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电影时间:1年前阅读:16

2021版电影《沙丘》,豆瓣评分7.9,口碑相当两极。有人说“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有人说它是《降临》中的巨大物体和《银翼杀手2049》顶级视听的完美升级,也有人困惑于一万年以后的高级文明仍然是冷兵器近身搏斗的设定。

《沙丘》小说原著写于1965年,出版后迅速在读者里口口相传,最终斩获星云雨果双奖,成为一代经典,与《基地》等作品共享科幻文学开山鼻祖的地位。截至现在,它还以2000万册的销量跻身全球最畅销科幻小说之列。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2021版电影《沙丘》,豆瓣评分7.9,口碑相当两极。/电影《沙丘》

《沙丘》这棵大树在出版后没有枯萎,它留下的果实在这个地球生根发芽。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向我们展示了一部科幻史诗如何能够穿越时间和文化的堡垒而保持常青。

英雄之旅

弗兰克·赫伯特,美国科幻小说家。出生于华盛顿州塔科马,毕业于华盛顿大学。他在一个天主教家庭长大,但成年后信仰佛教禅宗。

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赫伯特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可以封神。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弗兰克·赫伯特,美国科幻小说家。

弗兰克·赫伯特在青年时期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曾经供职于多家媒体。

赫伯特曾说,他本来只是要为一本杂志写一篇关于俄勒冈州沙丘的文章,但后来他被戈壁滩的壮丽景色深深震撼,逐渐收集了大量资料,构思出了《沙丘》的大纲。尽管这篇关于沙丘研究的文章从未完成,却成了赫伯特创作《沙丘》的契机。

他把自己的设想告诉太太,太太说你就在家写作吧,我出去工作,挣钱养家。

1959年,妻子开始从事广告文案的全职工作,整个60年代她都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生计,养育两个孩子。39岁的赫伯特得以腾出手来,潜心创造他的“沙丘宇宙”。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电影《沙丘》剧照

在经过六年的艰苦创作后,《沙丘》终于在1965年问世。

由于这部小说比一般科幻小说长得多,最初《模拟》杂志共分八期连载。但是,在最终出版单行本之前,有23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沙丘》。直到费城的一家小型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才给了赫伯特7500美元的预付版税,并予以出版。该书一经面世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评,获得了首届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之后,《沙丘》三次荣登《轨迹》杂志评选的“经典最佳长篇”榜首。

赫伯特逐渐成为了一名全职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继续沙丘传奇,出版了《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沙丘神皇》。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沙丘》三次荣登《轨迹》杂志评选的“经典最佳长篇”榜首。

1984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五本小说《沙丘异教徒》,此书被众多科幻爱好者认为是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

也是在1984年,由鬼才导演大卫·林奇拍摄的电影版《沙丘》上映,尽管制作经费高昂,但这部影片的票房成绩却异常惨淡。

1985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圣殿沙丘》,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单个作品。似乎是觉得使命已经完成,这位科幻大师在不久后去世。

之后,根据《沙丘》改编的游戏《沙丘魔堡》,奠定了即时战略游戏的基本模式,风靡世界。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沙丘》海报

玩过超级玛丽的玩家都知道,掌握游戏信息对玩通关是多么紧要,《沙丘魔堡》的程序是根据小说编制而成的,所以玩家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制定取胜的策略,一路过关斩将,这是《沙丘》原著热卖的一个原因——在今年之前,读者多半是游戏玩家,是把书买来当游戏攻略用的。

2021版电影《沙丘》则为观众呈现了一段神秘而感人至深的英雄之旅。天赋异禀的少年保罗·厄崔迪被命运指引,为了保卫自己的家族和人民,决心前往浩瀚宇宙间最危险的星球,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与此同时,各路势力为了抢夺这颗星球上一种能够释放人类最大潜力的珍贵资源而纷纷加入战场。最终,唯有那些能够战胜内心恐惧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原著建构的“世界”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三丰认为,《沙丘》小说原著庞大的世界观是它最为夺目的亮点之一。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沙丘》小说原著庞大的世界观是它最为夺目的亮点之一。

作者有意识地整体性建构了一个幻想世界,每一个看起来是奇思妙想的脑洞设定,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和安排的,为整个世界的运作服务。

