时推出,拥有合适的价格,,其成功的概率便大于失败的可能。
对于雷军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决定要去做这一件事情。所以当雷军强调,造车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小米亏得起,公司现金流良好时,他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小米汽车大概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流量的魔咒造车,是创业者的滑铁卢,还是涅槃?即使到现在,造车领域的顶级玩家们如马斯克、李斌等人,也轻易不能下结论,因为终局远未到来。
而雷军,在经历了金山软件的成功,小米上市破发被投资人数落仨小时的噩梦,他仍然挑了一个无比艰难的选项,造车。
如何量产成为了小米汽车目前最大的KPI,也是所有新造车势力的必经之路。
但在雷军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失败者,他们从未摆脱造车流量的魔咒,比如贾跃亭,著名的PPT造车大师,如今只能在美国发出最后的呐喊;比如恒大汽车许家印,号称投了500亿,但现在没有见着真车。
还有宝能汽车的姚老板,收购了观致汽车后,圈了一大堆地,也没能研发出新车型,提升销量,拖累宝能资金链濒临断裂。
更不要说从手机转向新能源汽车,小米面前还有一个不怎么成功的案例。
在小米汽车之前,2014年,苹果就开展了一个代号为 Project Titan的自主汽车项目,苹果汽车就成为了众人心目中能够颠覆时代的产物。但项目成立7年,同样2014年成立的蔚来即将推出旗下的第三款车型,而苹果汽车距离我们似乎依旧遥遥无期。
项目负责人从史蒂夫·扎德斯基换到了前苹果高管Bob Mansfield,再到来自特斯拉的Doug Field,最终到苹果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主管John Giannandrea,项目人员从解雇到重新招聘,项目方向从自动驾驶到半自动等等,7年的时间苹果汽车依旧纸上谈兵。
7年时间苹果汽车吸引了无数眼球,但也始终没能成真。
即使已经量产、相对成功的蔚来汽车,近期也因为互联网思维造车,遭遇流量的反噬。
当雷军高调宣布造车,刷遍了全网流量,大众对他的期待当然加倍;而当人们看到,小米汽车刚亮相的新团队中,大多数都是小米老战友时,会觉得这事不那么乐观。
在雷军公布的汽车板块核心班组中,包括王翔、卢伟冰、张峰在内的小米合伙人,洪锋、刘德在内的小米联合创始人以及何勇、林世伟在内的小米副总裁。在关键的岗位,雷军都任用了小米的老人,表达了小米不想被目前市场同化的决心和信念,不仅在组织架构上保持高度小米化,更是在行事风格上成为一家非典型汽车企业。
但团队没有造车的经验,管理层依旧会采用原来造手机的思维来造车吗?他们能突破和化解造车和造手机之间的巨大差异吗?
电子产品的周期和汽车的周期不同,前者无论是新款产品的设计、制造还是生产,都很快,但是汽车却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一旦前期的方向有变化,都将需要付出数倍的时间来调整、弥补。
一款手机如果失败最多1年时间,推出新款时再进行改进,问题不会致命,但是如果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在研发阶段意见不同,不断延后开发周期,没有按时推出产品,公信度的下滑比产品不及预期更加致命。
这些曾为小米奋勇杀敌过的老将们必须再造自我,放下曾经成功的骄傲,再一次为小米的未来披荆斩棘。
当前还可以说小米汽车最大的敌人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竞争从蓝海转变成红海,当传统车企结束转型凭借强大的经验和制造能力大肆进攻之时,小米的敌人就不再是自己,而是整个市场。
因此,小米必须尽快摆脱流量的思维,把握时间,尽可能快地推出产品,才能够在市场还没有充分竞争的时代切入,乘上风口。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