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明星时间:1年前阅读:42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孕育出伟大的人格。

莫言一生著作等身,而她的母亲——一个平凡的农村妇人,却给予了莫言一生成就的养分。

就像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终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母亲一样,她佝偻着走过那个特殊年代。身上压着疾病,贫穷,劳累,但也背着子女和家庭。

每个少年,都曾有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梦;每一个被生活搓扁揉圆的成年人,都曾心中咬牙切齿暗自发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风水轮流转,等到命运翻盘的时候,谁不想睚眦必报,你给我一剑,我还你一刀?

莫言,就曾经牢记了一段仇恨数十年。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画像

那时候,莫言还不是那个名满天下的文学家莫言,英雄尚在无名之时,还只是高密东北乡穷苦人家的孩子。

纵使童年已经与莫言渐行渐远,儿时的光景片段大多被记忆沉入光阴的河流里,再也找不见。

可是,有一件事,一个童年的碎瓷片,一直被莫言悄悄攥在手里。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讲课

那时候,莫言家里穷,穷到一年的口粮需要捡别人家地里不要的麦穗来维持生计。

如果一户人家把麦子收割以后,也不来地里拣麦穗,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地里剩余的麦穗。

这一天,莫言和母亲看这户人家久久不来拾取散落在地里的麦穗,便拿着箩筐跟在人群后面捡拾麦穗。

这时,不知道谁喊了一声,主人家来了。

大家抓起自己的所得,飞奔着离开。

由于母亲裹小脚跑不快,莫言又年幼,落在了人群后面。

来的是一个身强体壮的中年人,看到孤儿寡母,恶向胆边生,凶狠地扇了母亲几个耳光。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母亲护住莫言,见他不伤害自己的孩子,连连求饶。

中年人抢走了母子辛苦捡来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莫言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报仇,可是他当时实在年幼,自己尚且需要母亲的保护,又何谈为母亲报仇呢?

他能做的,只有记住这张脸,并刻上报仇的标签。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没有。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在故居

像所有小说情节里的复仇情节一样。

多年后,在街上,他们又重逢了。

还是莫言和母亲,只是当年的强壮中年人,此刻,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莫言一眼就认出了他,认出了这个在他记忆里暴打无数次的人。

记忆一下子如潮水涌上心头,愤恨支配着莫言的理智,叫嚣着“报仇!报仇!报仇!”

仇恨就像附在人身上的凶兽,吃受害人和被害人双方的血肉,更通过血缘关系,啃食下一代的骨血。

母亲看出了莫言的心事,她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当年打我的那个人,你认错人了,放他走吧。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仿佛过去的事只是一股烟,消散在那片麦田里,不着任何痕迹。

怎么可能认错人呢,那张脸,他记了数十年,只是母亲不愿意追究罢了。

或许母亲是想说,眼前弯腰驼背的老人,不是当年那个凶神恶煞的中年人,莫言母子也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可怜人。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获奖

或许当年的某一刻他们曾做过短暂的仇人,但是当下,他们都不再是过去的自己,仇恨因此也是过去式的。

甘地说:“以眼还眼,将会使所有人盲目”。

母亲放过了曾经的施暴者,也让追逐了莫言数十年的仇恨和暴力放过自己的孩子。

仇恨最大的杀伤力不是当事人对你的伤害,而是你的怀恨在心,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对方只是伤害了你一次,而你在心中却把这种伤害反复上演了千万遍。

忘不掉,放不下,就像遭受凌迟的刑法,恨过去,痛过来,难以忘怀。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故居

贫穷的日子里,似乎喝口水都是苦涩的味道。

缝缝补补的衣服,哪怕洗得再干净,也能闻到一股穷酸味。

生活就像一场黑白色的无声电影,莫言记忆里唯一的颜色,便只有母亲用捣衣服的木槌一声一声敲下,溅到衣衫上的绿汁。

举起又放下的胳臂,像极了人在贫穷面前徒劳的反抗,上上下下,就像一滴水落入沙漠,悄无声息又无能为力。

莫言以为母亲会哭泣,会向儿女抱怨岁月艰难,会伤心会绝望。

可是,母亲没有,母亲哼唱着歌谣,仿佛母亲的心里装着一片海,那些酸涩的苦水,刚倒进胃里,就被海水冲刷得一干二净。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和别人谈话