三丰印象比较深刻的设定是香料(美琅脂)。作者设定的灵感来源于石油和迷幻剂。它的原料是沙虫的排泄物,经过长时间的过程演变成香料,这明显是借鉴了石油。它作用于人体,延年益寿、改造精神世界,还给人一些超自然的力量。香料的功用使它成为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谁掌握了香料,谁就掌握了宇宙。”

“可以说它深刻嵌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是把握整个世界建构的重要抓手。”

《沙丘》这本小说成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沙虫

三丰总结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世界建构,第二个是思想深度。

世界建构(world-building)是一门学问。特别是在科幻奇幻艺术创作领域,建构一个全新的想象世界(imaginary world)是几乎所有有野心的创作者拒绝不了的终极诱惑。很多时候,世界建构——或者通俗地说“世界观设定”——是创作的前置工作,要先于人物、情节、主题等其它要素。《沙丘》系列和《魔戒》系列(1954-1955年发表)并为科幻和奇幻领域“世界建构”方面的两座丰碑和标杆。《魔戒》更早一些,也是“世界建构”具有奠基意义的里程碑之作,托尔金创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实践他的“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理论,次创造(sub-create)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土世界”。《魔戒》的成功也让“第二世界”和“世界建构”成了奇幻(特别是史诗奇幻)创作的标配,后世的作者要是出书的时候没有附上地图、年表、人物谱系、人工语言等元素,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写史诗奇幻的。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科幻奇幻艺术创作领域,建构一个全新的想象世界(imaginary world)是几乎所有有野心的创作者拒绝不了的终极诱惑。

科幻领域中第一个有意识地做完整意义“世界建构”的就是弗兰克·赫伯特。《沙丘》的世界建构过程有多少是受到《魔戒》的启发和影响,赫伯特并没有明说。有意思的是,托尔金在1966年的一封信上说不喜欢《沙丘》,却没有具体说原因。

“所以,我们常常也把《沙丘》称为史诗科幻,就是因为它世界观的新奇感、宏大完整、精细入微、逻辑自洽。后世的经典史诗科幻作品(比如《海伯利安》《新日之书》等),也都是学着《沙丘》做世界设定。”

三丰分析,沙丘成为经典的第二个原因是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密度。《沙丘》是那种“年轻的时候读故事,成年后读思想,无论什么时候读都沉浸于世界”的作品。很多人说,《沙丘》里面蕴含着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学科思想,而且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浅显涉及,而是有着成熟的、成体系的引用。比较核心的思想就是《沙丘》体现出的生态哲学,这正好对应了20世纪60年代生态主义在西方思想界的兴起,也是赫伯特考察俄勒冈沙漠化环境后的思考。也正是这种思想深度,令《沙丘》可以穿越时空,甚至与我们当下的现实成为互文。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比较核心的思想就是《沙丘》体现出的生态哲学,这正好对应了20世纪60年代生态主义在西方思想界的兴起,也是赫伯特考察俄勒冈沙漠化环境后的思考。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随着气候变化、中东局势、能源危机层出不穷,《沙丘》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如果你还没看过,的确该找来读读。”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幻都是在影射现实,小说与现实是有连接的。《沙丘》通过科学幻想对现实有何警示作用?

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现实发生的事情,类似的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只不过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而已。科幻可以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把“旧事”搬到新的时空中再推演一遍。

“既然设定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资源,那它就会深刻嵌入整个人类文明的系统中,它的短缺会引发经济危机,围绕它的争夺会带来政治斗争和战争,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一遍遍发生的事情。《沙丘》只不过以成熟的手法,通过香料这一设定,把太阳底下的旧事重演一遍。文艺作品当然对现实有警示作用,但作用恐怕也是有限的。”三丰说。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沙丘》通过科学幻想对现实有何警示作用?

在恢弘壮阔又精细入微的设定下,《沙丘》探讨了政治、宗教、哲学、历史等在内的各种问题,包罗万象。此外《沙丘》还在设定上彻底抹去了人工智能的存在——那时人类摧毁了一切会思考的机器,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被取代。这是可能的吗?

