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两次延长扶贫时间 想给更多贫困居民看好病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第二次跟年迈的父母提出延期回京时,郭静有些愧疚,二老虽然想念女儿,但仍表达了支持。
让郭静放不下的是张家口的患者。在当地的医疗扶贫迈进第三年,她的患者越来越多,一个患者治好了,又领来一大家子人,有的是唤吸系统的毛病,还有骨科、皮肤科、甚至泌尿外科,并不在她的专业领域。患者坚持找她看,她只能自己“补习”、请教同行,慢慢干起了全科医生的活儿。
郭静在
崇礼区医院为患者看诊。受访者供图
工作一天不敢饮一口水
刚到张家口的头几天,郭 *** 在诊室里,看着诊室外乌泱泱人头攒动,七八个小时不敢饮一口水。饮了水,得上厕所,进度就要慢几分钟,有的居民从四十公里以外的农村赶来,错过今天,明天又要往返八十公里,郭静不想耽误他们。
郭静是北京市第六医院门诊部主任,2018年9月,作为东城区援助崇礼医疗队队长前往当地进行医疗扶贫,挂职崇礼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刚到医院,医疗队还没熟悉环境,就被眼前浩大的人流惊住了。
当时,张家口地区正在进行扶贫百日攻坚任务,贫困居民要接受慢病鉴定,得到慢病证后,可以享受相应医保支持。崇礼区人民医院是开展鉴定的医院之一,但作为一家日门诊量三四百的区级医院,天天要完成八百多人的慢病筛查,几乎是天方夜谭。
初来乍到,郭静对当地政策并不了解,为了分担压力,也立刻加进筛查。筛查领域包括十几种疾病,各自有不同等级,查一个就是二十分钟,看完一个村,立刻又来一个村,百十来人等在诊室外,神情急切,郭静一刻也不敢停,在诊室里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看完最后一个,才能食上一顿饭。
六天过往,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总算完成,而郭静的扶贫之路才刚刚开始。
北京和崇礼的诊疗落差
从崇礼到北京,直线距离不过180公里,但两地就医条件天差地别。
郭静带队下乡,为行动不便的村民上门鉴定慢病时,看到仍有人住着窑洞。很多村落,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留守,行动不便,生了病也出不了村,有的家中只剩下两个老人,彼此都有重病,病人照顾病人,家中一片紊乱。
即便出村,也未必能得到有效治疗。郭静曾在一家乡镇卫生院碰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口唇发紫,心衰,生活不能自理。卫生院始终不能确诊老太太究竟是什么病,一发作,就给输消炎药,由于短缺针对性,病情继续十年以上,一直得不到掌握。郭静问诊后,才扶助老太太确诊了慢阻肺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接受治疗,恢复了自理能力。
健康看念的缺失,也在无形中阻碍疾病掌握。
崇礼地区天气冷冷、饮食多盐,高血压患者数量多、病情重,但很多人食了几天药,自觉好转就不食了,并不理解自己需要终身服药。受限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的居民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短缺认知,一次,一位老太太因腿疼来找郭静看病,郭静问诊后提醒家人,腿疼是常见的老年关节病,当务之急是带老太太往做CT,因为她出现了中风的先兆,家人没有放在心上,只觉得自己是来看腿的,不太兴奋地走了,当天晚上,老人突发脑梗,被急救车送往了张家口。
郭静为
建档立卡人员进户巡诊。受访者供图
两次“续签”扶贫任务
类似的例子不断触动郭静,让她不敢停下脚步。
筛查完了来院的贫困居民,她带领医疗队,在5天时间里下乡进村,鉴定出2500多名因病致贫的居民。为了让出不了门的患者也能看上病,她和队员舍弃休息时间,一个月跑遍大半个崇礼区的自然村,一些山村之偏远,很多当地人一辈子都没往过。
在崇礼区,她出唤吸科专家门诊。一开始,找她看病的人并不多,随着口碑建立,“北京专家”的人气越来越高。一个人在她这看好了,便带上全家人来看病,有人是唤吸科的毛病,有的是内分泌、神内、儿科、骨科甚至皮肤科和外科的疾病,有一回,一个男性患者因前列腺增生找到郭静,郭静哭笑不得,让他往泌尿外科,他说我不管,都说你看得好。
转诊不出往的,郭静只能帮着看,业余买了不少其他专业的教材给自己“补习”,或者向其他科室的同行请教。两年时间,她越来越像一个全科大夫,这些患者也成了她最大的牵挂,偶然回京开会,想多休息一天,但一想到等着就诊的病人,便还是匆忙往崇礼赶。
挂职期间,郭静共诊疗患者1200余人次,出诊、查房、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同时,她还参与建立医院治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等其他工作。
郭静的医疗扶贫任务本该在2019年结束,但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就延期了一年。孩子上大学了,她不担心,但父母快90岁了,不能在身边尽孝,郭静心中始终过意不往,但每次和老人商量,他们都表达支持。
郭静的母亲也是一名医生,上世纪70年代,参与医疗队在农村开展巡回医疗。那阵子没有方便的通讯,郭静才七八岁,母亲一走就是几个月、音讯全无,她心中万分不舍。角色互换,母亲却会抚慰她,“现在有车、有高铁、有手机,比五十年前强多啦,你往吧,做你想做的事。”
今年10月,“续签”的一年也将到期,郭静仍放不下,决定再待一年。
对话
病人的认可让我觉得很热
新京报:在崇礼待了2年,你现在怎么看待医疗扶贫?
郭静:医疗扶贫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和城市有很大区别,固然不可能一下对标北京,但需要逐步提高、缩小差距,这能让当地更多百姓享受到基础医疗服务。
新京报:最让你欣慰的事情是什么?
郭静:一方面是病人的认可,他们会说北京的医生就是好,有些会送来自己地里的蔬菜、水果,让人觉得很热。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健康意识在增强,我接诊过一个哮喘患者,她发病十几年,一直被当作气管炎来治,反复发作,我给她治好了,她的依从性就特殊好。
这边的居民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有病不上医院,就往家门口的小诊所和小药店,也做不了检查,治疗没有针对性,每次我都会教诲他们。医疗很多时候不是立竿见影的,患者自己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
新京报:你对当地未来的医疗环境有什么期待?
郭静:崇礼立刻要开冬奥会,会有大的医疗中心在这里建设起来,当地老百姓的就诊会更加方便,我很期待有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向这边转移,未来一定会更好。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