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上新!麦金泰尔伦理学思想顶峰作品来了
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在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史和神学等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麦金泰尔在年近九旬时出版的《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学:论欲望、实践推理和叙事》一书,代表了麦金泰尔伦理学思想的顶峰。在书中,麦金泰尔探讨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政治和道德主张,认为只有放弃这些主张才能正确理解人类利益。
“守望学术,传承经典,开拓新知”,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守望者系列的第32本。新近出版的守望者图书还有:《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作为社会建构的人权——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
《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学:论欲望、实践推理和叙事》(守望者)作者: [美]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ISBN:978-7-300-29414-8定价:98.00出版日期:2021-05-3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序言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探讨我们的欲望,以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欲望。这些不仅是哲学家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一般人经常会情不自禁地考虑的问题。但是人们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时,也许就无意中进入了哲学思辨,这就或多或少需要一些专业哲学家所提供的概念和论证的资源。人们的探讨就这样成为哲学的探讨。然而,哲学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哲学工作者主要是探讨他们之间的问题,不会考虑社会大众是否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此外,哲学工作者在过去50年中拼命应付学术出版要求,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使大多数哲学课题都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虽然丰富到难以管理,但后人要写出新意,还必须阅读这些文献。这里事先说明的是,本书的相关参考文献具有选择性,列举不多。如果我要刻意引用所有心灵哲学和伦理学领域出版的相关著作,而且要解释如何理解各位作者的主张,那么本书受篇幅所限就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写作,在内容上也不适合一般读者。本书的对象是一般读者。
尽管如此,我的写作进展还是比较缓慢,过程比较艰辛,因为要考虑到参考文献等问题。当然也不总是艰辛,而是在乏味的写作中有时感到艰辛。如果本书的读者是专业哲学家,请他们理解,我在参考文献里没有引用大量已经发表的著作,包括他们的著作,这是因为那些著作并不能让我放弃或修改本书提出的观点和主张。欢迎读者自由评论我提出的主张,畅所欲言。我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征求读者的赞同,因为读者是否赞同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认可,我不能用本书的观点要求他们改变自己的立场。
第一章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哲学的对峙,这是两种互不相容的立场之间的交锋,即表现主义的立场和某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立场,两者关于“善”的意义和用法、利益的本质都有自己的论点和主张,但又不足以平息对方的批评和反对,不能改变对方的思想。两者的立场不同,它们在理解欲望和实践推理之间的关系时有很大的分歧,这种对峙虽然是理论上的,但却会对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没有办法超越这种对峙的局面?我在第二章使用的策略是转换研究方法,认为要考虑哲学理论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哲学理论如何在这些背景中发生作用。我尤其考虑到这种理论有时会掩盖特定时间、地点的社会和经济现实,从而导致伦理和政治上的误解。我们如果要弥补这种理论的缺陷,更好地进行理论探讨,就至少需要能够认识到那些社会和经济现实。休谟、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马克思等人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哲学理论和日常实践之关系的思想,这有助于理解我在第一章的结论中提出的相应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理解具有显明现代性特征的道德和社会背景,进而理解我所分析的那些对立的哲学主张。
因此,本书第三章是从一种历史的、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高度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几个关键特征,相关论述会有点直白和概括,主要是强调道德在现代性进程中产生了新的和独特的面貌,第一章讨论的两种哲学立场的对峙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我认为,现代世界的“现代性道德”(Morality)是特定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我们如果要理解其如何存在和发生作用,就不但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现代性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且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现代模式的情感和欲望。我进一步认为,要充分理解表现主义,我们不仅必须考虑它如何颠覆性地批判了现代性道德,而且要考虑这种批评的局限。这些局限实际上就是表现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的局限,在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D.H·劳伦斯(D.H.Lawrence)和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三位著名现代性道德的批评者那里确实存在。哲学家威廉姆斯非同寻常地意识到了研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他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思想现状的理解,也让我们知道还有其他的思想出路,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见解比较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提出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
我在第四章返回到最初的哲学探讨,现有的资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超越我们遭遇的对峙,这不仅是因为我现在已经能够确定表现主义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而且是因为我现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如何推进实践中的理性论证。我们对威廉姆斯观点的讨论,非常重要地揭示了我们当代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上接受或拒绝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会有哪些不妥。因此,第四章主要是更全面地阐述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托马斯主义)在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道德、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我的论证是想说明,只有从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角,我们才能在研究高度现代性的社会秩序时恰当地找出一些关键特征;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借助于马克思的深刻见解,能够为我们提供构建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资源,能够使我们并且要求我们从现代性内部制衡现代性。我认为,某种叙事对于理解实践生活和道德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第五章(即最后一章)是具体的传记研究,研究了20世纪四种非常不同的人生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欲望到实践推理的关系,取材人物是苏联小说家瓦西里·格罗斯曼(Vasily Grossman)、美国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 Connor)、特立尼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C.L.R.詹姆斯(C. L.R.James)、爱尔兰天主教神父和政治活动家丹尼斯·福勒(Denis Faul)。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意义,实际上和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以及马克思那里得到的思想一样,让我认识到政治研究和道德研究具有统一性、复杂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具有直接联系。大家如果认同我的结论,就会痛惜当前的学术研究组织根本不利于这种研究。
