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认知驱动》︱林志炫,为什么又成了哥哥们的“抢手货”?

明星时间:1年前阅读:43

最新一期的《披荆斩棘的哥哥》,林志炫突然成了哥哥们之间的“抢手货”。刘迦、尹正、李响纷纷感谢、致敬、表白、反思。含蓄害羞的言承旭更是化身小跟班,亲自给林志炫提包、倒水、安排座位。

《认知驱动》︱林志炫,为什么又成了哥哥们的“抢手货”?

林志炫到底做了什么,能发生从“全网黑”到人人尊称“志炫哥”的逆转呢?

因为几期下来,他不仅展示了自己过硬的实力,还毫无保留地教其他人演唱技巧。经他指导过的哥哥们,短时间内演唱水平大幅提升。他做了一件对其他人很有用的事,所以他能被他人强烈地需要。

《认知驱动》︱林志炫,为什么又成了哥哥们的“抢手货”?

林志炫哥哥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认知驱动》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想要获得人生的成就和幸福,就去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坦言,在35岁之前,他也是一个“做啥啥不成”的人。虽然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学习,忙碌到感动自己,却始终感受不到努力的方向,备受煎熬。

《认知驱动》︱林志炫,为什么又成了哥哥们的“抢手货”?

后来他修正了对“成长”的认知,情况开始变化:他写的文章质量越来越好,关注人数越来越多,在微信公众号平均打开率2%-5%的今天,他的文章打开率始终保持在20%-30%。其文章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的转载。

他第一本书《认知觉醒》,在写作刚满3年,业内没什么名气的情况下,一年内加印15次,销量突破15万。《认知驱动》是周岭的第二本书,这本书更注重从底层规律开启认知驱动力,让努力变得真正有效、有希望。

01“认知驱动”:用价值规律赋能,人生将发生巨变

很多人会制定这样的目标:

我想变得很有钱。

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我想养成运动的习惯。

我要学好英语。

于是你开始早起、读书、跑步、学习各种课程。你坚信只要严格自律,勤奋耐心,就一定能改变人生。然而,即使自己做的每件事情,看上去都正确且重要,即使自己每天都能持续行动,不浪费一点时间,但结果要么不了了之,要么陷入沮丧和绝望,看不到一点希望。

为什么这条看上去无比清晰的成长路线,并没有让你得到想要的结果?

其实,这种困境背后,隐藏着容易被人忽视的思维误区。

“成长陷阱”,指的是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作者认为:成长分两方面,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偏重习惯养成。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偏重技能打造。大多数人的问题在于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早起跑步,读书学习这些活动很重要,也很有意义。但它们都是内部循环,不直接对外产出。坚持这些习惯,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而不会让我们轻易成为很厉害的人。

反之,如果我们能更多的投入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产出作品和价值,我们就能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就能被他人强烈的需要,进而获得个人影响力和普世价值上的成就。

这么说好像过于商业化,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人,都同样遵循着价值交换规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你能创造的价值越大,你就越值钱。

所以成长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自己,而是创造价值。

走价值积累之路,是一条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你不需要每天风声鹤唳地寻找风口;也不需要扯着嗓子主动叫卖;更不需要去寻推广、求合作,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李子柒从来不会说“你要关注我的N个理由”;也不会引导观众“记得点赞评论转发一条龙,爱你么么哒……”她甚至都不在视频里说话。

她只用作品说话。

《认知驱动》︱林志炫,为什么又成了哥哥们的“抢手货”?

在这个传播手段发达的社会里,信息爆炸,内容泛滥,但价值依然稀缺。好东西,还是太少。只要是好东西,人们就愿意主动分享。

我们需要做的是持续打磨“技能”,尽可能达到“卓越”的程度,让我们“输出”的价值长久、有用、被他人需要。

不做风口上的猪,做那棵扎根大地的树。

02“利他”:超越个人得失,会生出强大的力量

成长困境的另一个误区是:过于关注“我想要”。想要变有钱,想要成为很厉害的人,想要运动,想要学英语……仔细琢磨这些话,我们会发现人们只单方面看到自己想要的,却忽略了自己能给的。绝大多数人在确定目标,都采用“我想要”的思维模式。

这种“利己思维”驱使下的目标,很容易让人陷入不切实际或急于求成的境地。

以“我想通过写作实现财务自由”为例,你给自己分解目标:日更,一个月写出10万+,一年粉丝10万……结果,不到20天就迷茫了。不用说10万+,1万阅读量也没写出来,连100块钱都没赚到。

切换到“利他思维”下会怎么样呢?

