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31年前报道缅怀江泽民同志:总书记晤见小和尚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德润
编者按:
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江泽民同志曾于1991年2月、1996年6月、1999年6月到河南考察,赵德润作为新华社记者,有幸三次全程随同采访,在完成报道任务同时,积累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
在深切缅怀江泽民同志的时刻,他不禁想起31年前写过的一篇报道《总书记晤见小和尚》。1991年2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洛阳白马寺同印中和尚一番内容广泛、深刻、富有哲理的谈话,至今读来振聋发聩。现将《瞭望》周刊1991年刊发的赵德润通讯报道和后来所写的采访手记重新发表,以此缅怀敬爱的江泽民同志。
总书记晤见小和尚
赵德润
潇潇春雨洒落在九朝古都洛阳。
2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这里刚刚开过河南省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便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省长李长春的陪同下,来到城东白马寺。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11年,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1991年2月8日,江总书记来到白马寺。赵德润摄
总书记一行由执事和尚印山引导,参观了记载白马寺历史的隋碑、大雄宝殿、天王殿和接引殿,登上汉明帝小时读书、两位西域高僧翻译佛经的清凉台。江泽民边走边同僧人讨论佛教历史和佛教教义。在寺中两副对联前,总书记停住了脚步。一副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一副是“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江泽民让随行人员记了下来。
印山和尚邀请总书记一行到寺中客堂小憩。
众人刚刚落座,一个法名印中的小和尚进来献茶,总书记亲切地招呼他坐下,同他交谈起来。
“你贵姓?”
“姓陶名翠中。”
“今年多大了,哪里人啊?”
“24岁,贵州省贵阳市人。”
总书记关切地问:“小小年纪,从贵州出家到河南,不容易呀。能说说为什么要出家吗?”
印中和尚欲言又止。江泽民诚恳地说:“没关系。咱们随便谈谈心。你在生活上有什么坎坷与失意,尽管说。”
在总书记慈祥的目光期待下,印中和尚说出了心里话。他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庭: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工人;他本人从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在省会贵阳工作。
“我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本想为人民做点好事。可接触到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感到心灰意冷,我不愿同流合污,又无力与现实抗衡,经常感到失望迷惘。为此,去年来到白马寺,以求精神解脱。”
江泽民听了这番话,神情显得凝重起来。他环顾左右,神情严肃地说:“有这么一句古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九朝古都,洛阳的兴衰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无一不存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什么叫忠?什么叫奸?为人民办事就是忠,搞腐败就是奸。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口言善,身行恶’的人,或者叫口是心非的两面派。”
“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接着说,“共产党人历来是坚决惩治腐败的。早在进城以前,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告诫我们警惕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也是总结李闯王的教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反腐败斗争搞不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希望。”讲到这里,江泽民语重心长地对印中和尚说:“这些年来,我们党内和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请相信,共产党有决心也有能力惩治腐败。我不能干预你的选择,可是你出家了,你们那里的不正之风并没有因此解决呀。要相信党和政府,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要展开坚决斗争!”
印中和尚面露喜色,又试探地问道:“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是否应当承认其存在的价值?”
江泽民说:“在我国,除佛教,还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党和政府还要培养做宗教工作的接班人。世界上的知识是浩瀚的。宗教的形成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我的家乡扬州是文化古城。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读过苏曼殊大师的作品,其中一些美妙的诗篇至今还能背诵;也听过圣母马利亚的颂歌,那是很动听的音乐。共产党是无神论者,宪法又规定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这并不矛盾。有人说我们把宗教视为异端,这是错误的说法。在我们国家里,既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搞和平演变,则是我们所不允许的。这就是我们的观点,不知你同意不同意?”
印中和尚听了,满意地点点头。
江泽民略作停顿,加重语气说:“信仰共产主义和信仰宗教,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都要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只是近代落后了。我们全民族团结一致,就能把国家建设好。我们都要为人民办好事。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相信,大家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个你也同意吧?”