我也很清楚自己已经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但是还不够:不够,是因为我的批判和分析还应该更有深度;太多,则是因为我涉猎的范围太广。在本书的研究中,我好几次在不同的场合阐述了相同的观点。这种重复肯定会让一些读者感到不耐烦,但如果不重复而让读者过分频繁地参阅其他文本篇章的话,那么反而会扰乱他们的阅读。我主张的一些论点和提出的一些论证会重复、修改、更正或取代我早期著作与论文中的论点和论证,如果再引用这些早期的论述则会使文本凌乱不堪,所以我不想这样做。
我从圣母大学哲学系的教学岗上退休后,得到了一些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学术款待,在此首先向它们表示感谢:圣母大学伦理学和文化中心、圣母大学马利坦亚中心、伦敦都市大学当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中心。几所大学的同事评阅了本书的初稿,慷慨赐教,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约瑟夫·邓恩(Joseph Dunne)、雷蒙德·高思(Raymond Geuss)、开尔文·奈特(Kelvin Knight)和以利亚·米尔格伦(Elijah Millgram)。感谢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意见,让我受益颇多,尽管我可能有负众望。还要感谢乔纳森·李尔(Jonathan Lear)、杰弗瑞·尼古拉(Jeffery Nicholas)和约翰·奥卡拉汉(John O’Callaghan),他们对某些具体章节提出了深刻意见。还要感谢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两位读者,他们查阅了书中的错误和不明之处。尤其要感谢本书的编辑杰奎琳·弗兰奇(Jacqueline French)。我曾在伦敦都市大学的研讨会上宣读过本书早期的一些篇章。那些参加讨论会的学者提出了最好的批评意见,我当然对他们也心存感激。毋庸赘言,书中任何缺陷和错误都由我本人负责。
01
关于作者/译者
关于作者
麦金泰尔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圣母大学,2010年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后专心学术研究。他1981年的出版《美德缺失的时代》是获奖著作。其他著作有两卷集的《哲学的任务》和《伦理与政治》《伊迪丝·斯坦:哲学的序言1913-1922年》《上帝、哲学、大学:天主教哲学传统的历史》。
关于译者
李茂森,哲学博士,现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项目执行人,国际刊物《道德教育杂志》《领导哲学与人文学科》《国际信息伦理评论》编委,“亚太道德教育学会”发起理事和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在日本筑波大学、日本东海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韩国仁荷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讲学和访学。已经出版专著《道德的先进性研究》等、译著《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权利的道德基础》等,发表文章《变革中华人社会的道德教育》(英语)《把中国留学生培养成国际人才》(日语)等,参与编写的《道德建设论》(罗国杰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曾获“五个一工程奖”。
02
关于本书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哲学主张、政治主张和道德主张,向读者解释了如何理解规范性判断和评价性判断,如何分析欲望和实践理性,如何获得充分的自我认识,以及如何看待叙事在我们认识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如何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或托马斯主义的视角来认识现代社会的特性,并认为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启发下,能够为我们构建一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提供资源,而这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能够使身处现代性的我们去制衡现代性,并且要求我们去这样做。
03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关于欲望、利益和“善”的一些哲学问题
1.1为什么要研究欲望?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欲望的良好理由?
1.2“善”、利益和关于利益的分歧
1.3表现主义对“善”和利益分歧的解释
1.4人类繁荣意义上的“善”和利益:亚里士多德主义
1.5表现主义和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的分歧
1.6关于道德发展的两个论争
1.7主体的判断和其欲望之间具有启发意义的冲突:表现主义者、法兰克福和尼采
1.8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理性主体的概念
1.9表现主义者和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较量:一场似乎没有赢家的哲学冲突
1.10我为什么没有探讨当今道德哲学家的哲学立场和道德立场
第二章 理论、实践以及它们的社会背景
2.1如何回应第一章中描述的哲学争论:哲学理论的社会背景
2.2以休谟为例:他用本土的、具体的观念来解释自然性和普遍性
2.3亚里士多德及其社会背景,阿奎那从该社会背景对亚里士多德的复兴,阿奎那如何看似无关
2.4马克思、剩余价值和对阿奎那在此看似无关的解释
2.5学院派经济学呈现的理解模式和误解模式
2.6马克思主义者和分配主义者竞相对主流观点的批判
2.7关于如何超越第一章的对峙,我们学到了什么?
第三章 道德与现代性
3.1道德:现代性的道德
3.2适合现代性道德存在的现代性
3.3国家和市场:国家伦理和市场伦理
3.4欲望、目的以及欲望的多重性
3.5通过规范对欲望的构建
3.6现代性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原因
3.7表现主义对现代性道德的质疑:表现主义批判的局限
3.8奥斯卡·王尔德对现代性道德的质疑
3.9 D.H·劳伦斯对现代性道德的质疑
3.10伯纳德·威廉姆斯对现代性道德的质疑
3.11给威廉姆斯提出的问题和威廉姆斯提出的问题
第四章 当代托马斯语义中发展起来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关于相关性和理性论证的问题
4.1给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提出的难题
4.2家庭、职场和学校:共同利益和冲突
4.3当地社区和冲突的政治:丹麦和巴西的例子
4.4从社会主流的立场上看实践理性
4.5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立场上看实践理性
4.6主流的幸福概念
4.7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对主流概念的批判
4.8当代的一些冲突和不一致现象
4.9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在当代的辩论中如何论证他们的主张:理性论证的问题
4.10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托马斯主义对美德的相关性的理解
4.11回应伯纳德·威廉姆斯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托马斯主义的概念与主张的批判
4.12叙事
4.13长期以来关于叙事的分歧
第五章 四个叙事
5.1导论
5.2瓦西里·格罗斯曼
5.3桑德拉·戴·奥康纳
5.4C.L.R·詹姆斯
5.5丹尼斯·福勒
5.6结语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以下为近期守望者系列出版的图书
“守望学术,传承经典,开拓新知。”收录在人大出版社守望者书系中的作品,大抵包含以下三类:以《西方思想的起源》等为代表的学术前沿著作,以《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十二卷本)》为代表的学术精品著作,以及以《外国文学的朝圣之旅》等为代表的学术普及著作。
BOOK
编辑:王宇 张芸芸设计:张芸芸↘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