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英国的哲学家:是什么让刚到英国的伏尔泰倍感振奋?
文|冯璐
《伏尔泰肖像》,1724-1725,尼古拉·德·拉吉利耶,布面油画
1715年,命运的转折静静降临在法国。9月1日,波旁家族最耀眼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逝世,宣告了一个延续七十二载王朝的完毕:那个王朝曾在军事的绚烂成功、艺术的光线耀眼中一路行至高峰,又在一系列的穷兵黩武和人民的穷困怠倦中黯然落幕。人们怀揣期看和疑虑,注视着年仅5岁的路易十五和他背后以摄政王菲利普二世为首的新政府。
就在那一年,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显现了一位21岁的年轻新贵,凭仗闪灼的诗篇和灵敏的才智灵敏遭到贵族圈的逃捧。摄政王菲利普二世的政敌梅因女公爵对他特别偏心,因为他曾在摄政王将王家马厩里的马匹减半时,尖刻地嘲讽:“他若辞退群集在摄政宫廷的对折笨驴,岂不更佳!”能说会道很快就给他带来了灾难。1717年,一首匿名诗显现在贵族们聚会的咖啡馆,暗箭伤人地责怪路易十四和曼特农民人。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首诗的做者,所到之处,每小我都要求他朗读那首诗,没人信赖他的承认和分说,他就如许被强行送进了巴士底狱。那个年轻人名喊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不久之后,他将以另一个名字名扬全国——伏尔泰。
彩色版画《伏尔泰在巴士底狱创做史诗〈亨利亚德〉
出狱后不久,他即以“伏尔泰”为笔名颁发剧本《俄狄浦斯王》,丝毫掉臂及做品中对摄政王和他女儿不伦关系的暗射,而两年前他刚刚因而被放逐苏利。《俄狄浦斯王》在巴黎的首演一炮而红,之后史无前例地连演45天,连伏尔泰那一贯瞧不起文学的父亲,都在获知该剧的胜利后流下眼泪。
后来的汗青证实,之前的牢狱之灾除了给他带来一个新的名字外,什么也没有改动,至少没有磋磨掉他的傲气和矛头。1725岁尾,伏尔泰与骑士罗昂·沙博在法兰西剧院相遇,罗昂骑士神气倨傲地打断正在长篇大论的伏尔泰:“又是伏尔泰,又是阿鲁埃,您的名字到底喊什么?”据说后者反唇相讥:“我的名字以我起头,你的名字以你完毕。”两边当场拔剑。伏尔泰为他的自豪付出了代价:两个月后,他再次被关进巴士底狱。颠末多方驰驱,在进狱15天后,怀揣着当局的保举信,伏尔泰登上了放逐英国的汽船。
抵达伦敦当天,适逢格林尼治展览会,泰晤士河上庄重的船帆一看无际,国王乘坐着粉饰华美的画舫顺流而下,岸边,绅士的高头大马抬头阔步,合理妙龄的淑女们摩肩接踵,一派盛世荣华气象,不只震动了伏尔泰,连本土做家笛福也感慨英国是“那个世界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国度”。
《在伏尔泰的悲剧〈扎伊尔〉中扮演奥斯曼的演员勒肯》,1767,油画
彼时的英国刚刚在西班牙王位继续战中大获全胜,在握有海洋控造权的加持下,对外商业日渐扩大。短短50年,各港口的船舶总吨数翻了一番,利物浦及其船埠每隔20年就要扩展一倍,伦敦更以72.5万生齿雄踞欧洲城市规模榜首。泰晤士河边,三五成群的船埠工人操纵300艘驳船,随时筹办卸货上岸或将货物转运至其他船只;市政局在街道展设了1.5万盏油灯,城市的夜生活不再是一片肃然;绝大部门家庭都安拆了自来水,卫生前提大为改良。总而言之,经济实力的提拔潜移默化地改动着那个国度的每一个角落。
更令伏尔泰感应振奋的是英国人们的精神崇奉。早在法国大革命发作前140年,已有一位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内战中被人民砍下了头颅。封建贵族政治的瓦解,使赐与它精神和社会撑持的基督教崇奉随之轰然倾圮。在贵族或文坛圈子里,“若是提到宗教,每小我城市讪笑”。
1687年,《天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书,将理性与天然神论推至顶峰。“实正的启发是在天然自己,在人先天的理性中;实正的天主是牛顿展示的天主,按照稳定的法例庄重运转的奇异世界的想象者;实正的道德是与天然协调的理性生活。”虽然在放逐之前,伏尔泰已经是一个天然神论者,但英国的科学开展和宽松的宗教氛围无疑加速了他思惟的成熟。出格是在1727年,伏尔泰有幸参与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盛大举行的牛顿的葬礼,本来一个科学家能够在教士中遭到如斯水平的欢送!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诚挚地颂扬英国,那个“喜欢安闲、常识渊博、富于机智、不放在眼里存亡的国度——一个哲学家的国度”。
在完毕放逐生活生计回国时,伏尔泰的行囊中塞满了牛顿和洛克的册本。之后的20年,他将不时把那些思惟介绍给法国,并运用此中的常识,应对源源不竭的挑战和量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