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末日》|为爱而战:一个“情感罪犯”的战争!
《撕裂的末日》是2002年于美国上映的一部剧情片,豆瓣评分为7.4分。
影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第三次世界核大战之后,人们意识到人类再也无法经历第四次世界大战了,统治者们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造成战争的主要原因, 采用高压手段消除人类情感,以达到世界和平!
影片主要从两个主线展开叙述:
一是神父以各种手段控制民众服从,并设计主人公潜入“情感罪犯”地下组织意图将其一网打尽的阴谋;
二是以主人公从麻木冷血的神父守卫者到为“爱“叛变的觉醒之路。
主人公的觉醒,本质上是人的情感与理智之间的较量。影片如何体现主人公的觉醒及影片意在引发观众思考点是什么?
笔者试从四个角度来尝试分析本影片:
01—影片采用的叙述方式及艺术表现方式;
02—主人公普雷斯顿成为“情感罪犯“的英雄之旅;
03—脱离情感,只有理智的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平,消除战争和谋杀吗?
01—影片采用的叙述方式及艺术表现《撕裂的末日》采用平铺直叙故事,并穿插几个回忆的镜头的插叙方式展开。
从普雷斯顿发挥第六感能快速发现“情感罪犯“,并以高超的枪斗术,以一人之力屠杀尽几十个“情感罪犯”,直至觉醒,以一人之力获取最后的胜利,中间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呈现普雷斯顿的成长,及不同阶段心理、行为变化,体现英雄在启程、启蒙、归来三个阶段在爱情、友情、自我等方面的成长之旅。
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面无表情的电影”。
确实是,在逮捕所有有情感有感觉的“情感罪犯”的背景下,感情激烈程度与压抑程度成正比。
真正考验演员的是人物的喜怒哀乐以一副面不改色的表情完成的,它不以语言呈现人物形象,而是主要以人物的眼神变化及拉伸静默时间来体现不同状态之下的细腻心里。
尤其是普雷斯顿开始私自停止注射药物之后,对于屠杀“情感罪犯”、屠杀小狗等时,流露出的怜悯、愤怒以及迫不得已的掩饰,及在恋人被施以焚刑时,难以克制却又必须克制的感情表现。
02-主人公普雷斯顿成为“情感罪犯“的英雄之旅《千面英雄》中,约瑟夫.坎贝尔对英雄之旅分为三个部分12阶段:启程/启蒙/归来。在英雄之旅的每个部分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和角色,也预示着一些可能的结果,这些都是英雄之旅模型的核心密码。——《千面英雄》
英雄的故事总是一部旅程。他离开熟悉的环境,面临新的心理挑战和新的思想,出发去一个新的明确的地点,比如森林洞穴/陌生的国家,或者在内心完成一场蜕变。
《撕裂的末日》主人公普雷斯顿则在原有的场景,经历了英雄之旅的历程,在心理/认知上完成了一场蜕变。
启程阶段:这个部分包括5个阶段,分别是:历险的召唤/拒绝召唤/超自然的援助/跨越第一个阈限及鲸鱼之腹。——《千面英雄》
启程阶段历险召唤: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普雷斯顿和搭档是最高统治者神父保护“和平”的忠诚教士,拥有高超的枪斗术,他们在“情感罪犯”拘捕后采取枪击罪犯的行动,并烧毁所有能引起情感波动的物品,包括真品《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睡梦中的普雷斯顿恍惚听到“利比亚,快醒过来吧!”的召唤,困惑不已的他打碎了早间麻醉情感的药物,开始体验了有情感的生活。
一个完全出去偶然的事件揭开一个未知的世界,英雄和他还不太了解的力量之间发生了某种联系。这个失误可以被看作是命运的开端。——《千面英雄》
没有麻醉情感药物的平衡,普雷斯顿体验到被魅力女性玛丽带来的心动,感受到“情感罪犯”被逮捕的怜悯,尤其在看到窗外阳光普照城市的壮观带来的震撼感觉,他开始出现抗拒,到达“拒绝召唤”。
最终,普雷斯顿开始私自停下平衡剂,他感受到痛觉,感受到“情感罪犯”死在他的枪下的自责内疚,感受到《贝多芬交响乐》带来“潮水般”的感觉……普雷斯顿的心理层面开始变化,英雄开始觉醒,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实现“跨越第一个阈限”。
之后,英雄开始进入行动阶段,普雷斯顿在搜索“情感罪犯”收藏物品之后,悄悄地藏起了《贝多芬交响曲》,并在武装力量屠杀小狗时,冒着可能被觉察出有感情的危险,尽力寻找借口保全小狗。后在夜晚放生小狗被巡逻发现时,普雷斯顿杀尽所有巡逻人员。
这是他正式因为情感对武装力量直接的斗争,也是彻底将自己由统治者的“守护者”推向“敌人”,真正进入“鲸鱼腹地”,实现情感及认知方面的改变,进入新的世界,成为“情感罪犯”。
在普雷斯顿启程部分,他能够在高压的环境中,在困扰/抗拒的心理状态下,去感受情感带来的美好感受,追随自己的内心,去为之奋战!
