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七月半,一点也不可怕
by 锦 翼
每年农历七月,高兴的不光是牛郎和织女,还有一群鬼,比他们更高兴,因为他们的假期来了。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鬼乱窜”,这一天是鬼的盛大节日。佛道两家都要摆开筵席款待他们,普通老百姓也要向他们布施,为他们点一盏明灯,照亮他们漆黑的鬼门关。
为什么要从这一天开始放假呢?因为这一天发生了很多的事情,这要从七月这个特殊的月份开始说。
有个出自《诗经》的成语叫七月流火,经常被误用去形容天气炎热,恰恰相反这个成语说的是天气开始转凉了,这里的七月是农历的七月,这里的火也不是“熊熊燃烧”的大火,而是天上的火星开始逐渐往西偏。立秋就在农历的七月,从这个月开始就要步入秋天了。
我们的老祖先对每一个季节都心怀敬畏,每个季节都有祭祀。
春天的祭祀叫祠,夏天的祭祀叫礿,秋天的祭祀叫尝,冬天的祭祀叫烝。秋天这个祭祀名字叫尝,真是太形象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自然每个收获的食物都要尝一尝。
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人们对四个季节分别赋予不同的阴阳性质,春天是少阳,夏天是太阳,秋天是少阴,冬天是太阴,十二个月份与十二天干相连,在这十二个月中阴阳也要伴随其中,七月属申,十一月属子,三月属辰,阴气在农历七月萌生(少阴的秋天到了嘛),到十一月达到旺盛,到三月消失(少阳的春天到了嘛)。
而我们知道鬼肯定属于阴,从七月开始他们能够活动的时间到了,一直到第二年的三月份,一头一尾正好是鬼的假期开始和结束,所以这两头要有个节日,七月份这个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而三月份就是熟知的清明(其实清明不是上坟的,在古代寒食才是,因为两个节日离得近,于是就简化了)。
既然七月份对于鬼这么重要,人们的节日活动是很盛大的,《礼记·月令》上说这个月的活动有,第一先要祭祀门神(应该是神荼郁垒,不是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第二这个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气转凉,鹰都开始用鸟来祭天了,我们人类也要杀人了(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里常见“秋后处斩”),第三呢老百姓收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皇帝拿来收获的食物先去祭祀宗庙,天子要祭祀,老百姓也要祭祀自己的祖先。
这些都发生在七月,当然未必是在七月十五。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估计就是利用了这一个民俗,东汉的天师道,制定五腊日——五个祭祀的节日的时候,就在七月定了一个节日:道德腊,除了八卦牛郎织女,这一天大家要祭祀神仙和先祖。
如果没有变故,我们鬼的节日会出现在七月初七,但是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杀出个释迦摩尼。
天师道创立的时候,也是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候。
在印度和尚们有段日子叫“结雨安居”,因为印度夏季来临,地面上昆虫多,外出容易踩死虫子,佛祖要求弟子们在家里好好修行,等到雨季结束的时候都要向他进行一一汇报学习的成绩。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段时间就被固定在农历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三个月众僧们好好学习,七月十五这一天师傅们要考核弟子的成绩。于是七月十五这一天对和尚们来说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但这跟鬼有什么关系?
别着急,这事还要靠一个和尚。
这个和尚就是目连。
目连全名应该是摩诃目犍连,他是如来门下最早的弟子之一,也是以身殉教的第一人,但是中国人对他这些伟大功业知道的不多,他在中国家喻户晓(曾经)是因为他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地狱救母。”
西晋有个和尚竺护法翻译了一本经书《佛说盂兰盆经》,经书上说,这个目连有一次开了天眼,看见自己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难,每天吃不到饭食,饭菜送到嘴边就烧成灰,目连赶忙告诉佛祖,想求佛祖帮忙,佛祖说:“你一个人办不到的,你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法会,召集众僧一起来做法,才能救出你的妈妈。”
佛祖的意思很明显,大家都在学习,你不能耽误大家学习啊,等大家学习结束后,帮你个忙,然后你请请客(阿弥陀佛,妄言妄言)。
光吃可不行,还得干活,最重要的佛祖安排大家干这个活是帮别人救妈妈,这个跟咱们儒家提倡的孝道一拍即合,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本来就是佛教徒,看到这个故事更是欢喜,每年七月十五日都到寺庙里亲自参加盂兰盆会。
老大这么给面子,孝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又那么重要,正好我们本来在七月里也要祭祀祖先的,干脆合到一起吧,于是七月十五这一天逐渐热闹起来了。
但是这一天为什么又叫中元节呢?
