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将军震怒:左权烈士之女因政审未过,险些被哈军工拒之门外
1960年,刚从北戴河疗养回到北京家中的陈赓大将,被工作人员通知,有位女高中生求见。陈赓心里很是疑惑,便接见了这位女高中生。进来的女生落落大方,入座后便自报家门,说是来自师大女附中的高三毕业生,名叫左太北。陈赓听着这个名字有些熟悉,但一时半会却想不起,只听到女生又介绍道自己是左权的女儿。
陈赓大将立马激动起来,双手紧紧握住左太北:“是你呀!当初在延安你还是个小不点呢,转眼长这么大了!”
他仔细地端详着眼前这个女孩,和左权烈士很是相似,不由地忆起往昔,陈赓和左权同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还是上下铺关系,彼此同进同出,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怕提起左权让左太北伤心,陈赓不由地关心起她的生活,问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准备报考哪所大学。
说到这个话题,左太北立刻声音响亮地答道自己想报考哈军工。
听到这个答案,陈赓心里感到很欣慰。哈军工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军事学校,同时由陈赓时任首任院长兼政委,是无数革命子弟和烈士之后梦想中的学院。
“只是……”见左太北有些欲言又止,陈赓赶紧关切地问其原因。
“我报考哈军工没有过政审。”说到痛处左太北的眼泪夺眶而出。
听罢,陈赓勃然大怒,拍桌而起:“烈士之后岂有政审不过之理?”
时间回溯到1939年,此时的左权已经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跟随着部队来到太行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一待就是两年多。已经三十多岁的左权,一门心思扑在革命事业上,全然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终生大事,让顶头上司朱德总司令及其夫人康克清始终挂记在心。
直到这年刘志兰的秀丽身影出现在太行山,引起了朱老总夫妇的注意,一番了解打听之后,发觉左权与刘志兰简直是天作之合。
左权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户贫苦之家,自幼丧父,很小就开始放牛,种田,常年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上过私塾又数度辍学。上小学时,得知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丧国辱权的消息,当即悲愤地写下“勿忘九五国耻”。左权深厚的家国情怀就是在这时深种内心。
中学时左权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萌生了改造社会的志向,从此立志投身革命。1923年辗转来到广州,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一期,。
925年在陈赓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被组织安排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左权其人文武双全,曾被毛泽东赞叹是“两杆子”皆强,笔杆子、枪杆子都能玩得转,是党国难得的高级将才。
刘志兰有着北平姑娘的大气,就读北京师范附中时,就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名声鹊起,书法更是写得漂亮,常被同学们拿去做字帖临摹,彼时的刘志兰就不乏众多异性追求,可她志在革命,和同学一起奔赴延安,在延安时担任中共北方局妇委工作。
在朱德夫妇的牵桥搭线下,二个皆具有革命热情的有志青年相遇相识,第一眼见到刘志兰,就让左权眼前一亮,原本对结婚没什么兴趣的刘志兰,也因为左权的出现改变了想法。
很快他们便相爱了,他们的爱不仅是革命同志的惺惺相惜,更是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两个月后他们在潞城迎来了简陋又特殊的红色婚礼。
1940年5月27日,刘志兰生下了属于他们的爱情结晶。由于公务繁忙,左权没有陪伴在侧,便托付刘志兰的老同学,也就是彭德怀总司令的妻子浦安修照料,彭总得知左权的女儿出生,连忙跑到医院探望,彭德怀看着这个小小的新生命,她出生在战火纷飞里,似乎不太幸运,但又如此地特别。
刘志兰邀请彭德怀为孩子取个名字,彭总略微沉吟了一会,说:“刘伯承的儿子叫刘太行,这里地处太行山太北区,孩子就叫左太北吧!”
