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谁知后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曾经对汉灵帝与汉桓帝有过这样一段介绍:“桓帝、灵帝以来,朝政败坏,卖爵鬻官……天下大乱”,一开篇他们的昏君形象便跃然纸上。
在中学课本中,又知道了春秋时期中原五霸有位喊“齐桓公”的君主,他任用贤能,与宰相管仲一起带领齐国走向富强,是个明君。那么为什么身为明君的齐桓公和作为昏君的汉桓帝两人的谥号都是“桓”呢?
谥号是古代在一个人死后,用一个字来评判此人生前功过的方式。谥号一般共有几十个字,记载于《周书》之中。它诞生于周朝初期,分为美谥、平谥、恶谥三种。
而“桓”这个字意为:开垦疆土能郑重行事又能鼓励民众。从人们熟知的典故来看,齐桓公是当之无愧的,那么一向以昏君形象出现的汉桓帝,他一生又做过什么事,使得谥号为“桓”呢?
新君斗权臣
公元132年,汉桓帝刘志生于蠡吾,天性勇猛但缺少谋略,由于父亲早亡,刘志很小便袭父爵为蠡吾侯,原本以他这个爵位,基本与汉朝的皇位无多大关系,可变故偏偏发生在他14岁时。
公元146年6月,年仅8岁的汉质帝被外戚梁冀陷害致死,汉廷再一次陷进了一国无君的局面。
展开全文
本来依照汉制,在外封王封侯的皇室并无权继续大统,但放眼此时的汉廷,皇帝的直系亲属基本没有,即使有搭边的,也以长大成人,难为外戚梁冀所掌握。
于是梁太后与梁冀将目光放在此时仅有14岁的蠡吾侯刘志身上,此时的梁氏一门在朝中早已是一手遮天,什么汉朝祖制,凡是阻碍自己权力的制度统统抉择无视。
于是在梁太后“以王侯立储”的诏书下,接刘志进宫,并将自己的妹妹梁莹嫁给他,名义上“亲上加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掌握这个小皇帝罢了。
刚上位的刘志,有了质帝被毒死的前车之鉴,只能顺从保身。此时的东汉朝廷,皇帝无权,外戚、宦官当政,朝堂上下乌烟瘴气,国家乱成一团。年轻的刘志还是有一腔热血的,只不过对梁氏一门还是有所忌惮的。
应拥立新君有功,汉桓帝将大将军梁冀食邑增加至一万三千户,还封了一大批外戚、奸臣为侯,文武百官的升迁任免后都要到他府上谢恩,梁氏一门也在此期间权力达到了顶峰。而刘志几乎什么事都很少插手,也可以说他根本插不上手。
汉桓帝虽然名义上是主宰天下的天子,但他做什么都要经过梁冀的赞同,他甚至要求皇帝天天向他汇报见过谁、说过什么,堂堂一国之君日子还不如平头百姓,汉桓帝心中再也忍受不了了。
“天子一怒,九州流血”,至于谁会是这场流血的第一个牺牲者,不言而喻。疯狂是贪得无厌者一败涂地的前奏。为了一举推翻梁冀势力,汉桓帝与一众太监在厕所开了一个会,他通过这几个太监成功联系上了京城的御林军。
公元159年9月9日,洛阳城门被守军关闭,大将军梁冀的府邸被围得水泄不通,走投无路的梁冀自知命不久矣,在家中的房梁上以一尺白布结束了自己嚣张跋扈的一生。
事后清查,梁冀在京城的两座府邸比汉桓帝的寝宫还奢靡,院子的规模堪比一座公园,亭台楼榭此起彼伏,崇山峻岭,流觞曲水,茂林修竹,无所不有。
驱虎引狼
刘志当了十几年的傀儡皇帝,这次终于勇猛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奸臣除掉了,百姓们也对这位有勇有谋的皇帝大加赞许。
人们都以为这个卧薪尝胆的君王能够重整朝纲,给颓败的汉王朝打一剂强心针,可他们不会想到,除掉梁冀就是这位天子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了。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对汉桓帝执政时期的评判。这小人是谁呢?就是宦官。