多年以后,莫言走过物质贫乏的戈壁,终于抵达乐观富足的绿洲。

莫言知道,指引莫言方向的,正是那个夏日午后,树下飘来的母亲哼唱的小调。

这样的日子,就像在遭受生活的凌迟,一刀一刀,割的不是血肉,而是尊严和希望。

终于,村子里相继有几个女人不堪苦痛,被生活活生生逼到了绝路。

母亲那时候身患肺病,父亲又惨遭诬陷,家里存粮所剩无几。

莫言生怕母亲扛不过去,怕他离开后家中的萧条会把母亲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每当莫言从生产队回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母亲的回应,他心里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一日,莫言回到家听不到母亲的回应,找遍了厨房和磨坊,急得坐在院子里大哭。

莫言觉得,那一刻,他的生命仿佛掉进了暗无天日的黑洞。

过了一会,母亲背着柴草从门外走来,看出了莫言的心思。

对莫言说“放心吧,孩子!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经历母亲失而复得的莫言,在那贫瘠的日月里,仿佛嗅到了废墟之上,来日春暖花开的味道。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天下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何况孩子犯错的原因只是因为太饿了。

一天莫言带着家里唯一的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水,由于饿得头晕眼花,不小心失足打坏了水壶。

要知道,那个年代,连水壶都算得上贵重物品了,何况还是家里唯一的。

胆小的莫言不敢回家,躲在草垛里一天不敢出来。

直到,夜色渐渐笼罩,传来母亲焦急沙哑的呼唤声,莫言才蹑手蹑脚地爬了出来。

他不敢看母亲的眼睛,低着头,等着母亲劈头盖脸的责备。

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摸了摸莫言的头,没说一句话,只是叫他回家。

一个目不识丁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不懂得有关教育的长篇大论以及那些深奥的育儿哲学。

只是用她的心,一点点温暖孩子。

生活已经很穷苦了,唯一富足的只有取之不尽的柔软的爱了吧!

眼下,忍饥挨饿的日子,渐渐走远。

可是,傍晚不知谁家传来父母与孩子的高声争吵。

人们拥有了很多物质财富,唯独那些旧日里的温情,也随着过去的生活,越走越远。

似乎,爱已经追不上生活日新月异的脚步了。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带外国友人参观老屋

要衡量一个人的尊严值什么价位,就看他肯为什么放下自己的尊严。

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岁月里,尊严可能就值一块豆饼。

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子里的孩子都围着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谁学得最像,豆饼就给谁。

大家都觉得很像,莫言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卖力地学着狗叫。

粮食保管员把豆饼朝远方抛去,一群孩子蜂拥而上,分食一块豆饼。

这一幕被莫言的父亲看在眼里。

回家后,父亲狠狠地批评了莫言,爷爷也严厉的批评了莫言。

爷爷对他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吃什么到肚子里都一样。

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失去做人的尊严呢?

在当时的境况下,这些话并不能使莫言心悦诚服。

豆饼和树皮,吃到肚子里怎么可能一样呢?

但父亲和爷爷的话中,那比山珍海味还要能喂饱我灵魂的尊严,莫言是真的领略到了。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否则,吃再多美味佳肴,都不能让骨头站起来。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带人参加故居

很多老人都对过去缺衣少食的生活记忆犹新。

可是,让莫言忘不掉的,始终是记忆里的半碗饺子,以及母亲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

那时候,红薯,萝卜,几乎是每家餐桌上的常客。

饺子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解解馋。

而且,每人只有半碗。那年的中秋节,莫言一家终于等来了一顿饺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敲响了家门。

莫言想也没想,端了半碗红薯干打发他。

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给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莫言那时也是年少气盛,立刻抢白回去,“我们一年到头都吃不了几顿饺子,给你红薯干已经不错了,爱吃就吃,不吃就滚。”

母亲听到,立刻呵斥了莫言,并把自己的半碗饺子倒给老人。

莫言当时的吝啬多半是贫穷逼出来的穷苦病,如果他能经常吃到饺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小气和怨愤了吧。