印中和尚会心一笑,高兴地说:“完全同意!”客堂里的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一边是因困惑、迷惘而遁入空门的小和尚,领袖与平民之间亲切、平和地交谈。
天色将晚,江泽民起身告辞。印中和尚和僧众一道,恋恋不舍地把总书记送出山门。汽车离白马寺越来越远,总书记仍然思考着白马寺的谈话。他一再嘱咐身边的干部:“这件事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一定要抓好廉政建设。”
《总书记晤见小和尚》采访记
赵德润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验证和发展真理,而伟大的真理决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光彩。
当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几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在洛阳白马寺同小和尚一番内容广泛、深刻、富有哲理的谈话,想起那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
1991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开封老河公家做客。赵德润摄
1991年初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河南视察。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省长李长春的陪同下,总书记一行从濮阳的中原油田到安阳、新乡一路走来,洛阳是他视察的第四站。一路上,他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中型企业改革等问题征询意见,并不时地阐发自己的见解。总书记给我的印象比平时在报纸和电视上的了解要深刻得多、亲切得多。他不仅思维敏捷、知识渊博,而且作风朴素,平易近人。
1991年2月,江泽民同志到河南新飞电器厂视察。赵德润摄
江泽民一行2月6日晚上抵达洛阳,7日先后视察了洛阳炼油厂、黄河小浪底水库坝址、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玻璃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一家高技术研究中心。翌日上午,在总书记下榻的友谊宾馆一间并不宽敞的会议室里,江泽民同来自全省各地的几十位厂长、经理就深化企业改革展开座谈。
2月8日下午,春雨潇潇。河南省领导建议总书记稍事休息,看看城东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11年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所寺院,迄今已有1900年历史。总书记一行由执事和尚印山引导,参观了记载白马寺历史的隋碑、大雄宝殿和接引殿,登上汉明帝小时读过书、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翻译过佛经的清凉台。
预定的参观内容结束了。总书记一边向门口走去,一边向游人亲切招手。印山和尚邀请总书记一行到寺中客堂小憩。
这是一次计划之外的安排。事后听说,当时洛阳市有关部门早已把包括负责管理客堂的小和尚在内的“闲杂人等”临时安置到白马寺旁边的齐云塔院。后来,原定的计划改变了,小和尚印中等人被紧急召回寺院。客堂大门打开之后,江泽民总书记等众人落座。执事和尚连忙吩咐小和尚看茶。
江泽民一路上非常辛苦,但看上去毫无倦意。他见近前献茶的小和尚十分年轻,便亲切地问是哪里人,多大年纪,为什么出家?谁知这一问,竟引出一番令人吃惊的叙述:印中和尚原叫陶翠中,年方24岁,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是工人,他本人在西南警校毕业后,分配在省会贵阳的一个派出所当户籍警。用他自己的话说,“本想为人民做点好事,可接触到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感到心灰意冷。不愿同流合污,又无力与现实抗衡,经常感到失望、迷惘。为此,去年来到白马寺,以求精神解脱。”
印中和尚的谈话使客堂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谁也没料到这个坦诚而大胆的小和尚在总书记面前把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讲得如此沉重!江泽民同志没有回避这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没有责怪印中和尚。他首先吟了一句宋代司马光的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用以说明九朝古都洛阳的兴衰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随后话锋一转谈到反腐败、辨忠奸这个深刻话题。江泽民说:“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无一不存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什么叫忠?什么叫奸?为人民办事就是忠,搞腐败就是奸。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口言善,身行恶’的人,或者叫口是心非的两面派。”接着,总书记从共产党的宗旨谈到进城以前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诫,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谈到“共产党有决心也有能力惩治腐败”。
江泽民这一番令人振聋发聩的谈话使在座的人深受教育,小和尚也面露喜色。不料,这个小和尚“得寸进尺”,又提出另一个敏感的问题:“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是否应当承认其存在的价值?”
1991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河南焦作农户家。赵德润摄
江泽民以他渊博的知识讲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都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江泽民说:“我的家乡扬州是文化 古城。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读过苏曼殊大师的作品,其中一些美妙的诗篇至今还能背诵。也听过圣母马利亚的颂歌,那是很动听的音乐。”总书记当场给大家背诵起苏曼殊大师吟咏扬州的诗句。随后,又明确指出:“共产党是无神论者,宪法又规定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这并不矛盾。有人说我们把宗教视为异端,这是错误的说法。在我们国家里,既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搞和平演变,则是我们所不允许的。”“信仰共产主义和信仰宗教,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都要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祖国。”“我相信,大家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领袖与平民之间的谈话竟是那样亲切、平等。当总书记与印中和尚及众僧人告辞后,我有意留在后边悄悄听取反应,小和尚笑容满面,双手合十,连说:“阿弥陀佛,讲得太好了!”
