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帐下有两个神仙,武力超群龙王都怕?赵云马超和他们一伙!
文:白马晋一
【一】
《西游记》第十回,有这样一个故事。
泾河龙王为赢得同袁守诚的赌约,竟擅自改变天数,遭玉帝问责,并令魏征监斩。但阴差阳错之间,龙王把这笔账算在了魏征主子唐太宗头上,夜夜前来索命。
且看原著描写,“二更时分,只听得宫门外有号泣之声,太宗愈加惊恐,正朦胧睡间,又见那泾河龙王,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首级,高叫,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你昨夜满口许诺救我,怎么天明时反宣人曹官来斩我,你出来,你出来,我与你到阎君处折辨折辨”。
换做谁家,半夜有人在外鬼哭狼嚎,准得神经衰弱不可。这唐太宗呢,虽然身经百战,但也受不住折腾,抑郁了。
于是乎,有人出主意了,皇上,不如令秦叔宝、尉迟敬德两将军彻夜把守正门,看那妖魅如何折腾。唐太宗叹了叹气,也只得死马当活马医了。是夜,只见两位将军“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雄赳赳、恶狠狠地立于正门之外,果然一夜风平浪静。
但人身毕竟不是铁打的,连续数夜之后,终究要露出疲态,于是又有人建议了,不妨两将军真容用丹青画下,贴于大门之上,或是也有效果。太宗如是操办,果不见龙王夜间前来骚扰,而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人,因护驾有功,便被时人在忠勇的眉目里点上了神话的色彩,久而久之,竟成了传世的门神。
【二】
虽有门神护身,但太宗平生愧事终究做得太多,还是一命呜呼了。而他到地府周游一遭,也成了西天取经工程的引子,托出了后续的诸多神奇故事。
但不得不提的是,《西游记》里太宗因龙王索命周游地府的故事,并非是吴承恩先生原创。成书于唐朝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其实早有记载。
其间有一篇短文,名为《唐太宗入冥记》,讲得便是太宗入冥故事,只不过索命的主角并非龙王,而是太宗的两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诚如经手的判官崔子玉(即《西游记》里的崔珏)所言,“(李建成、李元吉)称诉冤屈,词状颇切”,故冥王不得不提令太宗走一遭冥府。面对来人的质疑,“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的反应便是“闷闷不已,如杵中心”,大抵是问心有愧。后在崔子玉的斡旋之下,太宗终于得以还阳。还阳之后的太宗,大概也彻悟了因果报应的说法,便大行礼佛之道。当然,在这则原始版本的入冥故事里,唐太宗因冥王遣鬼使缉拿,故无太多挣扎,大抵便是心平气和的束手就擒,实无秦叔宝、尉迟敬德过多戏份了。
值得一提的是,《朝野佥载》这段原始素材,经吴承恩巧手移花接木,添入泾河龙王断头、观音菩萨化僧等诸多情节,终于演变成今日我们所熟知的精彩纷呈的西游故事了。可见,艺术的再创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
门神的传说,当然不仅见于秦叔宝、尉迟敬德。
相传,最早门神出自《山海经》。上古时代,在沧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特别奇怪的桃树,其枝干盘伸三千里,而在桃枝东北方,据说是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为何防止鬼从门中逃匿并残害世人,有着好生之德的天神,遂令两个颇有气力的神人守门,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一旦有鬼乘夜脱逃,便怒目圆瞪,厉色用芦苇做的绳索,将其捆绑扔到山下喂老虎。
兴许,正因为神荼、郁垒具有神赋正义的属性,以及守护万民的功能,故从黄帝掌政时,便对之施以礼,岁时祀奉,并在门上画上神荼、郁垒及神兽老虎之像,辅之挂上芦苇绳,谓“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之意。这便是门神文化的雏形。
【四】
有意思的是,在门神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因朝代的累积推远,又出现了诸多人事传说。及至唐朝,钟馗镇门的风俗开始流行。而在《西游记》里大出风头的门神秦琼、尉迟恭,实为元代以后方才有供奉之说。又因旧时地域文化的不同,民间的信奉也愈发多元。譬如江苏地区,人们替温(温峤)、岳(岳飞)二元帅造像,奉为门神。河南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冀西北地区,则供奉唐朝时期薛仁贵、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庞涓。这里不一而足。
此外,门神在功能也愈发地丰富,也不再局限于护卫家门,故又有武门神、文门神、祈福门神之分。武门神以武官形象示人,体现了门神的原始属性。很好地体现了民间的创造力。而文门神,主要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更有甚者,还会出现送子娘娘的画像。可见门神功能趋于多元,甚至出现祈佑生育等特征。至于祈福门神,自然多挂福、禄、寿三星画像,其功用不言而喻。
但无论武门神也罢,文门神也罢,祈福门神也罢,护卫家门也罢,祈佑生育也罢,降福降寿也罢,大抵有个共性,均守护着老百姓基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