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苏州 | 苏州文学名家系列:陆云
文韵苏州
苏州文学名家系列
陆
云
导言
苏州是我国出名的汗青文化名城,文学开展源远流长,底蕴尤其深挚,从古到今涌现出很多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留下了极其贵重的文化遗存和精神财产。为了展现和弘扬苏州文学的凸起成就,苏州第二藏书楼在建成伊始,就特设了苏州文学馆,做为市民接触文学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保藏、展现、宣传、研究苏州文学开展史以及重要做家、文学门户的文学成就,弘扬苏州传统文化,并将其打形成为现代苏州文学家创做交换、做品发布、宣传推广、社会辅导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供给公共文化办事,本公号将不按期推出“文韵苏州”系列推送,欢送广阔读者存眷。
人物概述
清河内史士龙像
陆云(262-303),字士龙,晋吴郡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齐名,合称“二陆”。因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陆云少聪颖,六岁能赋诗,十六岁举贤良。太康十年(289),陆云和兄长来到洛阳,因文才出寡受太常张华赏识。尔后名声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云《春节帖》
陆云性格暖和沉静,待人谦善,从不居功,颇受士友爱崇。太安二年(303),陆云受兄长兵败连累而入狱,世人都为之求情,但最末仍是被杀。身后无子,由高足故吏迎葬于清河。
雅好清省 颇能做赋
陆云做诗深受《诗经》影响,以四言为主,内容多为与南方士人赠答酬唱之做。钟嵘《诗品》将其置于中品,曰:“清和(陆云)之方平原(陆机),殆如陈思(曹植)之匹白马(曹彪)。”评价不高。陆云也说本身“四言五言非所长”,但“颇能做赋”。陆云赋今存八篇,虽以拟古为主,但豪情真诚,表现了其“做赋以言情”的特点。
在文学理论方面,陆云逃求“清省”的美学气概,主张“文章当贵经绮(经绮,一说当做经纬)”“意之所至,乃出天然”,反对文章的庞杂枝杂。故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篇评论二陆好坏云:“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
宋刻《陆士龙文集》书影
赈灾济民 仁心千古
苏州相城区现存一座陆云祠堂,又称陆云地盘庙,详细位置在阳澄湖街道湘城人民街后弄(妙智庵前面)。殿内供奉陆云像,有匾额曰“晋上将军”,祠内还有前代石碑、石础、石柱等遗迹。
陆云地盘庙
据明徐有贞《晋上将军右司马陆士龙祠记》、民国施兆麟《重修陆士龙祠堂记》碑文记载:晋惠帝时,河洛之间战争不息,陆云衔命为朝廷征粮,路过相城,见苍生罹遭饥荒,饿殍遍野,于是他在未请示朝廷的情况下,放粮赈灾济民,苍生因而得以活命。相城苍生为感念陆云恩德,为他立庙,并把陆云督粮颠末的相城河改称为“济民塘”,将跨塘的桥定名为“济民桥”。
五百名贤祠陆云像
岁月变迁,河道与桥梁早已不是昔时的样子,但陆云放粮济民的故事却不断传播了下来。陆云祠堂虽历经屡次重修,至今仍有苍生不忘旧事,常去祭拜。
(感激杜祯彬先生供给照片)
附两座石碑碑文如下:(碑文模糊、缺损处,参《相城小志》补足,仅供参考)
《晋上将军右司马陆士龙祠记》
苏长洲益地乡厚生里有祠,祠晋上将军右司马陆士龙之神。祠久废,近里士沈隐君贞吉以己赀兴之。既落成,隐君具颠末,征予记之。士龙,字也,讳云,与其兄机士衡并生于吴而仕于晋,以文章显。辟为公府掾,迁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政称神明。去官,苍生逃思之,为立祠于社。寻拜吴王晏郎中令,一以忠实辅导之。云爱才老友,多所贡达,尝荐卫将军舍人同郡张赡,时论韪之。入为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成都王颖表为清河内史。颖将讨齐王冏,以云为先锋都督。会囧诛,转上将军右司马。督粮过吴娄地,见岁祲,将所督粮储尽振于民,忤成都王颖。颖将杀之,而孟玖素有怨于云,于是云遂遇害。虽死一身,能救万民,民感其德,名其塘曰“济民”,以衣冠葬阳城湖之滨,人呼为陆墓村,立祠于相城市中,至今民祀之不替。士龙家华亭,华亭故吴郡古娄地也,正今长洲东北乡之壤。所谓益地乡厚生里,固其在焉。矧陆氏自逊与抗,为时于吴有好事,遗其乡国久矣。士龙又以振贷之,祠之宜也。古之享全国后世祀者,必有大好事被乎人,人思慕之而不忘,其祀及乎远。盖六合之妙万物者神也,神之为之者气也。是气也,得其灵奇则为伟人。况云为时名臣,有文武长材,故发而为大义之业。及其遭祸之死,人皆悼惜之、感之、深思之,久祠之不废,岂非出於天理民彛之一也。故记之以告来者知所自焉。
成化年龙集辛卯秋闰九月望日,天全翁前光禄医生柱国武功伯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东海徐有贞撰。
徐有贞《晋上将军右司马陆士龙祠记》碑
《重修陆士龙祠堂记》
相城地盘神庙祀晋代陆云,相传晋惠帝时,河洛之间战争不息,云衔命催饷,道出相城。时遭灾歉,民有饥色,云惄焉心酸,即以所催之饷尽数振施。民得生活,报其恩,崇其德,遂立庙以祀之。至今相城市河曰济民塘,桥曰济民桥,乃纪陆云振施之绩,示不忘也。固然由晋迄今一千六百三十余年,朝市屡更,庙貌如故。岂无衰败?兴者有之。岂无损伤?修者有之。前人有十分之好事,定受十分之庙祀,尤须得处所之人维持庇护,始历久而不渝。斯庙也,自明沈隐君贞吉重修以来,年深月久,栋为之折,榱为之崩,垣为之坍,壁为之倒。岁在民国癸亥,里人姚君集耆老而告之曰,处所有社庙毁圮如是,其何以安神灵而崇先德乎?苟议兴修,先筹经费。皆应曰:“诺。”于是始则劝,继则募,末则捐廉以助不敷。招大工、购良材,凡宋削、鲁斤、燕函、粤镈,咸集於斯。君乃营心斤、动神斧,规之以圆,矩之以方,准平而绳曲,运营擘画,口讲指使,不期月而庙工成,殿宇从头,规造焕大。香火由此盛,神灵由此显,祥瑞由此集,生齿由此安,皆赖姚君力。姚君,字士青,名文澂,其为人也,善人善,急人急,故意利济,如浚河、筑壩、补路、修桥等事,靡不乐为之倡。至於排人难、解人纷,是余事耳,乌足纪,亦不堪纪。自揣不文,姑为之记。
民国十六年岁在丁卯嘉平月谷旦,同里施兆麟谨撰。
吴郡邹念生刻石
施兆麟《重修陆士龙祠堂记》碑文
案牍供给:苏州市古籍庇护中心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