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何以骤然终结:安史之乱是因为胡人不值得信赖吗?
展开全文
策划:邓玲玲
脚本:胡 难
编绘:朱 彦
官方微博:@铲史官漫画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话题聚焦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因为民族矛盾吗?
历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缺失掉许多细节。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具有惰性,难以接收过于复杂的分析过程,所以越是简单的结论,就越具有传播效劳,就越能在广大人群中获得共喊。
比如说,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复杂的,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只想听到最简单的结论:他是忠,还是奸?他是善,还是恶?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当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成为民间评书、小说形象时,往往会脸谱化,因为越是脸谱化,越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越具有传播效劳。
一个历史事件也是这样,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人们最想听到的结论是,这到底是谁的锅?假如这个简单的结论还能引起某种群体情绪的话,那传播效劳就更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深远。安史之乱就是这样,虽然这场叛乱破坏力浩大,但是后世错误地总结教训,简单粗暴地把这场叛乱的锅扣到胡人头上,对中国造成的杀伤力更为深远浩大,导致中华文明从此失往了拥抱世界的自信,朝着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走向封闭与自大。
事实上,安史之乱前夕,唐朝并不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进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展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李唐的先祖是胡化的汉人,又与鲜卑人世代通婚,所以唐朝建立后,不设“夷夏之防”,以开放的胸襟对华夏与四夷一视同仁。外来民族可以往来于丝绸之路,居住于城镇,甚至在朝廷担任官职。开元年间,长安的外族人口达数十万之多,但是史书中并未有与汉族人发生大规模冲突的记载。
关于任用胡人为将的问题,这也是唐初就存在的现象。在唐初的开国元勋中,屈突通、尉迟敬德都是鲜卑人。高宗、武后时期,百济人黑齿常之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太宗、高宗、武则天都并没有因重用胡将而引发叛乱。玄宗时期,边将人选同样是胡汉杂用,王忠嗣、郭子仪就是汉人。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唐军将领也多有胡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哥舒翰是突骑施(西突厥部落)人、李光弼是契丹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而在安史叛军中,主力其实是均田制被破坏后失往土地的汉族流民,被节度使招募为兵。所以,安史之乱的起因并不是胡汉民族矛盾,并不是唐玄宗重用胡人边将,安史之乱的平定也并非汉人对胡人的胜利。
因此,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并非民族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制度问题。因为玄宗时期的军政制度设计,权力远远比之前更加集中,政府权力集中于中书门下,军队权力集中于节度使。集权带来了高效,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这就要求最高统治者要及时调整、制衡各方势力,不让宰相、节度使久任。可是,随着天宝年间玄宗的怠政,听任宰相与边将坐大,再加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一切都滑向了失控。
回根结底,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层的内乱。
《旧唐书》、欧阳修《新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