三丰认为,赫伯特在写《沙丘》时,有一个底层的逻辑就是想强调人外在于机械造物的精神力量,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征。既然有这个底层的需求,那么在构建世界时就要回答“为什么在几万年以后,人类都能殖民外星了,还没有人工智能?”这样的问题。于是作者设定了“巴特勒圣战”这个重要事件,经过几百年战争人类摧毁了觉醒的思考机器,把科技发展的方向朝内转,着重于自身力量的开发。

“其实《沙丘》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这个科幻常见的命题没有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存在的抹除更像是一个背景设定。”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沙丘》第一部从故事原型上来说,是比较典型的“弥赛亚”故事。

《沙丘》以悲悯的目光,探讨了人在命运中的位置,它描写的人物足够真实,也唯因真实,才能让人感到与命运抗争的共情。人类究竟能否战胜命运,又是否值得在既定的命运中抗争?

三丰认为,《沙丘》第一部从故事原型上来说,是比较典型的“弥赛亚”故事——一个觉醒的拥有“救世主”命运的英雄,是如何经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历练,完成自己的天赋使命。这一点,三丰觉得,一个是故事模式并没有太多创新,第二个“天选之人”宿命论是西方宗教的思想,中国人接受起来就隔着一层。所以,纯看故事中国观众不一定能高度共情。更何况电影第一部还没把故事讲完,历练过程刚刚展开,王子还没来得及复仇,也就难怪很多观众看完后一脸问号“就这?”

其实《沙丘》系列后几部颠覆了弥赛亚故事模式,塑造了保罗这个反英雄形象,他的“天命所归”“君临宇宙”最后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令到他后期深刻的自省与自我放逐。

“我希望把第二部、第三部拍出来,大家完整体验保罗的一生,那么对这个反英雄的英雄会有更深刻的共情。”三丰说。

争取和把握“未来定义权”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沙丘》背后都充满东西方文化的符号。在这样的作品中能看到怎样的东西方文化的博弈?科幻小说又是怎样在这种博弈中发展起来的?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沙丘》背后都充满东西方文化的符号。

三丰说:“东西方文化符号都是赫伯特构建沙丘宇宙的素材,沙丘世界观里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是西方和东方(包括远东和近东)元素有机的杂糅和组合。这能给读者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异域惊奇感,是世界建构常见的一种方式,其实这方面《沙丘》也是发端之一。后世比如《地海传奇》还有赛博朋克世界,都是不同程度的东西方杂糅式世界建构。”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过《沙丘》这样的作品?

三丰认为,类似《沙丘》这样大体量的史诗科幻和太空歌剧,在中国科幻史上并不多,比较晚近的时候中国科幻创作者们才明确引入“世界建构”这个概念。而且最早的实践都发生在奇幻创作领域,比如《九州》。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三丰认为,类似《沙丘》这样大体量的史诗科幻和太空歌剧,在中国科幻史上并不多,

在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小说应该怎样发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符合全球读者的需要?怎样从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中获得营养?

三丰发现,中国科幻创作最常见的出发点是一个点子、一个创意,而不是一个世界。不过,现在有不少作者学习从世界建构出发来创作科幻,中国式太空歌剧作品也越来越多,比如江波的“银河之心”三部曲、宝树和阿缺的《七国银河》、余卓轩的《白凛世纪》。在思想密度和深度这方面,最接近《沙丘》的就是刘慈欣的《三体》。

作为研究者和评论者,三丰希望看到科幻是多样化的:“从纯个人科幻阅读兴趣出发,我对能以脑洞震撼到我们的科幻永远无法拒绝。国内的两部作品推荐一下,一个是刚刚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穿越土星环》,另一个是《死在火星上》。”

在《谁在定义未来——被垄断的科幻文化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 》一文中,学者林天强提出一个概念“未来定义权”——刻画、书写和预测未来世界图景、生活图式和发明创造的权力/权利。 “未来定义权”的失衡,实则是由政治经济结构失衡所导致的话语权失衡,也将进一步催化出未来世界不平等的权力体系。

科幻大片《沙丘》,权力游戏背后的隐喻

刻画、书写和预测未来世界图景、生活图式和发明创造的权力/权利。

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吴岩认为,“未来定义权”的提出是对科幻文化生产权力逻辑的重要提示,它将启示我们去反抗文化霸权所带来的压迫与不平等。而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和把握“未来定义权”,则是重建幻想秩序、彰显文化主权、共建未来世界的重要路径。唯此,科幻文化方能回归全球“共同文化”的本位,未来世界才是联结人类共同命运的未来世界。

上一篇: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是怎么哺乳的?

下一篇:比肩《魔戒》的科幻传奇,一经出版立刻“封神”,曾被三度翻拍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