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今日首映 它背后的这些故事,你都知道吗?
图说: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海报 网络图 下同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一部女性电影,更是一部关于诗和诗人的纪录片。一个女性在时代的动乱、命运的流离中,如何抉择个人的性格、信仰、家庭,如何处理跟父亲、孩子、丈夫之间的关系?所有个人的历史都交织在她对诗词的托付,她对诗词的探觅之路上。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今日首映,这也是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部亮相的金爵奖华语进围片。
镜头追逐叶嘉莹先生的足迹,往了台北、天津、北京,还往了温哥华、波士顿、香港和澳门,跟拍她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访问了她的学生和朋友。“我们期看在一个浩大的历史地图里,觅觅诗词的力量,关照今天,也关照将来。”《掬水月在手》制片人沈祎这样说。
忧患一生,与中国诗词之美交错
《掬水月在手》笔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人生。她今年96岁,蒙古族人,叶赫那拉氏,一生历经战乱、海外飘零,晚年 *** 改革时尚的中国,陆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一度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
图说: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宣扬照
展开全文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拍一个诗人?“我们的制造团队,之前拍摄过两个系列,13位华人作家在岛屿写作的文学电影。除了拍摄这些当代的诗人、小说家之外,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大的一个层面上。所以也期看能够纳进古典与文学这一块。”虽然陈传兴导演没能来到上海,但影片出品人廖美立与他协作良久,她介绍道:“导演期看能够回到中国文学的本源——诗词上。要探讨诗词存在的意义,我们理所当然地抉择了叶老师。”特殊,叶嘉莹个人除了诗词的创作之外,同时也是一个集学者研究和教学于一身的人,“整部片子,我们以叶老师个人忧患的一生,来与中国的诗词之美做一个交错。”
弱德之美,与超乎常人的意志力
“这部片子是2017年5月份开拍的。开拍之前,导演跟叶先生有过长时间的沟通。”沈祎说,团队对叶嘉莹先生的熟悉,随着电影拍摄的不断地深进发生转变。“其实,我们拍摄的时候,叶先生已经90多岁了,期间她还受过严重的伤,但是我们每次往天津,她还是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预备第二天的摘访。我们非常感恩她,也非常钦佩她。”对于老人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沈祎说,“(叶)先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诗词语录喊‘弱德之美’,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四个字,一个弱小的人、一个文人,在大时代的动荡中,在一个困境的环境里,要如何坚守个人的信仰?”这是电影最想要笔录和表达的所在。
图说: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海报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影片的上映计划,“金爵奖可以说是一个强心剂,我们感觉活过来了,所以整个团队现在非常有信心,争取年内可以在国内全国公映。”沈祎还说,她信赖疫情之后,每个人对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会有所转变,“(叶)先生个人的生命史,给了我们一个很强悍的精神参照。期看大家可以从这部笔录电影里,找到一些自己对生活的解答。”(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