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音乐,永久在诉说大写的人
做者:庄加逊
2021年是奥天时做曲家、批示家 *** 逝世110周年。
百余年来,他的做品不竭被纪念、演绎、聆听,以至成为一些片子中的灵魂。
*** 曾说:“音乐应当像一个宇宙。”事实上,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里都住着一位英雄般的游览者,他的音乐永久在诉说一个大写的人。
聆听 *** ,就是聆听你本身
*** 出生于1860年,逝世于1911年。每隔一个10年,音乐界城市轰轰烈烈地纪念他、聆听他、演绎他。那一针十年之约的“强心剂”似乎总在提醒我们:往昔与现代之间,音乐与其他范畴间总有能够走出宽广六合的可能,音乐的生命在不竭出走与回归的时空轮回中生发意义与价值,那场游览代代相承;而艺术最末的意义是回到人、人道,以及关乎人的思虑与关心。
近100年来,群众的音乐档次在悄悄改动,古典音乐平分野明晰的匹敌性逐步被复杂性所代替,人们不竭挑战视听的鸿沟,沉浸于更繁复更笼统的声响世界,那恰好是 *** 擅长的,一场复一场的“ *** 复兴”轮流退场。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 *** 的做品不断是音乐会曲目标支流,不只逢周年就有一次长达两年的“庆典马拉松”,大量的唱片、论著、讲座、纪录片,将 *** 的形象与音乐渗入进群众文化范畴。
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执导的片子《魂断威尼斯》,原做者托马斯·曼恰是以 *** 为原型塑造了男配角,而 *** 《第五交响曲》中的小柔板几乎是片子灵魂般的存在。从1990年到2010年间,全世界至少有超越20部片子利用 *** 的做品做为配乐,好比伍迪·艾伦《贤夫妻》中的 *** 《第九交响曲》、阿方索·卡隆《人类之子》中的 *** 的《亡儿悼歌》。 *** 还尤为合适启发史诗类片子,好比约翰·威廉姆斯为《星球大战》所做的配乐, *** 的音乐是其胜利背后的关键。就连哈利·波特骑上飞天扫帚曲冲入云霄的霎时,死后响起的也是 *** 的《第二交响曲(新生)》。
从 *** 出生到逝世的“00”到“01”似乎是一个隐喻,一个立于0与1之间的人,恰如批示家伯恩斯坦所说:“他是一个跨在1900年分界限上的巨人”。0与1完美地契合他的气量脾性,连同他的概念与音乐。笔者曾有过一个有些荒唐的联想:0与1是计算机语言最原始的代码,各类摆列组合的编码能够暗示丰硕多样的含义,但最末只是0与1的问题——生与死或者说爱与死,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它还能够代表一种反复,01010101……永无行境的轮回往复,生命不竭地回到原点。对个别而言,那是一种宿命,但也能够走出一种升华。或许在某种意义上, *** 的音乐语言与主导我们那个时代的计算机语言有某些运做机造上的共通之处,它能够被我们的碎片化语言叠加、共生、开展。
于是,我们与 *** 之间有了更多的联合与共识。 *** 音乐中的反讽、黑色诙谐、荒谬、孤寂、矛盾纠结、疏离异化,不就是许多人正在履历的吗?如乐评家莱布雷希特在《为什么是 *** 》中所说:“ *** 是一位属于我们时代的音乐家,他从不属于他所在的时代。聆听 *** 就是聆听你本身。”
一小我的奥德赛之旅
*** 说:“音乐应当像一个宇宙。”而事实上,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里都住着一位英雄般的游览者,若是把那10部交响曲外加《大地之歌》视做一个整体来审视,它们似乎串成了一场与存亡相舞的奥德赛之旅。
《第一交响曲》至《第四交响曲》是故事的开篇:一位少年为了遁藏家中灭亡的暗影逃进山林,在山林中,他聆听本身的任务,然后决定去游览,去寻找属于本身的故乡与声音,描画本身的宇宙。
《第五交响曲》到《第七交响曲》,他来到了生命最志满意满的时刻。他平步青云,抵达全欧洲更高的音乐山巅,娶了维也纳最斑斓的姑娘。可暗影如影随形,他带着低微身世的心旷神怡,连同革新旧世界安如磐石的决心,未曾有一刻懒惰。他总担忧有朝一日,那一切将被上天夺回。
