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深度 |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访华,中欧将如何互动?

综艺时间:5个月前阅读:13

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外交再掀热潮,几周以来可谓重头戏不断。再过2天,又一位从欧洲来的贵客将到访冬季的北京。

12月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将访华。这将是他2019年12月就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后首次访华,也是二十大后中国和欧盟机构领导人之间首场正式会晤。

外界注意到,最近一个月中欧频密互动,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实现了线下会面。与上述欧洲国家“个体式”对华接触不同,米歇尔此次来华是代表欧盟整体开展对华外交,不但反映中欧关系韧性,也凸显欧盟对华沟通合作的意愿和需求。

分析认为,米歇尔此访延续了中欧最高级别交往。中欧可通过深入沟通,为规划中欧关系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累更广泛共识,有助于为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确定性。

了解中欧关系“新参数”

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国—欧盟关系不仅事关欧亚地区形势,也牵动世界格局。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最近一个月中国与欧盟多国频密互动引来如此多关注。

先是德国总理朔尔茨本月初开启“旋风式访华”。随后,在G20巴厘岛峰会期间,习主席密集会见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领导人。而今,欧洲理事会主席又将访问中国,令外界对中欧关系走向更为期待。

欧洲理事会是欧盟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与此前欧盟成员国以“个体”形式对华密集外交不同,米歇尔是代表欧盟整体保持对华接触,足见中欧关系的韧性,也凸显欧盟对华沟通合作的意愿和需求。

这种需求,也反映在米歇尔的一系列言行上。今年4月,他与中国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下欧中加强对话合作非常重要。印尼G20峰会期间,米歇尔再次突出对华沟通的重要性:“欧盟需要重新平衡与中国的关系。倾听对方、加强理解显得至关重要。”

米歇尔访华受到欧洲媒体高度关注。《欧亚时报》称,务实的欧盟领导人明白,与中国建立工作关系是不可避免的。预计米歇尔此行将了解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变化和新参数”。法国《费加罗报》称,米歇尔此访关乎欧洲如何在中国问题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在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下调整自己的音量。

崔洪建认为,可从三方面看待此访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一段时间以来,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以及中美竞争加剧影响,中欧关系出现波折。但前不久朔尔茨访华、习主席在巴厘岛与多位欧洲政要会晤后,中欧关系出现逐步稳定和向前发展迹象。此时米歇尔来访,将首先有助于中欧深化沟通,牢牢把握双方关系的积极势头。

第二,疫情和乌克兰局势等因素,导致欧洲政治环境和对华舆论出现消极变化,欧盟内部不时传出“减少对华依赖、加大对华施压”的杂音。在此背景下,欧方需要避免对华政策失衡——既保持欧盟内部对华强硬派与务实合作派之间的平衡,也在对美关系、对华关系之间寻求平衡。米歇尔访华能否为欧盟涉华政策讨论施加更多正面影响,尤其受到关注。

第三,地区和国际形势迅速演变,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俄乌冲突进入相持阶段;二是中美元首实现线下会面。前者使中欧在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方面寻求更多共识。后者则向国际社会传递积极信号,为中欧关系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指出,这是一次增进理解的会晤——受疫情影响,过去3年中国与欧洲理事会不得不依靠线上互动,这显然不如面对面直接沟通有效。此次习主席与米歇尔会面,将有助双方深入交换意见,减少阻碍双方互信的不利因素。

“目前,欧洲内部既有对华‘脱钩’的论调,也有希望加强经济、全球治理合作的呼声。”冯仲平说,“事实上,中欧在诸多领域都有共同利益。不合作、不接触,肯定不符合双方利益。”

可能涉及广泛议题

分析认为,习主席和米歇尔有望就广泛议题交换意见。

在政治层面,中欧如何加强战略沟通,推动中欧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备受瞩目。

崔洪建认为,中国与欧盟建立了一系列对话机制与合作项目,首先要确保各层级对话平稳运行,推动受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的项目尽快恢复。此外,对于近两年中欧新开设的环境气候、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机制,也应思考如何将它们从对话转向政策对接。