从此这个带着时代艰苦却又无限荣耀的名字,伴随着左太北的一生。
在左太北刚出生的日子里,刘志兰作为一个新手妈妈,不太擅长照顾孩子,从学生转变到妈妈的过程让她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军武出身的左权,即便非常忙碌,考虑到妻子的产后焦虑,还是揽下了亲自照顾妻女的活计,对刘志兰体贴入微,为孩子换洗尿布,日常照料都做得娴熟且细致,战局动荡的环境,一家三口在小小屋子里,收获了许多短暂的温馨。
好景难长,左太北出生三个月后,左权忙碌于和彭老总部署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考虑到妻女的安全,左权决定将她们送回延安。
临别前,他怀抱着女儿与妻子并肩,请会拍照的同志为他们留下合影,这也成了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张合影。
在分别的二十一个月里,左权只能依靠书信的寄托表达对妻女的思念。一共十二封信里,他几乎每一封信都会提到女儿,他担心着妻子的身体和学习,记挂着女儿怕冷,忧心会冻坏她的手脚。
他省吃俭用地存下牛奶、饼干及花布,托人送去延安,每封信都用情至深,铁骨柔情,最后的绝笔信里还写着:“我时刻担心着你和北北……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
1942年5月,八路军前敌指挥部遭遇日军大兵团突袭,为了掩护彭德怀,左权主动选择断后的任务,他亲自指挥着人员突围。
在即将冲破最后一道防线时,左权恍若意识到什么,回头大声对后面的战友喊:“大家都趴下,我过去没事,你们再走!”说完他就压低身躯疾步前行,走出去还不到十步,几发炮弹呼啸而来,左权伟岸的身影倒在了山梁之上。
带着革命理想未完的遗憾,带着对深爱之人的思念,带着痛切的对生之留恋,左权同志壮烈的牺牲了。
此时的左太北还差两天就满两岁生日,她还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只记得母亲整日以泪洗面,悲痛难当。直到日后的成长,从多人口中的叙述,才得知父亲的牺牲对国家和革命的意味。
幼时的左太北被寄养在保育院长大,母亲继承了父亲的革命意志,依然在第一线的战斗工作中奔走,于是左太北从有记忆起就是在吃大锅饭,母亲每次来看她都是带着风尘仆仆和愧疚的眼泪。
年幼丧父是左太北一生的遗憾,但她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父辈的怜爱。
每到周末彭德怀就会和夫人浦安修把左太北接回自己的窑洞,为她改善伙食,为她烧水洗澡、换洗衣物,在左太北的心目中,彭总夫妇就是自己的第二个爸爸妈妈。彭总没有子女,更是把左太北当做掌上明珠般对待,工作中威武火爆的他,面对左太北的哭闹撒娇就束手无策。
解放后,左太北随母亲返回北京,但大多时间左太北都是在彭德怀夫妇家中度过的。
有一回彭总牵着左太北在北京逛街,左太北被书摊上的一本小人书驻足吸引,彭总翻了翻那本小人书,结果那本书画的内容是妇女生育讲解,彭总觉得这本书还不适合她的年龄阅读,左太北当即哭闹了起来。
一生金戈铁马的彭总,面对这种阵仗还是败了下来,最终给左太北买下了这本书。左太北后来说这是自己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每每想到这本书,感受到的都是父爱的深厚温暖。
1957年,中南海邀请了七名优秀小学生见面毛泽东,左太北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得知左太北是左权之女后,便让她坐到自己身边,亲切地伸出手握住左太北的手,细细地端详着她的面貌,短暂沉默之后,细问了她的生活,又拉她到院子里照了张单独的合照。
这张照片也成左太北一生中最荣耀的珍贵照片。
同样,周恩来也对左太北关怀倍至,1958年左太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烟花时,被李伯昭带到周恩来跟前,得知眼前的小女孩是左权之女,周总理有些情绪激动地拍着她的肩膀说:“你长得很像你爸爸。”
很多年之后,左太北和丈夫沙志强向单位申请结婚时,因为沙志强政治条件不符,婚期一拖就是三年之久。无奈之下左太北写信给周恩来求助,很快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复和解决,俩人一块被调到了石家庄华北机械厂,这才顺利成婚。
1960年因为报考哈军工政审未过,让左太北焦心不已,哈军工是左太北的梦想学府,在那里她可以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军人,像父亲一样为国奉力,这个结果使得左太北寝食难安。最后还是高中校长建议她:去找找陈赓大将吧!
陈赓震怒于左权之女竟然会政审未过,这实在是在他的意料之外。
深究背后原因之后,陈赓叹息:“太北这孩子就是太实诚了!”
原来是左太北在填写资料社会关系时,本着对党诚实的态度,把全部家属的名字都填写了进去,其中就包括二伯左棠。
左棠是左权的二哥,二人同期进入黄埔军校,后因政见不同走入了国民党阵营。因为左权的原因,左棠最终被国民党清退回家。
查清原因陈赓很快就为左太北解决了入学问题,二十岁的左太北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哈军工。
此后左太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军工导弹系,她始终秉持着其父的高贵品格,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默默奉献了其朴素又充满光芒的一生。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01日 第二版)
《党史文汇》(2005年第七期)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