因为道教。
佛教这么热闹,道教自然也不甘寂寞,南北朝本就是佛道相争热闹的时候,道教一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这个外来教派给占了,也立刻打出自己的招牌。这七月份本就有我一个节日,但是和牛郎织女混在一起,都快过成乞巧节了,大家都快忘了这道德腊了,有必要在七月十五单独设立一个节日了。
道家跟这一天本来也没多大关系,没关系,可以造啊,而且一造就仨。
道教东汉时创立天师道就有三官之说:天官地官和水官,分别管辖不同范围。本来三位领导跟中元节没有关系啊。北魏有个叫寇谦之的道士明白宣称三官的生日就在这三天,天官的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节,地官的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元节,水官的生日在十月十五是为下元节。地官就是掌管地府群鬼的,这一天地官要对地府的鬼赦罪,你们老祖先是不是能赦免呢,就要看我道家能不能施展神通帮助你了。
为了让这个说法深入人心,还编故事。《历代神仙通鉴》说元始天尊每天从嘴里吐一个人,三天吐了仨,分别就是尧舜禹,后来尧就是天官,舜就是地官,禹就是水官。不信?你看大禹那么能治水,不就因为他是个水官?——这个脑洞太大,老百姓接受不了吧,于是还有一个故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集一个故事,说有个叫陈子椿(哇,椿,大鱼海棠,不过也有说他叫陈子梼)的,娶了三个龙女(娶神仙还娶了三个,太成功了),三个龙女为他各生一个儿子,分别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
道家人真是不容易,为了让大家过上中元节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流传最广的还是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演绎发展,成为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唐朝有人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两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就是在形容目连救母的故事,可见已将一部经书演义成一个冒险故事了。
到了明朝更了不得,说目连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过程中,得到了孙悟空的帮助(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记》),上面目连请求佛祖救救妈妈,如来佛这么说的:“原先有一介孙悟空, 因为变乱天廷,返下天宫。后来唐三藏收去西天取经回来,封他齐天大圣(不是斗战胜佛吗?), 名唤孙行者,那畜生又不才了,因为盗吃仙桃仙酒,如今师父收在花果山水镰洞,把一介大石磕监在那里。 我想起来看他五百年灾殃已满了,尔可去叫他为伴前去。那畜生盗心不改,还要吃人。 尔将观音娘娘赐尔金圈圈在他头上。” 这故事和我们看的《西游记》情节颠倒,这是因为西游记当时是一个开放IP谁都可以可创作,佛祖看的应该不是吴承恩的《西游记》。这番话细思极恐,原来孙悟空取经回来又被关在水帘洞五百年,又被这目连戴上紧箍,陪着他去救母亲了。好可怜的猴子。
这又是救母亲,又是孙悟空,你是不是想起了《宝莲灯》,没错,宝莲灯也是目连救母派生出来的故事,不过把目连改了一个名字而已。
正是靠着这些故事,中元节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大,习俗也就越来越多。你现在可能看见的只有烧纸了,但是在古代,要热闹得多,除了烧纸,还要放焰口,各家寺庙要举办盂兰盆节,各家道观要斋醮,有钱的人还请和尚道士到自己家里做法事,放焰口也就是布施众鬼。
老百姓都要到河边制作各种灯船放到水面上,随水漂流,称为照冥,因为幽冥黑暗,需要人间点一盏灯为他们照亮路途。还要在水面上撒食物,鬼饿了可以吃。
对于群鬼来说,这一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寺庙里有吃的,各家各户有吃的,还有人给自己打灯笼,走在路上食物像雨一样降落下来。怎么也要高歌一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纸上寻仙记》
作者:锦翼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是介绍怪力乱神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系列图书,《纸上寻仙记》是推出的第一本。在本书中,作者锦翼从各类中国传统笔记体小说汲取灵感和素材,经过大量考据,以吃喝、拉撒、穿戴、出行的四个角度来讨论人、鬼、仙、妖的各类民间八卦,以此介绍了我国民间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和不同民俗。除了十六篇正文之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寒衣与纸马两篇番外,随书附赠“神怪漫画家”撒旦君独家绘制明信片。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