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之王的中年危机,迎娶19岁嫩模,最后输给意大利男演员
电影分两种,让-吕克·戈达尔之前的,以及之后的。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鼻祖、旗手,戈达尔开创新的电影形式,甚至可以说,他发明了一种电影类型——就喊戈达尔片。
戈达尔的电影形似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三类传统影片做了富有个性的结合,外加一些他特有的小花招,以强化叙事效果,形成风尚。
年轻的戈达尔作为新浪潮的开山鼻祖之一,相应了这次颠覆号召,他对电影语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使用大量跳接、省略、拼贴、嵌套、浅化场面调度,致敬默片、音画错位、不规则的灯光使用等让他的影片一下子把电影从叙事到结构、元素都急速带进到了全新的领域。
《精疲力竭》和《轻视》两部影片仿佛新的电影《圣经》让戈达尔红遍欧美,震动影坛。
天才、智者、大师等美誉纷沓而至。
作为享誉世界的大师,你能想象现实生活中的戈达尔形象吗?
展开全文
醉心于书籍文本,游历哲学幻境,博古通今,温文尔雅?
扶着镜框,桀骜不驯的把弄着手中的摄像机,暴君般的指挥着演员?
NO!
最近有部极具韵味,又恶趣味十足的怪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戈达尔。
致敬满满,却又嘲讽不断,就连片名都不竭余力的调侃——
《敬畏》(对比戈达尔的影片《轻视》)!
《敬畏》(LeRedoutable)?!
敬畏谁,敬畏什么,片名喊做《敬畏》,可全片却是对戈达尔在1968年那段生活和思想,包括婚姻生活的全盘否定与质疑。
正话反说,影片表现的就是一个从敬畏到轻视的过程。
现实中,他和自己的电影缪斯,妻子安娜·卡里娜刚刚离婚。
随后,戈达尔拍出了带有自传隐喻的影片《轻视》,该片描述了年轻的导演和新婚妻子往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从热恋到厌恶,最后离婚的故事。
而这部《敬畏》无疑是对那段戈达尔过往的高度提炼和延伸。
在《敬畏》中,主线故事是戈达尔和19岁的新婚妻子安妮之间感情的起起落落,最后戈达尔以自杀未遂公布了两人关系的彻底崩裂。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两人感情的甜蜜,眼神中全是爱意,安妮更是把戈达尔看作偶像,敬他为神。
敬畏感逐渐消散,轻视之心不断膨胀。
《敬畏》中,通过显现两人的爱情始末,把戈达尔塑造成了一位极度自我,高傲无礼,同时又柔弱,爱猜忌的“小媳妇”形象。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所谓的革命中,戈达尔极为矛盾。
在他看来,新就是年轻人,那些学生思潮是他的最爱,面对学生的指责他唯唯诺诺,即使有人嘲讽他的电影是资本主义的垃圾,他也全盘接受。
而面对权威,老人时,他时分鄙夷,甚至骂一位反对革命的老人的妻子为“婊子”。
在和主流电影界同人谈话时,更是刻薄且无礼。
为了革命,他让所有人都开始厌恶他,他以为妻子安妮是懂他的,可最终安妮也变成了他革命的“对象”。
《敬畏》最特殊的地方在于,
用戈达尔的方式“杀死”了戈达尔!
在故事上表现为大量的“戏仿”,《敬畏》借用了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和《轻视》中的大量电影元素,包括故事和人物设置,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的目的。
当时正处革命高潮,戈达尔自然不愿离开巴黎,而且海边小屋是资产阶级名流的房产,那些看起来布尔乔亚十足的生活气息让他不耻。
而安妮却舒适其中,对戈达尔的革命行为越加看不惯,轻视感开始动摇她对戈达尔的爱。
这一段的高潮是一大帮人拥挤在回巴黎的小车上,戈达尔嘲讽了一车的人,期看参与戛纳电影节的导演,
懂艺术的朋友;
不懂电影,作为普通看众的司机;
为你凸显自我的革命的决心,他一一怒怼所有人,无论作为好友还是陌生人,这些言语都极为偏激,不近人情。
一个落寞的特效给到生无可恋的安妮面部,爱情在回家的小车上被拉扯到四分五裂。
而现实中,
在拍摄《小兵》杀青后,戈达尔开车载着妻子,影片中安妮的原型卡里娜从日内瓦返回法国,抵达巴黎后,
戈达尔问:“在哪儿下车?”
