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塞外秋韵
沙河渠秋景
文/图:菁茵
关于塞外来说,秋天是更好的季节,天空明净高远,田野里四处是动听的场景。
周末,远离城市的喧哗,行走于秋天的田野,似乎走进一幅幅画卷。路两旁的树木筏成整齐的队列,恰似迎宾的礼节蜜斯,体态挺拔,寂静不语,安静地目送着车来人往。相较于春天的青涩,夏季的丰茂,此时的她们,换上了黄绿相间的花衣裳,在蓝天的映托下,更增添了成熟的风韵。
玉米和葵花是我们那里的次要农做物,它们占据了大部门的田地。此时,成熟的玉米地如一块块黄色的蛋糕,正在被一台台收割机逐块停止吞噬。到处可见一堆堆金黄的玉米棒子,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或覆在屋顶,或堆在院内,或躺在排场(打麦场)。在阳光的晾晒中,那些玉米棒子继续酝酿积淀,那抹黄,越来越浓厚,绚烂得如一道道光,将一座座村庄依次点亮。
收割过的玉米地,恍若被洗劫一空的战场,只剩被打包生长方形的草捆,七颠八倒、乱七八糟,远了望去,又像远古衰败的城堡,空阔中透着一种难言的孤寂与荒凉。
葵花已经褪去昔日的富贵,那曾汹涌澎湃如太阳般的花朵早已蜕酿成一盘盘丰满的瓜子,它们垂下一贯仰着的脸蛋,将怀里的果实不寒而栗保藏。农人们将一个个葵盘割下来再插在杆长进行晾晒,水分蒸发后间接停止脱粒。一个个葵盘,被整齐齐截地铺呈在葵花杆上,朴实的颜色,宏大的阵式,有一种不张扬却别样的震撼。假使从高空看,那一个个葵盘,应该似一枚枚棋子,而大地,即是庞大的棋盘。
走着走着,一大片高粱映入眼帘。幼时的我并未见过高粱,那是本年地盘流转后人们引进试种的新品种。如今看来,产量还不错。一株株高粱,个头和我相仿,那些籽种细密而繁多,紧紧蜂拥在一路,好像擎着的一枚枚红色的火炬,又像一收收巨大的笔尖,曲指蓝天,欲书写些什么。那几片高粱地,四四方方,颜色明显,在日渐萧瑟的田野里额外打眼,似乎大地上打着的几块绯红的补钉。
在一片朝阳的低凹地,不知是哪个农人忙得倒置了时节,竟然洒下了一些油菜子。那些油菜子抓着秋的尾巴,使劲抽芽,试图再妖娆一把,柔弱的枝干竟开出了几朵黄色的花朵。只是如许的花朵,明显营养不良,体态如斯薄弱,必定了只能是刹那青春。看到它们,想起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天里的黄花,毕竟敌不外接踵而来的岁月的风霜。
已是暮秋,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在走向衰败,唯独芦花却日盛一日妖娆起来。春天时它们体态薄弱,炎天时它们一片翠绿,秋天时,它们却绽出了花朵。如斯洁白,如一团团雪,如斯轻巧,似一朵朵云。它们,不争春,不斗艳,厚积薄发,会聚在一路,手牵手,肩并肩,站成一道道光景线,在秋水边,在渠埂上,蜿蜒成一簇簇肆意燃烧的火。
暮秋时节,塞外的农事已近尾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加速了农人抢收的历程。本年的葵花和玉米都获得了大丰收,还未收割,已有商贩三番五次到地里与农人们议价。行走途中,我碰到开着四轮车的三哥,他拉着满满一车玉米棒子。那些玉米棒子,个头很大,颗粒丰满。三哥告诉我们,他种着二十来亩玉米和葵花,产量都不错,本年能卖个好代价。说那话时,他两眼发亮,如黄地盘般的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的辛勤付出,末于迎来收成。秋天,是农人的盛宴。举目望去,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前来收买的卡车。
只是用不了多久,塞外的大地将从头陷入沉寂。那是地盘的休摄生息,那是万物的归零重启。正因为如许,我们要感恩广袤大地的捐赠,要珍爱每一个季节的光景,因为每一段履历,都不成复造,每一段旅程,都是新的融会。
节水工程
心若草木,朝阳而生~@菁茵,一个喜好在乡野与文字间行走的农村丫头,感激您的阅读。
#乡土中国##散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