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开公众号“爆料”自己!网友:没想到你是这么可爱的莫言
“谢谢你的电磁波,把我电得很兴奋”
“你的次元壁把我一下子打蒙了”
“你烫头我烫脚,看看谁的身体好”
这样的冲浪金句
你能相信是出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之口吗?
近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首开同名公众号,
引发网友关注。
在公众号上,
莫言不仅定期发布自己的文章,
还积极与网友“打成一片”。
画风超萌,金句迭出。
“我为什么叫‘莫言’”
截至到目前,
莫言的公众号发布的所有文章,
都已经有十万+的浏览量。
算得上是文学界的“顶流”之一。
莫言发布的第一篇文章
就解释了“莫言”这个笔名的由来
很小的时候莫言就辍学,
所以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读书时,
他就在田野里与牛为伴。
在放牛的日子里
莫言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有时爱说话还给家人带来麻烦,
母亲就曾痛苦地劝告他:
“孩子,你能不能不说话?”
莫言在文章中说:
“我当时被母亲的表情感动得鼻酸眼热,发誓再也不说话。但一到了人前,肚子里的话就像一窝老鼠似的奔突而出。话说过之后,又后悔无比,感到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教导。”
所以当我开始我的作家生涯时,我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莫言。
但就像我的母亲经常骂我的那样:“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我改不了喜欢说话的毛病。
为此我把文坛上许多人都得罪了,因为我最喜欢说的是真话。现在,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话说得愈来愈少,我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可以感到一些欣慰了吧?
“我为什么想跟年轻人聊聊天?”
自从莫言开通了公众号以后,
很多人一直在追问他,
为什么要想跟年轻人聊聊天?
莫言在一篇文章这么解释——
我说我想向年轻人学习。那么向年轻人学什么呢?我说学他们的语言,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习惯,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想通过跟年轻人的交往,会使自己变得年轻,会使自己接地气。会使自己与当下这个社会的最有朝气、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
从而使自己不被这个时代,过早地淘汰。从而也使我的文学创作,能够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不惧怕变化,跟时代同步,学习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改变旧观念。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社会,保持活力、能够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
莫言和你聊聊天谈文学,谈人生
莫言在文章里谈到自己
对于文学和人生意义的一些看法。
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这句话听起来是很绕的,那么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想文学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细水长流的。它作用于人的感情,以审美的方式,让人们的灵魂深处受到感动。让人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让人的感情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变成一个有情趣的人,变成一个能够跟他人更好地相处的人。
这是我认为的文学的最大意义。
对于一些年轻人关于人生意义的困惑,
比如,
“终其一生做一个平凡人,有错吗?”
莫言也谈到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大家都是平凡的人。
许多人认为自己不平凡,那么就证明了他恰好是个平凡的人。而真正的不平凡的人,往往自认为是很平凡的。
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大家从事的职业可能不同,大家获得的财富多少可能不一样,大家在仕途上获得的职位有高有低。
但是我想从人的基本尊严上来讲,从人的各种权利上来讲,大家都是平等的。
那么,在莫言的心目中,
什么样才算“不平凡”的人呢?
