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致病力下降,防疫政策是不是该调整了
文| 龙之朱
编辑| 徐媛
一大早,广州多区解封的消息就激荡公众舆论。与此同时,来自环球时报的消息称,一项来自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表示,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大幅降低。这提示我们对于奥密克戎不必过于恐慌,在疫苗的保护之下,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经大不如前。
尽管教授的表述较为专业,相信很多网友还是一字一句读完了这则消息。“久困成医”,疫情三年多来,任何一个普通中国人,不仅多多少少积累了很多病毒方面的专业词汇,理解力、领悟力、洞察力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综合连日来的各种官方消息,人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次,情况真的在起变化。
先是,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透出消息称,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
再是,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30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来自新华社的报道称,“孙春兰指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各种信息交互印证,很容易给人一种认知:各种积极的、为公众乐见的变化,或将温和而坚定地发生。这很大可能是一种大势、一种潮流、一种新变化。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必悲观失望。
一个判断是,未来的防控政策会有调整,但幅度不会太大,更不会全面放开。病毒致病性减弱,并不等于没有传染,更不意味着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即便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有后遗症,但也不能证明没有。也因此,科学的态度,还是要认真对待病毒。体现到具体的防控行为上,则所有的调整也必然是“稳中求进”“持续优化”“走小步不停步”。
资料图
回顾之前推出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可知,其要义同样在于“渐进”,在于“有序”,在于“稳步”。这一方面出于对巩固以往成果经验,以及病毒毒性确实在减弱的现实考量,政策就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出于对现实行政运行的深刻了解,以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戒惧,则任何政策的松动都不应该采取大开大合的做法。
此前石家庄先解封再管控的循环,不排除政策调整步幅太大的可能。此次广州解封,无疑吸取了此前的部分教训,在解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高风险的管控。事实上,石家庄也在持续封控多日后,宣布今天解封,但在解封前,划出了密密麻麻的2000多个高风险区域。
另一个判断是,接下来的政策着力点,可能在“防”而非“控”,即更多力量、更多资源、更多关注将投入到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上,而非出事了才封控。尽管在现实操作中,很难精准区分二者,但决策思路的变化必然会在现实层面产生更为积极的变化。
这些天让很多人感到快意的,是对核酸检测秩序的整治。目前各地零星披露出来的乱象,就足以拼就一幅相对完整的拼图,这里边,有权力的魅影,有利益的争夺,有欺和瞒,有哄和骗,有暗度陈仓,有公然造假,凡此种种,让人愤怒。随着广州不再开展全员核酸,多地控制全员核酸的频次,核酸机构借疫生财的冲动,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同样亟需调整的,是部分基层防控人员的“冷横硬”。像湖南浏阳某社区综治办主任带警察闯入民宅殴打市民,以及天津某地大白强行撕扯居民,要带走其硬隔离等等,尽管属于极端事件,但背后仍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有关。层层传导压力,必然伴随着层层权力扩展,并最终对防控政策形成反噬。可见,当务之急在于必须尽快调整政策重点,实现由控到防的转变,更强调服务和保障,更强调人性化、柔性化。
还有就是,尽管病毒致病性在减弱,但具体到重点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等,则应该加强关注。好在随着整个社会的防控力度的递减,相应的医疗资源也会充裕起来,这反而会让真正罹患疾病的感染者更好地得到救治。
资料图
疫情发生已三年多了,而绷得越来越紧的防疫政策,边际效益也在递减,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一点,但如果能够从老百姓的角度观察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如果民众的困惑从“生活不便”转向“生计艰难”,则应该调整的,只能是当下的防控政策。
无论如何,从病毒的变化趋势看,从民众的心理耐受力变化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看,该有一些变化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今一也。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