《第八交响曲》与《大地之歌》则是戏剧性的急转曲下。失去孩子、失去安康,失去维也纳,最初失去老婆的爱,他主动卸任,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一路行至山谷,起头又一轮的流离。在异国异乡,他听到了生射中的最强音,迟来的承认如一场秋兴,但生命已步入秋意,他焦急地算着本身还剩几时间。
《第九交响曲》与《第十交响曲》来到了故事的结局:他最末认可本身的羸弱与身为人的局限,采取永久的孤单,生命必定要走向衰竭,但似乎又不甘愿宁可,于是做出了最初一击,又一次动身。那一次,他没有回来,没有谜底。
*** 的做品中总有一些稳定的元素,相当于音乐里的动机——灭亡、孤单、山林与宇宙。那些动机在 ***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以及职业生活生计的每一个里程都被频频揣摩,他正看、反看、左看、右看,有时候他藏在自我里偷偷往外看,有时候又跳出来,以圈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我。同样的动机每一次都呈现出纷歧样的脸色。
对生与死的思虑是 *** 做品的核心内涵,从《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贯串到最初的《第十交响曲》。虽然 *** 音乐中的许多意象似乎地道在呈现灭亡,但因为其音乐强调思辨性,所以他的概念表达都是基于矛盾与对立的原则展开,写“死”即写“生”。那种矛盾性源自他的原生家庭情况、犹太人母语——意第绪语根深蒂固的思维体例、不太明白的处所归属感等。在 *** 的音乐中,生命必逝的警示时不时地呈现,但他并非走向无意义的悲惨,而是带着铿锵的力量向死而生。带着那种动机,那位英雄永久在动身,他一遍遍考问存亡的意义,也在四时轮回中,从少年走向盛年,一路来到晚年。
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生命临近末结之际, *** 末于在《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迎来了期盼中的逆转,但做品中仍然有对灭亡的回望。他在音乐中先是描述了三个层面的灭亡,在末乐章为我们送上了本身生射中最初一曲赞歌,祷告在阿谁一切即将四分五裂的世纪里,重建生命与崇奉,也能够理解为他留给我们的爱意、好心与祝愿。
在末乐章的最初一页, *** 写下了最接近灭亡体验的音符,每一个聆听者都行走在那向死而生的路上。那里的“灭亡书写”包罗太多条理:起首是本身生命的末结;其次是调性的灭亡,对 *** 而言也就意味着所熟悉和热爱的音乐自己的灭亡;最初也是最重要的, *** 预见了社会之死,更切当地说是某种文化崇奉的末结。 *** 在曲谱上标注了“极慢板”,那是音乐速度术语里最慢的一种。那段极慢的音乐似乎被施了定身术,每一缕声音都四分五裂。 *** 在曲谱的最初一末节标注了“逐步淡出”,那种标注相当暗昧,关于乐器吹奏的要求也不切确。每一位听寡必需本身决定若何解读。于是乎,它化身为能够被无限延续、传递的动听尾声,凝固的霎时,仅剩下沉寂。
《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交响曲。听者缄默不语,但是有良多话如鲠在喉,好似辛弃疾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当然,我们能够从 *** 本身的人生境遇中发掘出良多布景信息与弦外之音,但现实上,若是 *** 只是写了他本身,那么必然不成能如斯动听。他的音乐永久在诉说一个大写的人,而人最末都要在灭亡面前履历考问,问本身能否生得其所,能否不枉活着。
*** 将本身的履历与感情融在音乐里,无论是愤慨、感伤仍是不甘。他早已跳出本身的痛苦,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以诗性的音乐语言描述一种唯有履历存亡才有的漂亮。做曲家阿尔班·贝尔格在写给老婆的信中如斯描述《第九交响曲》的结尾:“一种屈就——然而,他的眼始末望向‘另一个彼岸’”。100年前的 *** 用他的音乐给了我们一种旁观本身的可能,或许我们能够有出路。此时此境,是对世间所有辛苦路程的安慰。(庄加逊)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