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民众呼声,以严肃问责推动落实“二十条” | 新京报社论
防疫是为了人民,而不是防住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11月29日,广外街道京铁和园社区5号楼,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运送蔬菜包。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社论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疫情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称,不是有了二十条就不要第九版(防控方案),应当坚持第九版,落实二十条。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不是针对疫情防控本身,而是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
当前我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持续整治层层加码。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落细二十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层层加码,诸如随意采取静默管理,不经批准阻断交通等问题,引发公众不满,激化社会矛盾。特别是,在国务院发布二十条优化措施后,仍有个别地方无视政策核心要义,以简单粗暴方式搞“一刀切”。
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央防控政策的严肃性,曲解了政策初衷,也忽略了民众诉求,给民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对于一些地方防控措施的简单化、“一刀切”等过度防疫问题,除了通报曝光之外,还需要加大整改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为什么总有地区出现层层加码的现象?首先这与一些地方过度防疫的“路径依赖”有关。这些地方并没有与时俱进研究疫情变化情况、及时掌握政策要义,而是一味依赖行政强制力量,习惯采取激烈阻断措施。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基层的很多做法不免变形、扭曲,乃至损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
一味从重、层层加码、随意封控,并非以快制快,更不是科学精准。惟有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把该落实的政策落实到位,把该取消的管制坚决取消,而该问责的亦需监督问责,才能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这也与一些地方无视民众诉求,不愿、不会、不习惯与民众互动有关,态度生硬,缺乏担当,其结果必然是僵硬执行指令,而没有考虑政策的效果与社会的关切。也因此,就出现了“菜烂在地里”“土堆封路”等种种乱象。这既损害了民众利益,也败坏了地方政府信用,更不符合中央政策的初衷。
▲11月29日,北京力源里北街,居民一边走路一边锻炼身体。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防疫是为了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让生命更健康。只有时刻保持这个初心,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严肃问责层层加码等无视人民权益的行为,才能落实好防疫政策,保证二十条优化措施不动摇不走样,为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11月29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已储备1000辆保障车辆,组建了市民就医出行保障车队,为封控区内的市民提供7×24小时非紧急就医出行服务。
此外,朝阳区副区长孟锐介绍,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群体实行免检,推行“愿检尽检”,长期居家老人、每日上网课学生、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没有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每日核酸检测。事实上,不仅是北京,重庆等地也表示,“无疫小区”“无疫社区”不需参加近期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类似这样的精准之举,体现了人性的温暖,政府的担当,也是对二十条优化措施的生动实践,更是践行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防疫是为了人民,而不是防住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应着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对应着求真务实的实践理性,对应着各个层级人性化措施的落地落实。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张彦君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