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种玉尖面,主配料只有“简单”的三样,但现代人都食不起
在中国的文化中,饮食文化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直到如今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承至今的地方特产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举个例子,从古至今北方人爱食面食,在唐朝就有一种玉尖面,主料和配料只有三样,但很惋惜我们现在却都食不到了,这究竟是为何呢?假如您也好奇,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进座)
我国地大物博,通常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而且南方和北方在饮食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南方人爱食米,北方人爱食面。虽然南方也有面食,但从种类上来说也没有北方多,单就面条而已,北方就有上百种,比如老北京的炸酱面,河南的烩面,陕西的臊子面,山西的刀削面,甜肃的兰州拉面等等,每个区域都特殊的面食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各类的糕点,种类繁多的面饼,甚至最常见的馒头和包子也是北方的有特色。在古代社会中,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十分盛行,流传至今的面食也备受现代人的喜爱,比如明清时期的驴打滚,唐宋时期的汤饼和索面,但是也有一些虽然也流传下来,但我们却食不到。
依据宋代的《清异录》记载:“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其中提到的赵宗儒是唐朝中期的宰相,意思就是他听说宫里早上在食玉尖面。后来,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玉尖面竟然和唐朝的武则天有关。
展开全文
贞看十一年(公元638年),武则天被唐太宗纳进宫中为才人,一日太宗皇帝见武才人哭哭啼啼,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是武才人想食家乡的美食玉尖面,于是太宗皇帝下令御膳房为武才人制造玉尖面。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太宗皇帝以为玉尖面是面条,但当御膳房做好之后他才发现原来是一种小包子。
还是在《清异录》中,也记载了玉尖面的制造,即“用熊白栈鹿为内馅”,由此可知既然有馅,也当然不是面条,而是包子。不过,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熊白和栈鹿又是什么呢?专家们经过研究,在武则天的家乡山西文水找到了答案,其中“熊白”是野生灰熊体内的脂肪油,就类似于我们家里常食的猪板油,而“栈鹿”是精养的鹿,并非是野生的鹿,是一种用上好的饲料和草药精心饲养的鹿,这类鹿有着一种奇异的香味。总而言之,玉尖面由三种素材制造而成,一种主料是面粉,另外两种馅料是熊的油脂和家养鹿的鹿肉。
不管是熊的油脂,还是栈鹿,在当时都是十分稀有的动物,想获取也都极其不已,普通的百姓根本就无福享受。因此,对很多人来说根本不知道熊的油脂和栈鹿的味道如何,是否好食也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所以玉尖面食起来是什么味道也只能往想象。史料记载,在古代社会狩猎的时候多打野鹿,据说食起来肉质鲜美,不干柴,也不油腻,深得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甚至有人表达鹿肉和羊肉类似,假如真是如此就可以确定鹿肉的味道很不错。
不过,熊肉如何就不太好确定了,古代有人喜欢食熊掌,还通常将其和“鱼”放在一起,或许也在阐明两者的味道差不多,但是也有记载提到古代的长白山一带有人食灰熊,表达肉质有松油的味道,并不好食,因此也就很少有人食熊肉,而熊的油脂也没人食,通常也用来制造成油灯的燃料。
不管怎么说,我们如今是食不到玉尖面了,究竟现在的鹿和熊都是保护动物,也就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地区竟然有人在卖玉尖面,并且后来还开设了一家以玉尖面为招牌的美食的餐馆,一时间也吸引了众多的人往尝鲜。后来,有专家也到餐馆往调查,结果发现玉尖面是面条,而并非是史料中的玉尖面包子,经过一番询问才了解到,原来是店老板误解了玉尖面,以为就是面条,因此也才闹出这一乌龙。不过,虽然误解了玉尖面,但是这也让更多人的人知道了这种唐代美食。
饮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既有旧的食物被淘汰,也有新的食物在出现,总之饮食文化也是不断发展,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不必因为没有食到唐代的玉尖面而遗憾,究竟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美食是古人也食不到的。
参考资料:
《中国鲁菜文化》作者:孙嘉祥、赵建民,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