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着爱国旗帜批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这个社会是怎么了?
莫颜先生在2020年的新书《晚熟的人》中写道这么一句话:“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觅觅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我们不曾想想,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善良赤诚的人,为什么会成熟,还不是社会上磨练的,最后发现,一样的人已经不一样,最后的最后只能成为孤独的一个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也要感谢那些人,没有他们,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一、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依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死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死后追授的获奖者。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
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的造诣上是非常高的。
二、莫言先生什么作品获奖
莫言先生在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蛙》,这是一部反映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本性之间矛盾和斗争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万心,也就是“姑姑”,从事妇产科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50多年,接生无数,挽救了众多母亲和孩子的生命;同时又在从事计划生育的过程中又义无反顾、想方设法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三、指责莫言先生的是什么人?
1、文化较差
阅读能力差,看惯了小白文,看见一个比较长比较复杂的帖子都会“太长不看”,再看名著更觉得头痛,于是恼羞成怒,进攻包括但不仅限于莫言的一大批作家都是小圈子孤芳自赏,以彰显其了不起的审美水平。
2、不理性
莫言作品有指责性,所以这批人认为莫言是靠抹黑我国来讨好洋大人,并举出高行健的例子来作证。在他们看来,应该是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改开之前上的作品得奖。出于不能指责本国黑暗的准则,假如以下这些作家得奖也一定被他们骂:余华,阎连科,贾平凹,刘震云。我可以给他们推举几个候选人:魏巍,刘白羽,杨沫,浩然。假如这几位都不熟悉还有:路远。
殊不知指责日本的大江健三郎也得奖了(五毛:阐明白人爱看抹黑有色人种的),指责拉美政府的马尔克斯也得奖了(五毛:阐明欧美人爱看抹黑),指责美政府的斯坦贝克也得奖了(五毛:阐明欧洲人爱看抹黑美国的),指责德国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也得奖了(五毛:阐明……)
其实诺奖相对比较青睐于指责性的作品,而不仅仅限于指责中国。
3、美芬
美芬们看到莫言是作协副主席,于是高唤其为我党不中,是党的伪装者,是御用文人。这派的人一般比较推崇高行健,虽然他们并没真看过。在他们看来,凡是说中国好的都是好人,凡是骂中国的一定是警世恒言。鉴于此,他们基本否定所有作家,像铁凝,贾平凹,张炜都在此之列。
5、跟风
这类人最多,看见别人人也跟着发言,也在起哄。其实他们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说的那个人是谁,更不知道这个人干了什么,他们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只是在跟风。
三、什么才喊爱国?举着爱国旗帜的人真的爱国吗?
首先,历史是历史,爱国主义不是用来煽动起仇恨的火花。过往的历史是过往的历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必须要谨记的,但危机意识不应当使仇恨的火花无穷地延续,这样只能导致战争的无穷延续。爱国主义是需要发扬的,但不能无穷无尽地树立一个固化的敌人来强化爱国主义,这样来,爱国主义就会变味,仇恨就会一味加深,在未来就可能孕育战争的火花。第二,对于历史有待客看熟悉,爱国主义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情绪。中国人一直视日本人为异族,有世仇的异族,日本人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一直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但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在中国人眼中日本人是杀人魔头,而成吉思汗却是英雄,在欧洲人眼中,作为早期侵略者的哥伦布等航海家是民族英雄,而成吉思汗则是让人心惊肉战的嗜杀狂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是有立场的,是有民族感情的,但看待历史还是应该更加客看一些的,假如因为成吉思汗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就很兴奋地看到他通过屠城的方式来征服世界,那未免不是一种有失客看的看法。第三,爱国主义表达需当理性行事。经常有向人们发号召 *** 日货,假如带着偏激的爱国主义情绪,让中国固步自封,那中国又有要落后的危急。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亲昵地联系在一起,往往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也许一时地 *** 在年轻人看来是很爱国的,但国家就要为此面对一大批在此事件中失业的中国务工人员,而他们往往是处在最地层的工作上,他们的生活面对困难时更加难以为继;这还只是直接产生的问题,间接的问题如导致投资环境恶化等,则不是一时能够挽回的,如此长时期的相对和平机遇,正是中国沉气赶超的大好时机,青年人应该用一种理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