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区不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其他城市会跟进吗
文| 杜虎
编辑| 柯锦雄
综合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11月30日的报道,除现有的高风险区外,广州各区于当天午后陆续下发内容相近的通告,步调一致,宣布解除疫情临时封控区的管控。与区里通报同步,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告调整防疫政策,时空伴随不再作为密接标准,有条件密接者居家隔离,取消全员核酸等。
广州的密集变动迅速被全国民众捕捉到,但舆论反应不全是兴奋,也有犹豫和不乐观。兴奋的人认为,这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大城市率先“放开”,广州是在积极探索更加精准的防疫之道,同时为中小企业解困松绑。犹豫的人则列举石家庄作为前车之鉴,认为广州不过是“俯卧撑”,还要改回来。
2022年11月30日,广州海珠区,市民佩戴口罩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本次解封及系列政策变动,广州官方始终强调,这些做法依据的是第九版防控指南和20条优化防控措施,所行的仍旧是“科学精准防控”的总方针。诚如斯言,广州看似识破惊天的举动,都可以在官定标准操作中找到依据,广州只是将隐含的动作显性化,付诸于行动而已。
海珠是广州本轮疫情的爆发地及持续增长地区,为了切断海珠区对广州整体的影响,东西呈纺锤状的海珠岛(与海珠与行政区划重合)已经封锁一个月。封岛以来,海珠区内康乐村、鹭江村、大塘村等纺织业的下游制造作坊备受关注,数以十万计的外省工友被封控,成为广州疫情吸引瞩目的焦点之一。
作为海珠解封的一大标志,是30日下午3时左右广州大桥恢复南北向通车。广州大桥作为海珠区联系荔湾、天河、番禺、越秀各个区的主要桥梁之一,其复联意味着疫情重灾区的海珠确实可控,随着人员解除封锁,海珠区不可逆地“融入”广州主城区。假如这次解封仅是一时兴起,那未免轻视了广州决策。
广州作为18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会,本轮疫情主要集中在深入融入城区的城中村,而在后期,因为投靠亲友或短暂解封所致,城中疫情又向番禺、从化等郊区溢出,最终导致了相当严峻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封锁区内人员因地域户籍、生活保障等压力,封控越久意味着投入的资源越大。
在30日宣布解封临时封控区,只保留高风险区之前,广州疫情防控的压力就已经抵达新的高点。从地理上看,城北白云区、城中天河区、城南海珠区都有几十个城中村被封控,保障维稳压力巨大,令下沉的官员、社区及国企志愿者倍感吃力。从这个角度看,广州解封是因势利导,是不得已的顺势而为。
2022年11月30日,广州因疫情防控停止运营的地铁站逐步恢复运营
五天前,广州各区除了珠江新城保留了一小块区域,几乎所有区的非高风险区的小区、村落都进入所谓“围合管理”的临时封控状态。临时封控区内按照小区、村落施行每天一检的核酸检测,投入巨大资源想要压住全市防疫的阵脚。可即使这样,溢出病例仍不断出现,临时封控区的效果存疑。
也就是说,在广州30日下达重大转向命令前,广州范围内的防疫压力多种多样,覆盖全部行政区域,不仅在地理上纵贯广州南北,而且在横轴上波及数以百计的小区和村落。考虑到奥密克戎新毒株的高传播性,广州防疫资源要面对的是一次超限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从现行指南和措施中寻求改弦更张的依据,大胆践行是唯一选择。
30日上午已经有重大改变的迹象显示,各个小区安排的核酸检测点突然宣布暂停,人员撤走,原定下午场、晚间场次的核酸纷纷取消。面对这种异常的变动,甚至解封令传来,仍有部分广州市民表现出强烈犹疑,这种犹疑突出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学生要不要恢复线下教学,二是出门不查核酸将面临感染风险。
按照从化区的通告看,这个广州靠北的郊区解封得更彻底,早于其他区宣布恢复线下上课,恢复堂食,恢复密室逃脱等营业场所。其他主城区对恢复线下上课态度审慎,至少没在宣布解封临时封控区时一并宣布。而将核酸点缩减到公立医院的做法,是否预示着核酸检测上的更多变动,仍有待观察。
2022年11月30日,广州市民在珠江边聊天直播。
在评估广州“解封”的可持续性时,可以观察的指标并不少。取消时空伴随作为密接认定标准,有条件的密接者居家隔离,这是继20条取消次密接之后在密接类人群上的更进一步。作为这一变动的结果,扩建方舱的必要性实际上被降低了,进而原有的防疫基本模式都会因此变动,面临优化重建。
检验广州解封是不是彻底、能不能走远的另一个指标,是它在未来能不能坚持少做或不做全员核酸、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核酸检测在广式防疫模式上的基础作用。有待观察的是,能否进一步,比如让轻症、无症状居家隔离,保留病原检测的辅助自测,重症送去医院治疗,从社会面撤销核酸检测,只作为就诊依据等。
当然,不管是不是全面解封,要不要跟进广州,一个核心的考量还是地方财力与防疫投入之间的权衡上。在此之上,民生不是唯一考虑的方面,经济、就业等看似轻微、实则逐渐凝聚的系统性矛盾,更是决定防疫政策调整方向的动力。如果把明年四五月份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就业市场作为一个时间点,时间是有但需要快调快变。
总之,在全国关注广州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先行先试”时,仍要理解先行者或局部的探索者,始终要在国家卫健委政策指南与配合防疫三年整的民情民意中寻求平衡。假如要维持这种平衡,哪怕是往前多走几步,都要承受巨大压力。好就好在,回到科学、法治与理性的轨道上制订、评估决策,广州显然需要更多的决策支持与同行者。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