大多数穷苦出身的孩子,身上多多少少有匮乏的影子。

那是他们需要用一生去洗掉的烙印。

当然,不是反对勤俭节约,而是贫穷往往也饥饿了人的格局,逼仄了人的胸怀。

或许,正是因为母亲施舍的半碗饺子,才让莫言的作品,有了对社会和生命的怜悯。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讲话

孩子品行上的污点,将会使父母一辈子不能抬起头。

莫言就曾经让母亲如此伤心过,为此,莫言记了一辈子,都不敢忘掉母亲那天失望的眼神。

那一年他跟着母亲卖白菜,他负责算账。

阴差阳错得多算了一毛钱。

算完钱就去了学校,回到家看到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没有责骂,只是伤心地说“儿啊,你让为娘丢了脸!”

没有声嘶力竭的嚎啕,也没有棍棒相加的惨烈,只是,母亲的眼泪滴在了莫言的心里。

莫言体会到了,那是为人母的心凉。

为了暖和母亲曾经凉过的一片心,莫言努力了一辈子,在品行上要求自己,切莫再丢了母亲的脸面!

那些在外贪赃枉法或者违法乱纪的,可曾想过自己丢了父母的人?

或许,他们的父母只想到了以富贵为荣。

毕竟,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一个像莫言一样的母亲。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生活中的照片

长得不好看的孩子,很容易有一个灰暗的童年。

特别是农村,孩子们在一起评头论足,丑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欺负和孤立。

如果父母不以为意,可能孩子一生都在那些评论里,抬不起头来。

这一生,走到哪,那些冷嘲热讽的口水,就会喷到哪。

出行半生,都走不出童年的阴云,永远活在雨季。

莫言曾经就是一个丑孩子,村子里的人肆无忌惮地当着他的面开玩笑,甚至有的孩子,因为他的面容而动手欺辱他。

莫言为此回家痛哭。

母亲说:“儿啊,你不丑啊!你四肢健全,不缺鼻子不缺眼,哪里丑?你不偷不抢,不欺辱他人哪里丑?”

生命里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恶意,总有不知来由的石子砸向你,如果你把丢向自己的石子,垒成一座监狱,那可能一生都在画地为牢。

如果你气愤地丢回去,养一条叫“报复”的狼狗,年深日久,你和“报复”都会沦为野兽。

无疑,莫言是幸运的,母亲在他的心里种上了温柔驯良的种子。

那些种子,经过年年岁岁天长地久的传播,飘落到了他的笔下,铺满了他未来的路。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和家人

尊重知识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拥有知识,在求知路上越走越远的人;一种是大字不识,却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的人。

最难得的当然是后者。

莫言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莫言为了听书,忘记了母亲安排的农活。

母亲开始严厉的批评了他,在母亲眼里,那时说书的,都是不务正业。

晚上,母亲为家人赶制棉衣时,莫言忍不住把白天听到的故事讲给母亲听。

听众也从母亲,逐渐扩展到姐姐,婶婶。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签名

从此,每到周六,母亲便默许不再派活给莫言,让他有时间去听书。

现在,莫言的母亲不再了,莫言故事的听众,也从最初的母亲一个人,扩展到全世界。

莫言最终没有成为母亲当初担心的油嘴滑舌的人,他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

母亲走了,但是,留给了莫言以及千千万万读者,无尽的故事和回忆。

那个勇敢,坚强,善良的母亲,那个宽容,怜悯,慈爱的母亲,她用伟大的人格,成就了伟大的人格。

莫言:在街上遇到以前打母亲的人,母亲却说认错人,执意放他离开

莫言的故居

历史的风吹过,她的面容化成尘土洒落在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

她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功成名就,享誉世界,但她把劳动人民的坚韧,勇敢,毅力……这些跨越生死的精神遗产,留给了子孙们。

是的,母亲走了,但母亲的爱,化成苦难时的坚守,富贵时的勤俭,求知之路上的一点温馨的光明。

纵然没有星月之辉,但借那点光,在莫言走过高高山顶,可以和日月比肩的时候,也会变成一颗星辰,璀璨整个夜空。

上一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什么落选红色作家,又被批评?

下一篇:作家莫言:我和同学、老师饿了吃煤块,越咀嚼越香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