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千里江山图》其实是宋徽宗的中国梦

电视时间:3周前阅读:1

文/清歌向热

历史上很多闻名的山水画巨制,都是由于政治的原因才创作出来。

《千里江山图》,就是宋徽宗的中国梦。

01

先欣赏一下(高清大图):

01

“希孟”二字出自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

跋文大意为:

政和三年皇帝赐给我这张画,希孟当年18岁。

之前在画院里做学徒,后来被诏进文书库。

他曾经多次给皇帝献画,可是都不算好。

皇帝看他是个人才,有可造就的地方,就亲自指点他,不到半年就画出这幅画。

皇帝很赞赏,就把画赐给了我。

而“希孟”姓王,目前仅见于清初大收躲家梁清标题写的画签和他的朋友宋荦所做的《论画绝句》。

宋荦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后有附注:“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密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

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第三条有关希孟的生平资料,所以大家就按梁清标所说,喊这个少年为“王希孟”。

展开全文

02

五代到两宋末这一时期,绘画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带动了工具和素材的转变。

五代之前,古人使用最多的是天然墨——石墨。

宋代完美了制造松烟墨的工艺,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书画的表现力也得到大大加强。

宋代出现了双丝绢,特别是北宋画院形成后,细致繁密的画风形成其时风尚,因此对画纸画绢就有进一步的要求。

宋人在唐人制造熟绢的基础上增加了捶洗、轧蜡、上浆等工序,制造出了细密、柔韧的熟绢以及双丝绢。

双丝绢是经线两根一组,间隔有一丝空隙,纬线单丝,纬、经交织时一沉两浮,也有人说只有两沉两浮才是双丝绢。

双丝绢的使用高峰在明代中期,但元明时期的绢比宋代的粗松,到清代又变回单丝绢。

《千里江山图》全图就是使用整匹绢制成,画芯和后跋的素材一致,都是双丝绢。

画芯在厚涂色的作用下保持了经纬丝的平直性状,跋的用料比画芯稍差。

后世明清时代裱补部分则用的单丝绢。

03

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那种色彩造型看察方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强调的是以色写意。

在明代以前,中国绘画几乎不使用“调和色”,而是只摘用厚涂和罩染的复合色。

前者从先秦到唐宋大多见于彩绘器物、石陶、墙壁、丝帛以及纸张,厚涂多用矿物细粉。

后者多见于敦煌手卷以及各类纸绢绘画,比如用花青膏、淡墨先做暗影再罩染。

在整体上,利用水面和远山,船桥和人的劳作关系很好地连接了全卷而没有断线,局部又很好的唤应了整体,这在后世的长卷中是很罕见的。

青绿山水其实是再现了仲春时节植物葱茏的状态。

山坡崩落的浮土上新出的嫩芽,以及岸线崩落泥土后草甸与泥土的截然对比,在自然界比比皆是。

山石部分则摘用了披麻皴、解索皴的复合方法,这是两宋画家绘画山石的常用方式。

淡墨起稿,层层皴染,点染青绿后,又以淡墨及花青勾皴,各色山水远近有别。

从笔端痕迹看,绘画技法并不是十分老到,但贵在展示出几个特征:

一是全卷的山阴和山阳都按照山石的结构皴染;

二是在陡峻和缓接的地带,画中的皴法是变换的;

三是全卷的山体岭、峰、谷、崖、坡并不是拍脑袋臆造出来的,整体给人的感受自然而顺畅。

此种气象在宋代之后就很少见了。

这样的宏篇巨制,必须一鼓作气才可保持整体感和一致性。

04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

自夏商周三代到北宋时,中国社会已经延续三千多年,北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在经历了汉唐的盛世张扬和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萧瑟之后,宋人期看足够熟悉到世界、社会、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辨的结果就足够反应在了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

通过思辨,北宋在对于自然的熟悉层次上有了超越前人的概念,对于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清醒的熟悉。

这些反映在山水画上,造就了构图浩大、笔法严谨,意境高旷清远的整体特征,产生了一种崇高的艺术美,这种美源于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艺术性很高的皇帝,他喜欢使用唐诗命题,特别喜欢以蕴含深意的句子“起兴”,让画院的画师以诗意作画。

蔡京的跋文中说:

“...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就诲谕之,亲授其法...”。

那“知其性可教”中的“性”是什么“性”呢?

北宋仙游枫亭蔡氏是一个显要的家族,蔡京和蔡卞兄弟俩更是把家族声看推向了最高峰。

假如蔡京不是被后世扣上了“奸相”的帽子(当然他也确实奸猾),后世论定的宋四家里的苏、黄、米、蔡的蔡,恐怕就不是他的叔叔蔡襄了。

蔡京得到宋徽宗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挥霍享乐的事情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视官爵财物如粪土,累朝所储扫地矣。”

所谓“丰亨豫大”的丰亨:出自《易经》丰卦,孔颖达疏:“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故曰丰亨”。后来用以表达富厚顺达;

而豫大:“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原本的意思是充裕安乐的太平景象,后来变成好大喜功,奢华挥霍。

有“群经之首”的理论加持,宋徽宗自然再无负担,放开手脚败家。

蔡京也因此加官进爵,走上人生顶峰。

05

那北宋能担得起“丰亨豫大”么?

以我们后世的眼光看,至少在艺术层面上北宋是担得起的。

宋画的技法力求真、精、细,尺幅力求大、全、繁,本幅设色则力求华贵堂皇。

比如现在挂在宋徽宗名下的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祥龙石图等等,以及其他宫廷画师描绘宫禁苑囿的图画,形色俱佳,还有能够充当生物学图谱的花鸟画,无一不是宋人在展现自己的盛世情怀。

画院是宋徽宗本人利用职务之便一手开创的,北宋最顶尖的画师,差不多都在其中。

王希孟以弱冠之年深得皇帝的赏识,可知其人并非泛泛之辈。

从北宋绘画对细节的现实主义追求上,从《千里江山图》中展示出的师法自然和很强的写生功底上,宋徽宗看到王希孟身上有可造就的地方,就是在其身上看到了可以称心描绘“丰亨豫大”的盛世图景所需要的思想和性格基础。

与公众所想象的艺术家的风流倜傥、潇洒自由相对的是,绘画和书法绝对是一个苦差事。

我们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在整体的艳丽色彩衬托的“丰亨豫大”的精神追求下,细节激励求真,但是对于“笔法”的使用对比同代其他画家,是显得稚嫩的,但布满朝气。

这种朝气正是展示出了艺术的追求。

而艺术性的表达成败,往往在于“无法”。

06

陈丹青说:“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十八岁。再小几岁,再老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假如王希孟小于十八岁,画画可能没有完全把握到技法;假如二三十岁再作画,可能画不完便撒手人寰了。

透过画面,我们似乎能见到一个少年,英气逼人,不像画工,倒像一位少侠。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他奋笔作完千里江山,转身离往,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既模糊又清楚的背影......

希孟,这世上再不会出现第二个。

上一篇:大唐盛世,何以骤然终结:安史之乱是因为胡人不值得信赖吗?

下一篇:易洪永|【道教经典】邱祖垂训文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