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德勒吕:电影院里的莫扎特,法国新浪潮的旋律大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欧洲电影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法国新浪潮运动,不仅孕育出一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导演,同样也催生出一批优异的电影配乐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乔治·德勒吕(Georges Delerue)。
乔治·德勒吕
德勒吕的配乐生涯可以被划分为法国时期和好莱坞时期。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浓烈的“法国风情”。典型的管弦乐里带着淡淡哀愁的低音展陈和非同普通的“地方色彩”,就像一曲曲关于青春的柔情哀歌。
他的旋律线条总是温热的,却总让人在热情的音符中嗅出一丝忧伤;他的旋律也总是精致的,含蓄内敛,轻便中不乏诗意,真挚中尽显优雅,静静抚慰着听者的心灵。
德勒吕与特吕弗
展开全文
《日以继夜》剧照
显然,特吕弗和德勒吕之间有种不言而喻的默契。特吕弗不需要往听完全段配乐,也不需要进行冗长的探讨。对于特吕弗而言,每一部电影都要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整体,音乐必须完美地贯穿其中,德勒吕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在没有见面的情状下。
《藐视》剧照
《藐视》代表了戈达尔的特殊成就,也是德勒吕最优异的作品之一。
这些配乐,无不浸透着德勒吕特殊的法式审美。他的管弦乐总是以小见大,深进到内心最丰润的地方往畅游、深思、独吟、品酌。他笔下的音符典雅精致,又带着厚重的乡土气息和温润的柔软情愫,所以,他总喜欢为那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情感剧谱写音乐。
很少有配乐家像德勒吕这样,终其一生都在编织美好的旋律。这位“电影院里的莫扎特”对旋律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绝大部分配乐家,他的音乐讲究典雅的布局,音符里表露出的是作曲家最本真的情感。
德勒吕一生为两百多部电影创作过配乐,他的乐迷们通常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他给每部电影的单独配乐仿佛都是一部“大作”中的一部分。因为他的很多配乐在初次聆听时,会觉得有些相似(当然,这也与他对电影题材的抉择较为单一有关)。他喜欢在不同的作品里重复一些他心中很喜爱的主题旋律样式。
《广岛之恋》剧照
然而,德勒吕给这些主题旋律创作的变奏曲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他一次次地向自己借鉴,但其中所体现出的活力与漂亮,依旧能让听众深受感染。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