冯仲平指出,政策沟通有望成为会晤的重要内容。今年10月,欧洲理事会就中欧关系进行了集中讨论,使对华政策基调更为明确。而中共二十大报告也对国际形势做出研判,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欧都渴望深入了解对方内政外交部署,借此机会可做进一步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米歇尔此访难免会涉及所谓“人权”、台海局势等中国内政问题。崔洪建认为,中欧在上述领域有比较健全和成熟的对话机制,完全可将它们纳入其中,而不是采取可能导致矛盾升级的方式。“在台海问题上,中方须向欧方阐明:局势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域外势力共同操纵。明确这一点,相信对欧方正确全面认识问题、继续坚持一中原则是有益的。”

在经济层面,冯仲平指出,中欧经贸总体态势不错,凸显“刚性需求”。去年,中国和欧盟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中欧班列开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长29%。事实证明,中欧经贸关系高度互补,双方可进一步发掘潜力,深度对接各自发展战略。但与此同时挑战仍存,主要表现在欧盟以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为由,在中欧经贸合作上呈现收紧态势。

崔洪建说,受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欧方对经济合作的关切发生变化,更关注供应链安全,以及所谓“减少对外依赖”。“这种关切具备一定合理性,但若一味把矛头指向中国则有失偏颇。因为中国在全球分工市场同样存在对外依赖问题,也有自身关切。”崔洪建说,“中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不能搞脱钩断链。相反,应加强合作提升产业链韧性。”

在崔洪建看来,中欧在经贸合作方面,一要继续稳住货物贸易需求的基本盘,二要开拓新的经贸合作领域,尤其应避免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对这些领域无理设限。“中方希望欧方在制定规则时尊重市场规律,从现实和大局出发着眼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全球层面,欧方会提出对乌克兰局势的关切。崔洪建认为,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诸多影响,欧洲注意到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套利,对危机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中欧可能从最初的存有分歧逐渐转变为相向而行,推动“四个必须”“四个共同”等原则转化为具体行动。

冯仲平则关注到中欧在全球多边治理领域的合作。在他看来,这是近年中欧合作的增长点。欧洲看重同中国在应对疫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相信此次会晤中欧会围绕全球治理继续凝聚共识。

欧盟再现“不随美”呼声

对于米歇尔此访,一些外媒认为欧盟是在走“自己的中间道路”,没有跟随美国指挥棒起舞。

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在《欧盟重新校准对华关系,显示美欧分裂》一文中指出,美国想拉拢欧盟加入其反华联盟,但米歇尔以及多个欧盟国家加强对华接触,表明能源匮乏的欧洲希望确保与北京的经济联系。

如何看待中欧关系前景,以及美国因素的影响?

冯仲平认为,中欧发展前景依然存在不少挑战,尤其是欧洲对中国的看法相当复杂,欧洲议会《新欧中战略报告》既称中国是欧盟的“合作和谈判伙伴”,又突出中国正日益成为欧盟的“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欧洲本不愿在中美竞争中站队,但一方面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安抚了欧洲,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后欧洲在安全上更难离开美国,必须更多表现出对美团结,在对华政策上配合美国。”冯仲平说。

不过,俄乌冲突9个月以来,美国的一些做法已引起欧洲不满,尤其华盛顿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可能对欧盟工业的竞争力和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冯仲平认为,这是美欧的一个重要矛盾点,以至于欧盟内部重新发出“对华政策不能完全跟随美国”的呼声,从中折射出美国对欧盟涉华政策影响力下降。

崔洪建认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欧关系也将步入一个微妙时期,需要在变化中寻找合理的平衡。中方希望这种关系的变化朝着建设性、不破坏稳定的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中欧关系受到其他大国关系(欧美、中俄、俄欧)的影响比较严重。当务之急在于,增强中欧关系的韧性和定力。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凭借中欧关系来调动其他大国关系,而应着眼于中欧关系长期以来给双方和全球带来的巨大共同利益。”

崔洪建说,“中美欧关系应当是一种动态平衡,合作和竞争的同时三方都应当确保世界经济稳定,推动全球化进程,使大国博弈不以冲突和阵营对抗的方式出现。这是三方作为世界主要力量肩负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对大国关系的最大期待。”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上一篇:求职者遭HR吐槽,“全家是下等人才打工”,公司:投诉到网上又咋样?

下一篇:做核酸是否硬性要求?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可以外出买菜吗?权威回应来了!浙江宣传:“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