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之白昼流星:差评很多,却给了我很深的教育启示
周末去看了国庆献礼大片《我和我的祖国》,影片由7个故事组成,有些由真实事件改编,也有些是真人真事。这7个故事各有千秋,其中《白昼流星》让我印象深刻。
《白昼流星》讲的是2016年,草原上的两个兄弟,他们是流浪孤儿,整天不务正业。受叔父的委托,他们被托付给扶贫办主任老李。
老李一心想“拯救”兄弟俩,让他们吃住在家里,偷了钱用宽容打动他们,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还带他们走进沙漠,让他们追赶属于他们的“星星”。在沙漠中,他们看到了从天空遨游的航天员返回着陆的情景,在老李的帮助下,俩兄弟获得了重生。
《白昼流星》观众争议最大,很多人都给这部短片打了差评,原因是“不符合逻辑”“故事脱离现实”等。但这并不影响它给人的教育启示,某些台词、某些画面意味深长。
影片中有这有一个细节,兄弟俩在老李家时,老李家的小羊腿生病了,面对无法站立的小羊羔,老李跟小兄弟说,“你扶它立住,能扶多久啊,它要靠自己站起来才能活。”老李重点突出了一句台词“自己站起来”。“站起来”不仅仅是身体的站立,更是精神上的觉醒。
这句话是老李对俩兄弟说的,其实这这句话又何尝不适用于对各位父母说呢?孩子没有独立时,需要父母的“扶”,当孩子能够独立了,父母就需要让孩子自己“站立”,做“脚手架父母”。
好的父母不是扶着孩子走路,而是给他提供一个支架,引导他自己行走。当他可以迈出第一步时,就及时撤离支架。
01 什么是“脚手架父母”“脚手架”是在建筑中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临时搭建起的工作台。等到工程完毕,这些辅助的工作台也会逐渐被拆除,你甚至在新房子周围看不到任何关于脚手架的东西。但临时搭建的脚手架,却为一座座大楼的建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样,在家庭中,父母就像孩子的“脚手架”,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帮助,孩子可以凭借父母提供的辅助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一旦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父母的辅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脚手架,及时的撤出。
就像孩子小时候,刚迈出第一步,父母一步一步地扶着孩子走路,或者让孩子使用学步车走路,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和学步车的帮助下学习站立和走路,随着孩子能够迈出自己的步伐,父母慢慢放手,孩子学会独立行走。
02 做“脚手架父母”,“最近发展区”是关键在家庭教育中,脚手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穿越“最近发展区”。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脚手架理论的基础。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孩子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就是孩子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舒适区”。第二种水平是孩子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孩子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是在父母的帮助下能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孩子在大人指导下,借着父母的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这两个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维果斯基发现,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孩子的发展。
比如,孩子跳绳,现在的能力是一分钟跳80个,如果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是每分钟85个,孩子稍微努力就能达到目标,这样的设定就符合“最近发展区”,如果一下设定一分钟跳120个,孩子努力很久也达不到目标,孩子就容易反感,这样的目标就违背了“最近发展区”。
制定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目标,让孩子稍稍努力就能达到,孩子更愿意努力,反之,孩子不愿意尝试,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03 当孩子进入“最近发展区”,及时撤离“脚手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每个时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但是当帮助孩子进入最近发展区后,要及时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飞在学校成绩垫底,没有学习兴趣,他的爸爸马皓文告诉他要坚持自己的兴趣,他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飞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学习的动力,当他问,“爸爸,现在开始辅导我吧?”他的爸爸马皓文说:“可是我已经辅导你一整天了,自己的事儿以后甭问我。”
从“不喜欢学习”到“有学习的冲动”是马飞目前的“最近发展区”,马皓文就是通过言传身教激发马飞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做马飞的“脚手架”,当马飞的学习兴趣被点燃,马皓文及时放手,至于如何学习是马飞自己的事,这时撤离马飞的“脚手架”,让马飞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及时撤离脚手架可以让孩子快速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当孩子再一次遇到困难时,父母再提供新的“脚手架”,如此反复循环,孩子的潜力才会不断被激发。
而这个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步骤:我做、我们做、你做,这是父母不断撤离脚手架的过程。
反之,如果父母不能及时撤离,孩子可能会形成依赖的心理,事事靠父母,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同事的孩子小学快毕业了,还发愁孩子的作业每天都要在大人的催促和监督下完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自己一直陪孩子写作业,每天监督孩子,但这样的陪伴却没有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以至于孩子这么大了写作业还要依赖父母。
04 做孩子的“脚手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做孩子的“脚手架”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1.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主持人王芳在畅销书《最好的方法给孩子》中,她分享了自己向女儿传授方法的小故事:
每次做旅游计划时,她会向女儿推荐两个地方,把利弊都讲清楚,让孩子自己思考、选择和敲定。而一旦敲定就不许后悔,因为这是自己决定的,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了独立思考的方法,并且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自己掌舵。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也是这样的一个爸爸,他经常鼓励儿子马飞保持思考。
有一次意外发生时,马飞被冲到洪水中,马皓文鼓励马飞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十几岁的马飞在绝境中听到爸爸的声音,想起爸爸平时对他的鼓励,他用木门板和床单做了小船,救了自己一命。
正是因为马飞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了他,而这种能力正是他的父亲马皓文培养的。
▪ 2. 帮助孩子制定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研究发现了“成败效应”,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面对一个任务时,如果他通过多次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就容易发生成功效应,孩子就愿意继续努力,愿意继续尝试解决问题。
反之,如果孩子多次努力也无法达成目标,失败的经历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努力,形成失败效应。
而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就是孩子稍稍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容易产生成功效应。
所以,帮助孩子制定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有利于让激发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有助于孩子正向的发展。
▪ 3. 给孩子留白,培养孩子的“孤独力”
古人云“吾当日三省吾身”,自省可以让孩子真切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能客观审视自己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善于自省的孩子能够独立思考,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清晰的掌控。
周国平在《独处是一种能力》中国曾说:能够独处才意味着这个人拥有自我。
孩子有了“孤独力”,他会在独处中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作为父母,有时“不陪”比“陪”更重要。
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孩子不仅仅需要我们的宠爱,更需要我们放手的爱,所以,做“脚手架父母”,当孩子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后,及时撤出,做理性的父母。
回到开头老李说的话“你扶它站着,能扶多久啊,它要靠自己站起来才能活。”扶孩子一段,然后让他自己站,自己走,这才是理智父母应该做的。
@乐陪娃,家有小学生,分享育儿心得,家庭教育经验。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