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总理来带货,绣娘事业开新篇
“克强总理,您能为我们绣娘产品带货吗?”
2021年10月19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主会场,上海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负责人靳英丽大胆一问,将众人的目光聚焦于云南大山深处的刺绣艺术。
千里之外,彩云之南,一群绣娘在家门口“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孩子养活家”。笑脸在脸上,幸福在心头。今年,她们有一个“小目的”——让“七彩灵鸟”飞向世界。
“‘七彩灵鸟’是绣娘们沉淀10年共同打造的品牌。在哈尼族服饰里,它是女性的象征,托付着妇女‘飞’出大山看世界的梦想,更寓意吉祥如意。”靳英丽说,“小小绣花针,造福千万家。在沪滇协作的扶助下,我们的产品正逐渐打开市场,为更多人所喜爱。我坚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也坚信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能一起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靳英丽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主会场。
创业初心——点燃1056名绣娘的心灯
靳英丽把对红河州元阳山区的第一印象绘成了一幅画。画里,阿公抽着水烟,阿婆晾着腊肉,阿姐穿着彝族服饰,弯腰背着背篓。
2012年,为了给一笔2万元的班费觅觅有意义的用途,她通过长宁区妇联联系上一名在红河州挂职的上海援滇干部。飞行3小时到昆明,又坐了8小时大巴车,再翻山越岭步行2小时,当靳英丽终于抵达目的地时,她见到了画里的一幕。第二天辗转到了元阳县南沙镇五帮小学,当简单的校舍映进眼帘时,靳英丽的心揪了起来。
2万元,变成了五帮小学46名学生一年在校午餐的费用。之后每年2万元,到了第三年,为表达谢意,一个学生的母亲拿出一件彝族服装送给靳英丽,精美的彝绣与现实的贫困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为这里做点什么来继续下往”的想法在她心底生根发芽。
回沪后,靳英丽将衣服裁剪开,取适宜的绣片改制成绣花包,随身携带。一次公益活动上,绣花包被国际友人相中。刹那间灵感闪现,她决定以刺绣为支点,撬动当地致富的支点。
“这条路能行吗?”
起初,绣娘将信将疑。但靳英丽的真诚打动了她们。连续3年,她用爱心扶助校舍焕然一新,也让绣娘看到了布满期看的未来。
2015年,在上海援滇干部和当地政府的扶助下,靳英丽组织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的200名绣娘创立了第一家猛弄民绣协作社。协作社就开在村里,绣娘不离乡土、不荒家务,既能照顾一家老小,又能绣花获得增收,还能缓解留守儿童、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实在有困难的,也可以在家中依据要求完成工作。
第一件事,就是“定规范”。“过往,绣娘穿针用嘴,刮浆用米糊,既不卫生,刺绣成品也轻易发霉。协作社成立后,我要求每个绣娘都必须使用工业胶水,并手把手教她们运针的手法。”靳英丽说。
为了激发绣娘的内生动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靳英丽还开展“绣娘大比拼”,谁绣得又好又快,谁就能获得更多订单,还能有来上海学习培训的机会。
攀枝花乡保山寨村委会马老贺下寨村民李世芬是“元阳县刺绣女能手”之一。在协作社的带动下,她的收进水涨船高,生活也一点点滋润了起来。实践过程中,她又主动承担起绣花片收发、检品等相关工作。每发1件货,就可以多1元收进。1年下来,收进又多了不少。
“现在,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我们摘取‘公司+协作社+基地+互联网’的模式,培训了1056名绣娘,还成立了‘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将上海的设计优势与云南的技能优势相结合,促进两地共同发展。我们的刺绣作品‘玉兰花香’登上了第二届进博会上海伴手礼展台。我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点燃了这1056盏心灯。”靳英丽说。
果敢信心——昂首阔步向前进
“上海是啥样的?”