卡里娜回答:“别让我下车。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了。”
对比现实和电影,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又大笑不止。
影片的高潮也是一段明显的戏份,安妮摆脱了戈达尔的掌握,接受邀请出演女主角,
戈达尔之前就因为对方要安妮出演裸戏而拒绝,对方修改剧本后,加上安妮的强烈要求,最后只能妥协。
可探班后,面对活力十足的剧组,帅气的意大利男主演,戈达尔醋意大发,暗示安妮肯定出轨,贬低了安妮的演员天赋和付出。
两人的婚姻彻底走到了终点。
现实中,也是因为一部电影让两人的婚姻终结,
令人吊诡的是,戈达尔多次在自己的影片中要求女演员全裸出演,包括好莱坞女神碧姬芭铎。
他甚至说过,“他们(看众)就爱看这个(裸体)”。
现实,戈达尔的那部《藐视》,配合这部《敬畏》,简直就是一杯味道浓烈的调和酒,果汁成分和底酒高度合成,一口下往,过喉烧心。
《敬畏》用了太多的戏仿,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以强烈的互文引发了多个场域的文本共振。
那些戈达尔爱用的“小花招”在《敬畏》中也层出不穷。
戈达尔和妻子在看看默片电影时,接着荧幕对话的口吻相互“配合”对话;
戈达尔在遭受打击,情绪低落后,影片突然曝光过度,变成失往色彩的底片特效画面;
具有哄骗性的副标题、分章节叙事结构;
对话中,台词和潜台词,人物说的话和内心想法同时打在荧幕上;
戈达尔用摄影机假装自杀时的“枪声”画外音;
包括大量的以字幕代替镜头,
这些特征性无疑是对戈达尔风尚的高度戏仿。
在故事里,特殊是角色上,戈达尔谙熟布莱希特的“间离”方法,他追求的是,让看众和剧情、角色和感情上拉开距离,使看众不完全被剧情吸引,诱使他们“理智地评判所见到的事物的思想含义。”
在《敬畏》你,戈达尔和安妮两位主要人物奉行了间离的表现方法,用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
带有纪录片类型的叙事方式,人物突然打破第四面墙,对着看众道出内心想法的叙事方法,都是一种明显的间离。
影片里,戈达尔多次提到,我不是“戈达尔”,甚至不是“让吕克”,
“我只是在表演一个喊做戈达尔的人”,
而妻子安妮也反复的说,“那个戈达尔已经死了”
间离,就是要让看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指责该事件的立场,调动看众的主看性,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破坏荧幕上的幻觉,突出戏剧的假定性。
《敬畏》里,有人反复提及生活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普通看众,甚至是大师们都期看电影高于现实,不要高度再现现实。
而戈达尔却期看电影就应该是现实,电影就应该原汁原味的表现革命,表现风暴中年轻人的反抗精神。
《敬畏》靠着故事上的戏仿,
人物上的间离,
对事件或物进行了陌生化处理,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往,使看众对之产生惊诧感和好奇心。
塑造一个戈达尔,又杀死他!
《敬畏》干地就是这个事儿。
主题是什么呢?
片尾,戈达尔实现了电影革命的梦想,建立了“小组”,不写剧本,天天拍摄前,和所有人讨论该如何拍摄。
面对不懂拍摄的人,戈达尔无奈的摸着自己越加靠后的发际线,哼哼唧唧的说,
“少数服从多数吧”。为了革命理想,他最终舍弃了自己的生命灵魂——电影。
因为革命,戈达尔变成了朋友、妻子、同行眼中的对立面,可他依然难以融进激进的学生群体,
最后,他还必须舍弃思想,舍弃梦想,舍弃电影。
可结果呢?
你要么跟着它膨胀,
要么装作看不清,
或者直接戳破,
可最后发现里面空空荡荡。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