这篇谈话虽然很精彩,但涉及到很敏感的问题,有关领导同志关照记者不准记录,不准拍照,不做报道。完成了总书记在豫考察的报道后,我突然接到父亲病逝的电报,于是急急踏上北去的列车。老父病逝,心绪陡然乱了。但总书记与小和尚一席谈的情景,一直萦绕在脑际,不写出来,总觉得是一种缺憾。正在这时,我在河北分社工作时的老社长汪钦夫妇来河南,知道了我的想法,鼓励我莫失良机,立即把稿子写出来,并希望能在他们创办的《乡音》杂志上发表。我凭借当时采访的深刻印象和事后追记的材料,开了一个“夜车”,写出了《总书记晤见小和尚》。稿件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这次谈话的情形和内容。
1991年2月,江总书记在河南林州带领大家高唱《我们在太行山上》。赵德润摄
稿子写成以后,如何发?我想起两任总书记来河南视察时,中央办公厅负责同志对如何宣传报道的交待:整个考察活动由新华社发一通稿,如有通讯、特写方面材料可发《瞭望》周刊。于是,我把稿件分别寄往《瞭望》和《乡音》。并向汪钦同志说明,稿子要由《瞭望》定稿。稿子电传到《瞭望》编辑部,总编辑陈大斌当即充分肯定了这篇文章,稍作修改,随即送总书记审阅,并附上一言:
江泽民同志:
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总书记晤见小和尚》一稿,我们觉得既宣传了党反对腐败现象的决心,也宣传了党的宗教政策,发表出来,对读者很有教益。我们拟在《瞭望》周刊发表,现送上原稿,请审阅!
此时恰好总书记准备去苏联访问,稿子来不及看,便暂时压了下来。总书记圆满结束对苏联访问回到北京后,很快审阅了这篇稿件,在文字上略作修改便将稿件退回《瞭望》周刊编辑部,《瞭望》周刊作为特稿在国内版和海外版同时刊出,国内版的题目是《总书记晤见小和尚》,海外版的题目是《江泽民佛寺一席谈》。
文章在《瞭望》周刊发表出来之后,立即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产生强烈反响。《北京日报》《洛阳日报》《郑州晚报》《文摘报》等相继转载。《乡音》杂志同时发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明报》《信报》,澳门的《澳门日报》,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台湾时报》等均在显著位置转载或摘发。东南亚的许多华人报纸,像泰国的《中华日报》《星暹日报》,菲律宾的《世界日报》也都作了转载。香港《明报》作为要闻在二版转载时还特意加了三行标题:
江泽民与小和尚谈心
总书记慨言历代忠奸
共产党有决心也有能力惩治腐败
随后,《明报》又在要闻版推出社评《总书记与小和尚的谈话》。这家在香港和海外颇有影响的报纸,一向的编排习惯,一版是广告,二版是要闻,三至五版是港闻,大陆新闻被安排在六、七版。这次在要闻版上又是转载文章又是发表社评,可谓不惜版面。
报道在宗教界影响也很大。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十分欣赏此文。他曾接见白马寺印中和尚,同他亲切谈话。开封大相国寺早在30年代冯玉祥将军主持豫政时就赶走僧人,改为文化娱乐场所。赵朴初和佛教界知名人士一直呼吁大相国寺收归宗教管理。赵朴初引用江总书记在白马寺关于党的宗教政策的谈话,上书中央,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为大相国寺“落实了政策”。峨嵋山一座有名的寺院甚至把《瞭望》这篇报道用毛笔重新抄过,镶进镜框,向游人展示。新华社副总编辑张万象在游览此寺时专门拍了张照片送我作纪念。
当然,也有不同的反响。《瞭望》发表后,贵阳市委办公室派人到北京,向《瞭望》总编辑陈大斌同志责问:各地都有腐败现象,为什么偏偏点我们贵阳?这样大的事情,为什么不与市委打招呼?陈大斌笑而作答:我们认为,稿件经中央审定,不必再“惊动”你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时隔不久,一件震惊全国的腐败大案在贵州省会被揭露出来。
1992年,《总书记晤见小和尚》被评为“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并被收进新华社中青年记者散文式新闻作品选。一些大学的新闻系相继把此文编为教材。
1991年2月,江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期间与儿童聊天。赵德润摄
胡耀邦同志生前曾勉励记者不仅要做文学家、历史学家,而且要做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我认为,一个成熟的记者,在涉及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关键时刻,就要具有政治家的洞察力、判断力和胆识。总书记与小和尚谈话的报道,显然不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劳动模范的报道那样容易把握;况且谈话内容又是反腐败和宗教两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动笔之前,曾有人对我说,总书记来河南,见了那么多党政干部、企业家、群众,为什么偏写一个小和尚?敏感问题把握不好,会不会授人以柄,引起社会负面反应,从而影响党的领袖形象?实际上,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抓住总书记与小和尚谈话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敢于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同时又能正确把握分寸,恰恰可以产生一篇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道,恰恰可以通过报道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总书记的博大精深和平易近人,从而提高党和党的领袖的威信。香港《明报》在转发时,标出的三行标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类问题的把握上,我们既要十分谨慎,又要防止谨小慎微到不敢动手,以至于失去重大报道机遇。
统筹:张喜斌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