猛弄民绣协作社成立之初,一名绣娘问。
的确,对她们而言,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不过是存在于电视中的“空中楼阁”。她们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也从未出过大山。
然而,要绣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样式,调出符合现代审美的配色,必须接受时尚的熏陶。于是,靳英丽卖车倒贴交通费、饭钱,10年带着当地138名绣娘走出大山提升技艺,前往东华大学学习服饰与刺绣搭配。
初来乍到,她们震动了——过马路时,红绿灯闪耀,她们不知所措;漫步街头,高架桥车水马龙,她们迷惘,汽车还能在“天上”开;乘地铁时,48个人分8组,手紧紧相牵,生怕一不留神就掉队……一切都是新奇的。在此过程中,绣娘们也打开了构思和眼界。
通过沪滇协作,有机会走出大山的绣娘越来越多。慢慢地,她们辞别了以往认知里最高级的“红配绿”,开始尝试更多现代化的配色 *** 和款式。这也为协作社丰盛产品品类奠定了基础。如今,小到充电宝套、手机套、民族印花伞、绣花腰包,大到桌旗、床旗,协作社每年都有近千件产品销往国内外。
更重要的,是“精气神”的转变。有名绣娘因家庭困难而自卑。在村里,她总是佝偻着背,耷拉着头。来到上海后,她人生中第一次画了眉毛、涂了口红,也第一次因众人的鼓励,勇猛站上了妇联活动表演的舞台放声高歌。
“上海是这样的!”回村后,村民纷纷围着她,听她讲述这段“奇幻之旅”。现在,她腰杆挺得直直的,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笑脸。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本顺利开展的计划。疫情暴发2周后,靳英丽做了个决定:绣面罩。面罩里,她加进了可更换的防护垫,让消费者“美美地保护自己”。同时,靳英丽穿起高跟鞋和旗袍,通过线上直播销售产品。绣娘们也纷纷加进到直播带货的队伍中。
在沪滇协作的助力下,长宁区华阳街道还成立了“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长宁展示厅绣娘直播室”,形成线上线下同时带货的销售模式。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靳英丽还在各方的扶助下开展双语直播,用一件件民族手工艺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再次出发——以上海的自信与优雅
2021年12月13日,虹口区“今潮8弄”旁的老洋房内,沪滇帮扶绣娘上海展销中心正式开业。
这是一次“再出发、再创业”。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靳英丽与设计师们进一步把云南刺绣的样式简化,并与海派旗袍、“老克勒”们的衬衫等海派文化代表性服饰相结合,生动显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服饰文化盛宴。
创新的同时,靳英丽也和绣娘们一起,解开了云南刺绣延续千年的“美学密码”。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刺绣禾苗、大山、八角花等图案背后的寓意得到论证,吉祥的图腾邂逅海派的兼容并包,赋予了文创产品全新的灵感。
“一开始,我压力很大。上海的领导就鼓励我,要信赖上海的自信和优雅。沪滇协作还给予我补贴。接下来,我期看能发扬更大的能量,凝聚上海更多爱心人士,在未来10年内培植1万名绣娘,真正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靳英丽说。
老洋房内,一间茶室成了消费者的休憩之所。茶室内,普洱市姑娘李静媛和她的表姐身穿民族服饰,悠悠拿起茶勺,邀各方宾客共品普洱香茗。
“我和靳老师一见如故,她成了我创业的领路人。现在,受益于沪滇协作,我和靳老师协作共同创业。”李静媛说。
王秀红是靳英丽的知心姐姐。退休后,她与靳英丽携手陆续传递爱的热流,并共同扶助爱心人士孵化公益项目,为乡村振兴注进新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要害。作为社会爱心人士,我们想做的,就是汇聚更多的热流和聪明,和当地百姓一起奋斗,一起幸福。”王秀红说。
往年,“小小绣花针,改变千万家”爱心绣娘项目获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业扶贫专项赛二等奖。今年,靳英丽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主会场上,成为与中心领导视频连线汇报工作的三家企业代表之一,上海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也被评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直率讲,这条路并不好走,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所幸这段旅程中,有沪滇协作的扶助,有各位朋友的支持,我才能一次次从挫折中站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战术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我愿为之奋斗一生。”靳英丽说。
如今,滇绣LOGO“七彩灵鸟”经历了数次优化升级,从最初平凡的小鹇鸟到现在的比翼双飞,预示着这条由上海各界爱心人士和绣娘们一起奋斗出来的创业之路必将越走越宽,绣娘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红火。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俞宏浩
题图阐明:2019年5月绣娘来上海。 专题来源:作者:俞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