你力求每篇文章都是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思考,不追热点、不博流量;你力求每篇文章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改变一个观念,而不是让人情绪高涨之后就归于沉寂;读者读了你的文章觉得有用,给你点赞,这能给你鼓励和信心;读者对你的文章有疑惑,给你留言,促使你更深入地思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你开始走向外循环,外部给你的反馈,促使你有了新的成长,最终你会发现你之前想要的一切,都会来到你的身边。

"这不是一个赢家全拿的世界,愿意给予的人,往往反而能够获得更多!"

亚当• 格兰特(AdamGrant)在「沃顿商学院受欢迎的思维课(GIVE and TAKE)」中指出:“给予者最有力量!未来将是分享和合作的时代,成功的锁钥在于谦逊和柔软。当索取者只注重自身权益,互利者只衡量公平往来,只有给予者的影响力,才能真正为团体带来稳定而持久的力量!”

利他就是利己,真不是什么鸡汤,而是这个世界上无比真实的运行规律,谁能早一天正视他,谁就能从中受益。利他不是牺牲和讨好,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不断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切换到“我能给”,我们就领先了一大批人。这个视角的转变,能让我们的浮躁和妄念,瞬间消失。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事能够给别人带去长久价值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新的天地;我们开始想办法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浮躁的人群中稳住自己,默默前行。

要真正做到“利他”是很难的。毕竟利己是人的本性,而“利他”是一种超越。即使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只要心中种下了“利他”的种子,我们就走上了“利他”的道路,剩下的交给时间,让它自己生根发芽。

03“目标觉醒”:用心理建设,从潜意识层面改变自己

《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带来不同的结果。

《认知驱动》︱林志炫,为什么又成了哥哥们的“抢手货”?

大部分人习惯用结果和过程,来“包抄”身份。

以养成阅读习惯为例。大部分人会立马定一个目标:每天阅读半小时。实际上这只是盯着最浅层次的“结果”去行动,结局往往为了做而做,最后不了了之。少部分人会把注意力放在“过程”层面,他们会考虑阅读的意义,会以改变为目的阅读、做笔记、在生活中实践……但这需要消耗巨大的意识力,才能坚持下去。

当然,从“结果”和“过程”层面开始行动的人,最终也可能做成事,他们依然会在“身份”上不知不觉地进行重塑。

但是这种从外到内的被动重塑,不仅过程痛苦、耗力巨大,而且容易让成功变得极不可控。甚至有的人,会在成功来临时,因心理准备不足而亲手毁掉机会,因为他们内心觉得自己不配得、承受不了。

那有没有“轻松不费力、登到顶峰又能站住了”的方法呢?

高手是这样操作的:他们从“身份”层面动手术,由内而外的裂变。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通过阅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暗示自己:我本来就是一个以书为伴、追求知识的人。如此一来,阅读就会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哪里需要约束自己、强迫自己呢?

听起来,有点像“画大饼”的鸡汤。但这种做法,其实很高级,因为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就是——心理建设。

《一年顶十年》的作者“彪悍一只猫”,经常对自己说:你是个干大事的人。通过“身份”层面的自我催眠,他日常的行为、过程和结果都在发生变化。因为一个干大事的人,是不会与“贪婪”、“偷懒”、“浮躁”、“自卑”为伍的。在遇到困难时,也会主动做出异于普通人的选择,最终绘出不同的命运轨迹。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内。

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标记好了。

制定了目标,你想通过这个目标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贡献。如果你愿意多花时间,去思考这些事情,你就能调动自己的潜意识力量,来帮助自己行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强得多,当心理成长滞后于能力成长的时候,会限制能力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变得更好,而潜意识没有接受的时候,我们就会搞砸计划,变成原来的自己。

小结:

你肯定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为了寻找这个意义放弃了生活,毕竟过没有意义的生活,就像行尸走肉。

《认知驱动》这本书让我们直面现实规则:说到底,人还是社会动物。

立足于世,当我们自己毫无价值、被人忽视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困顿和毫无意义;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优势,我们的幸福感就越强,就会乐此不疲地踏上人生旅途。

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即使最终我们与“大成功”无缘,只创造了小价值、影响了小部分人,那也是值得努力去做的。因为那必然是我们这辈子,能创造出的最好的人生轨迹。

《认知驱动》︱林志炫,为什么又成了哥哥们的“抢手货”?

上一篇:林志炫赵文卓事件持续发酵,胡海泉李响下场,舒淇裸照被扒

下一篇:捧谁都红,偏偏挑女婿的眼光不行?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