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 不幸造成129人遇难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长尾鲨”号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是美国在鲣鱼级之后发展的第三代攻击核潜艇。在之前介绍鲣鱼级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鲣鱼级采用了水滴线型艇型实现是水下的高航速,进一步将核动力的优势发挥了出来。虽然实现了长续航和高航速,但是鲣鱼级当时还是以攻击水面舰艇为主要目标,静音性能以及水声探测性能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潜艇战术的日渐成熟,以及苏联核潜艇威胁的出现,潜艇静音性能以及侦测能力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长尾鲨级也正是以提高美国核潜艇这两方面的短板而生的。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的论证工作于1956年就开始展开了,这时鲣鱼级攻击核潜艇正在建造过程中。长尾鲨级的设计工作于1958年3月完成,同年5月,长尾鲨级的首艇“长尾鲨”号在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1960年7月,“长尾鲨”号下水,1961年8月完工服役。在1958年到1968年间,长尾鲨级共建成服役14艘,长尾鲨级的建造数量明显多于鲣鱼级以及更早的鳐鱼级,可见其确实技术更加成熟,更符合美军的需求。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下水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艇长84.9米,艇宽9.6米,吃水7.9米,水上排水量3750吨,水下排水量4310吨,搭载和鲣鱼级一样的S5W紧凑型压水反应堆,驱动一台1.5到2万马力的二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水面最大航速16节,水下最大航速31节。这个二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专门具体说明,是因为由于其采用了二级齿轮减速,所以转速被大幅减低,从而降低了螺旋桨的空泡噪音,这是长尾鲨级重视静音性能的表现。长尾鲨级自然也采用了水滴线型艇型,但是和鲣鱼级的水滴线型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长尾鲨级的平行中体长度更长,而且外形更加看上去更加丰满。除此之外,长尾鲨级的指挥台围壳的被明显缩小了,而且指挥台围壳上的桅杆数量也减少了,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水下航行时的阻力。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潜水者”号
为了取得良好的静音性能,长尾鲨级很下了一番功夫,为了降低主机的噪音,其将主机安装在浮筏减震基座上,为此主机舱的容积增加了60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降低螺旋桨的空泡噪音,长尾鲨级还使用了7叶大侧倾螺旋桨,这些静音措施即便是在今天都是常用的。而为了提高水声探测能力,长尾鲨级直接将整个艇艏让位于由AN/BQR-7型被动声呐和AN/BQR-6型主/被动声呐组成的AN/BQQ-2型综合声呐,以至于鱼雷发射管只能布置于潜艇舯部,并且受限于空间只能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不过虽然只有4具鱼雷发射管,但其总共可以携带22枚鱼雷,持续作战能力还是有保障,而且长尾鲨级还首次采用了“沙布洛克”反潜导弹,终于在武器装备上也有所革新。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长尾鲨”号
总的来讲,长尾鲨级相比于鲣鱼级在作战性能上又有了明显的提升,美国在核潜艇性能方面的优势地位从这里就可以提现出来。这也主要是因为作战任务的转变而导致的,以前潜艇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水面舰艇,相对比较轻松,但是苏联核潜艇的出现,使得其核潜艇必须承担起反潜的重任,所以对静音以及水声探测能力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语,正是需求推进了科技的进步。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长尾鲨级还有一个不那么光彩的记录,在1963年,长尾鲨级首艇“长尾鲨”号在进行大深度潜航试验中不幸沉没,艇上129人全部遇难,成为了史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