启蒙阶段这个阶段包括6个部分:考验之路、遇到女神、妖妇的诱惑、与天父重新和好、奉若神明、最终的恩赐。
在进入启蒙阶段后,英雄必须要经受住一系列的开眼,这也是所有故事和冒险当中最受人喜爱的部分。
普雷斯顿开始了新的考验之路,他在新的搭档怀疑中,枪杀围捕武装人员,带领众多“情感罪犯”逃离,但最后全部落入搭档圈套,当他被要求亲手枪杀“情感罪犯”时,不忍、无奈、颓废……他在考验之路上,显然没有那么顺畅。
而在普雷斯顿这条孤独的英雄之旅的路上,他并孤独,他“遇到女神”。女神代表着世界上任何充满诱惑、带来快乐的事物,它是完美的化身,是灵魂的保证。
如《阿凡达》里纳美公主就是杰克的女神。而在《撕裂的末日》整部影片中,与普雷斯顿相见仅五次的女性——玛丽,让普雷斯顿从初步感受心动,到暗恋,到嫉妒,到相爱,到死别,每一场都预示着英雄的心理成长,变得成熟与隐忍。
当玛丽执行焚刑倒计时,他目光穿过门缝,愤怒、无力、压抑、痛苦、爱恋……女神的悲剧结局,预示着英雄为筹谋,储蓄力量为女神复仇之心。
在英雄之旅的启蒙阶段,“奉若神明”是最后一个阶段。
他不再是只顾及自己,而是更多地考虑献身于他所处的社群整体。普雷斯顿在玛丽死后,开始正式于“情感犯罪”地下组织者共谋,如何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以组织者为诱饵,普雷斯顿作为功臣刺杀代表统治者的神父,将虚伪的统治者推翻。
在与地下组织者共谋的过程中,普雷斯顿感受到信任,他是以朋友同伴的身份,是对“情感罪犯”的完全认同。
归来阶段归来,是英雄之旅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拒绝回归、借助魔法逃脱、来自外界的解救、跨越归来的阈限、两个世界的主宰以及生活的自由。
这部分在《撕裂的末日》中体现并不多,普雷斯顿作为功臣被神父接见,他被拿走武器,并在要求做情感测试时,发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当权者圈套,他是作为歼灭地下组织者的诱饵。当所有愤怒到极致后,他又变成那个冷酷无比的教士,以一句“我回来了!”战斗力爆发,以一敌十。
最终,“因为我的梦想被你踩在脚下”,代价“我愿意承受“!
他看着远处的火红的爆炸火光,嘴角微翘,期待着,人的感受“即使只有一天,人的本性便会成功“,而实现利比亚人们的情感自由!
普雷斯顿在英雄之旅中获得了爱情、友情、亲情,以及自我使命的完成。英雄在于聆听内在的召唤,并在召唤中经历艰难风险,但依然坚持到底,最后成就非凡的自己!
03—脱离情感,只有理智的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平,消除战争和谋杀吗?影片中,当权者——神父秉持“情感是万恶之源“,为远离战争和谋杀,追求和平,他们对利比亚全体民众采用三种手段进行控制:精神“洗脑”、药物控制、武力屠杀。
同时,他们训练守卫者教士对国内一切能引起民众产生情感波动的事物,名家音乐、世界名画、动物等,予以烧毁、屠杀。对有情感的“情感罪犯”,逮捕,执行“焚刑”。
利比亚中被消除了情感的人,是一具具“行尸走肉”,无感觉、无爱,是只会呼吸的摇摆钟。
超越法律的神父用高压手段,本质上是人的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较量,并认为,只有绝对理智的人才更“聪明”,而情感只是制造战争与谋杀的“凶手“。
情感与理智在人类发展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或者,换个问题,若是当权者认为“情感万恶之源“,那么在优胜劣汰的人类进化中,为何被保留下来?
亚当.斯密曾提出“如果社会是件衣服,情感就是将衣服缝在一起的线“。
说明情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若无情感或者情感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理智行动的障碍,影片中,当权者的和平统治理应万人拥护,马到成功。
而在另一部影片中《星际旅行》的创作者认为,有一种想象中的外星种族由于缺乏情感而比人类更加智慧,但结果是,至今无“没有情感“人类进化出来,事实证明,只有理智的人类能维持世界和平是谬论。
结语:《撕裂的末日》这部影片除了观赏性以外,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无绝对的情感和无绝对的理智。
情感的最佳状态要有合适的度,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甚至性嫉妒在占有和纵容之间也有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迪伦.艾维斯
情感与理智是缺一不可的,问题的讨论点不在于只要绝对的理智还是绝对的情感,而在于什么时候理智多一点,什么时候情感多一点,在于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把握情感的度,提升管理情绪的能力,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才是最主要的。
作者:舒然,二级心理咨询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和心理健康事业,喜欢我,欢迎关注我哦!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