在汉桓帝除掉梁冀的过程中,公卿大臣也有数十人受牵连而死,被免职的也多达百余人,朝中一度出现了无人可用的现象。也是在这过程中,宦官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很多被封侯升官。
所以,汉桓帝亲政后就开始依靠太监,自己则将一部分时间腾出来享受帝王之乐了。外戚跋扈刚刚结束,新的宦官专权局面接着打开。其中单超等为首的宦官食邑增加一万户,后又陆续封赏不少太监。
梁冀只不过是他一门霍乱而已,而自打宦官得势后,为首的五个大太监比起梁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五人的腐朽、骄恣程度远超梁冀一人。桓帝宠信太监的行为逐渐引起了士大夫们的不满,天天给皇帝上奏,要求远离单超等人。
宦官们得知后,便开始在皇帝身边大吹耳旁风——当初梁冀当权时,这些大臣举棋看看,现在梁冀被扳倒了,反而陷害立功的几位宦官,熟忠熟奸,请皇上自己定夺吧……
“党锢之祸”
起初,皇帝对清党和宦官之间的恩怨并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给清党造成了一种皇帝默许我们反对宦官的错觉,慢慢地开始与宦官展开正面交锋。
在朝堂上清党时常与宦官吵得不可开交,每日上朝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在口舌上一较高下,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汉桓帝最终忍无可忍,将一批士族官员囚禁起来,这便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党锢一事发生后,宦官集团起初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他们竞相攀比奢华,兴建府邸,提拔亲属,四处作恶,残暴天下。朝臣和贵族再一次联合太学学生,联名上奏桓帝铲除宦党,又遭来皇帝的遣送和贬官。
一些有图治之意的大臣们,也被磨掉了性子,抉择了消极避世,荒淫腐朽之气逐渐从皇宫内部蔓延到朝堂之上,渗透到地方之间,东汉王朝的财力被慢慢的消耗殆尽。
为了称心自己的骄奢,刘志只得通过增加赋税来解决财政困难,老百姓的负担变得越来越繁重。
另一方面,刘志又减发官员俸禄,同时又开启了卖官鬻爵之路,将官员爵位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将贪污合法化,东汉王朝的政治开始愈加紊乱腐朽。
其实朝堂上的党争、地方上的腐朽也并非是桓帝一朝的政治全貌。“党锢之祸”之后几年,为首的太监便相继病死,其余的宦官也被桓帝以乱政罪杀掉。
皇甫规、张奂与段颎三位当时名将也受到刘志重用,在对西羌、鲜卑等外部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扭转了东汉帝国长期被动的局面。朝堂也出现过黄琼、种暠、杨秉等贤臣。
到了统治后期,由于后宫嫔妃争风食醋,朝堂上大臣与宦官勾心斗角,汉桓帝逐渐心灰意冷,全当看不见,只管自己的食饮玩乐。可悲的是,有荒淫之癖的他却没有一个儿子。
公元167年,汉桓帝刘志病死于洛阳宫中,终年36岁。总的来看,他的一生从傀儡到大权在握再到纵情享受、英年早逝。
扳倒梁氏、攻伐西羌是他的功绩,“党锢之祸”、宦官当权是他的污点,他不是一个开垦伟业的君王,也并非一事无成的庸主。
假如单单看他的一生,便会发现他能隐忍、有谋略、能识人、会犯错、贪享受与常人并无两样。可他的身份却注定他要做一个励精图治、兼济天下的人,以刘志的一生来看显然并不合格。
正如桓帝朝名臣爰延所说:“陛下乃汉中主也”,刘志的功绩在整个大汉历代皇帝中间,只算得中等水平。他的功绩都是一时的,而留下的祸患却是无穷的,东汉王朝也在他起起落落的统治中,走向了衰落覆灭的边缘……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