我想人都是有长有短的,有人可能在某个方面有特殊的才华、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人不具备的一些优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挥自己的长项,创造能让长项得到最大程度表现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只要努力做了,我们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但我们即便成了被别人认为不平凡的人,我们心里面始终还应该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人。
这样,你自认为是个平凡的人,也许你真的就是个不平凡的人。
和网友有趣互动“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莫言”
和年轻人聊天互动的莫言
画风幽默诙谐
文章里会配上自己的表情包
还参与了一波“快问快答”:
被要求用三个短语来形容自己
莫言说“饭量大、睡眠少、体力好”
被问及如果不当作家最想干什么
莫言说“打铁”
被问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
莫言说是“写小说”
被问最想跟年轻人说什么
莫言说:“我会真诚地说,向你们学习”
被问到今年追了什么剧
莫言回答了三遍《觉醒年代》
网友直呼: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莫言”
莫言还回答了部分网友的提问
网友@麦克斯韦的电磁波:“原本觉得这样的大家离我好远,但是如今莫老师开公众号了!我的次元壁破了。”
莫言:“谢谢你这个电磁波,把我电得也是很兴奋。你这个留言也让我的次元壁破了,谢谢你。”
网友@3683396815 :“给您留言感觉压力山大,毕竟是给诺奖得主留的言。”
莫言:“我就是个普通人,你会的很多东西我肯定不会。当然也许在舞文弄墨方面,我会稍稍地比你经验多一点。好,那我们互相学习吧。”
网友@梁发发呀:“莫言的著作魅力在于,让你看完世间炎凉百态后,依然能找回生活最初的热情和力量。”
莫言:“非常感谢你对我这样高度的评价,我想我们的文学作品确实不应该回避世态炎凉,不应该回避人生的百态。但是最终还是应该让人们看到希望,看到力量,唤醒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唤醒人们与假恶丑斗争的勇气。”
莫言作品欣赏
《谢谢您,我的老师》
我5岁上学,这在城市里不算早,但在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
给我留下印象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位个子很高的女老师,人长得很清爽,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衣服,身上散发着一股特别好闻的肥皂味儿。她的名字叫孟宪慧或是孟贤惠。我记住她是因为一件很不光彩的事。那是这样一件事:全校师生都集中在操场上听校长作一个漫长的报告,我就站在校长的面前,仰起头来才能看到他的脸。那天我肚子不好,内急,想去厕所又不敢,就将身体扭来扭去。后来我实在不行了,就一边大哭,一边往厕所跑去。
后来别人告诉我说,学生和老师都笑弯了腰,连校长这个铁面人都笑了。我只知道孟老师到厕所里找到我,将一大摞写满拼音字母的图片塞进我的裤裆里,然后就让我回了家。十几年之后,我才知道她与我妻子是一个村子里的人。我妻子说她应该叫孟老师姑姑,我问我妻子:“你那个姑姑说过我什么坏话没有?”我妻子说:“俺姑夸你呢!”我问:“她夸我什么?”我妻子严肃地说:“俺姑说你不但聪明伶俐,而且特别讲究卫生。”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二个老师也是个女的,她的个子很矮,姓于名锡惠,讲起话来有点外地口音。她把我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从拼音字母教起,一直教到看图识字。30多年过去了,我还经常回忆起她拖着长调教我拼音的样子。今天我能用电脑写作而不必去学什么五笔字型,全靠着于老师教我的那点基本功。
于老师的小儿子跟我差不多大,放了学我就跑到他们家去玩,我对他们家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几十年后,于老师跟着她的成了县医院最优秀医生的小儿子住在县城。听师弟说,她生前曾经看到过《小说月报》上登载的我的照片和手稿,那时她已经病了很久,神志也有些不清楚,但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师弟问她我的字写得怎么样,她说:比你写得强!
第三个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
因为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学校就给了我一个警告处分。为了挽回影响,我努力做好事,冬天帮老师生炉子,夏天帮老师喂兔子,放了学自家的活儿不干,帮着老贫农家挑水。但我的努力收效甚微,学校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在伪装进步。
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儿大的睡在桌子上,个儿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子。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拖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吵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当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动不已。
后来,我辍学回家成了一个牧童,当我赶着牛羊在学校前的大街上碰到王老师时,心中总是百感交集,红着脸打个招呼,然后低下头匆匆而过。后来王老师调到县里去了,我也走后门到棉花加工厂里去做临时工。有一次,在从县城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骑车回家的王老师,他的自行车后胎已经很瘪,驮他自己都很吃力,但他还是让我坐到后座上,载我行进了十几里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王老师,但他那张笑眯眯的脸和他那副一跃就翻过了一米七横杆的矫健身影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文章选自《我的老师》
人民文学出版社,内容有删节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本文综合整理自 | 莫言微信公众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齐鲁晚报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