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迎来关键一役,神舟十五号“一骑掌天宫”,中国天宫实现“6+6”
今天(29日),中国空间站迎来全面建造完成关键一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稳稳托举下,搭载着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3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奔向太空。入轨后,飞船将与已形成“T”字基本构型、约87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前向成功交会对接。随后,3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我国首次实现空间站6个型号舱段组合体结构和6名航天员在轨驻留的“6+6”太空会师。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实现首次两艘载人船停靠及乘组轮换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我国开展的第10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共有14个分系统,是我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苛的航天器。
作为神舟飞船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始终秉持“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的理念,自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接续奋斗、持续攻关,先后成功发射了15艘神舟飞船,任务成功率100%。
随着神舟十五号成功停靠中国空间站母港,新入驻的航天员乘组首先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交接,之后将在6个月的“出差”时间里,继续验证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而此时的中国空间站,也正以“三舱、三船”即6舱段“T”字组合体结构的独特造型,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航天的能力。
其中,两艘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同时停靠空间站,神舟十五号停靠空间站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神舟十四号停靠在空间站节点舱径向对接口,两艘飞船同时与空间站进行信息代传、通风换热、并网供电等。
乘组轮换期间,空间站将通过不同的对接总线代传两船遥测,确保两艘载人飞船信息传输的唯一性和正确性。空间站系统将同时向两艘载人飞船通风热支持,送风量根据两船不同热环境进行合理分配,且可根据需求进行分档调节。同时,针对两船同时停靠的情况制定了协调匹配的紧急撤离策略,全力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在飞船模拟器内训练
全面提高载人航天器研制能力
为适应空间站任务阶段1年2发、滚动待命的高密度任务需求,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组批研制模式,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共发射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4艘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工作的四十多天内,载人飞船试验队需要并行完成神舟十五号发射和神舟十六号应急救援待命准备等。研制、发射、飞控及回收实施四线任务高度交叠。
为圆满完成工程任务,神舟载人飞船队伍结合载人航天器任务特点,充分发掘现有研试体系潜力,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空间站运行与发展工作中,不断推动载人航天器研制模式转型。载人飞船出厂前研制流程由17个月减少至14个月,发射场测发流程由59天优化至46天。
进入11月下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十分寒冷,最低温度逼近零下20℃。此前,只有神舟一号和神舟四号两艘无人飞船在11月下旬之后发射。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前准备
神舟十五号任务是首次在这样的低温严酷环境下实施的载人任务。面对这一新情况,试验队充分预判,作完全准备。他们对基地配置的两套整流罩内送风设备保障性进行确认,并约定按照温度上限进行送风。同时,针对待发段可能出现的送风温度偏低的故障情况,制定了风险控制预案,根据情况开启推进贮箱地面电调温等,保证返回舱和推进舱推进剂温度满足发射要求。
根据工程总体任务要求,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任务待发段新增2台载荷设备安装,即舱内辐射生物恒温箱和植物实验单元包。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