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据说魏忠贤并没有自宫 功能完全 并和皇帝的乳母野合 效仿吕不韦

电视时间:3周前阅读:1

#婚恋手册#

据说,魏忠贤自宫时,只割了一侧。客氏发现后,如获至宝,结为对食。魏忠贤掌权后,客氏害得皇后流产、贵妃暴毙,并让侍女和外男野合,谎称龙种。

魏忠贤和客氏是对食夫妻,但他们的结合,与其说是因为爱情,倒不如说是因为利益。

东厂厂公魏忠贤

提到魏忠贤,大家会想到东厂厂公,权势滔天。

但他小时候的生活,其实非常的艰苦。

《酌中志》中记载,魏忠贤出身贫苦,常年混迹街头,赌博、酒色无一不通。他最喜欢鲜衣怒马,特别擅长射箭,而且技术精湛。

只是,他不熟悉字,所以大家都喊他“傻子”。

展开全文

“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 (《酌中志》)

魏忠贤是怎么成为太监的呢?

据说,有一次,魏忠贤与人赌博,输得十分惨烈,一气之下便抉择自宫,进宫当了太监

因为身份地位,魏忠贤进宫后,只是一个普通太监

但他自小混迹江湖,非常擅长揣测人心,在巴结上位者方面更是得心应手。

很快,他就结识了非常要害的一个人——魏朝。

正是因为魏朝,魏忠贤才得以结识客氏,开启风云太监弄权之路。

魏朝是谁呢?

魏朝也是明朝太监,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年间,被称为“三朝太监”。

他是皇太子伴读、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的属下,也是客氏背地里的情人。

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

客氏作为皇长孙的奶娘,背地里却一直和魏朝有来往,结为对食。

后来,魏朝和魏忠贤结为拜把子兄弟,客氏和王安这才熟悉了魏忠贤。

史书记载,客氏为人“姿色妖媚,狠毒残暴,生性淫荡”。

她和魏朝在一起后,结识了魏忠贤,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有肌肉、年轻且帅气的“男人”,很快就放弃了魏朝。(还有一种说法,是客氏和魏朝、魏忠贤三人行以后,才放弃的魏朝。)

“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进,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明史》

客氏看上魏忠贤,是因为他年轻、帅气且身体好。

而魏忠贤情愿与客氏来往,是因为客氏深得皇长孙(明熹宗)和皇太子(明光宗)的器重。

在深宫里生存,最重要的事,就是找靠山。

皇长孙也好,皇太子也好,他们都是未来的帝王。

因此,魏忠贤乐于讨好客氏,只是,此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几乎改变了整个大明朝的走向。

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先后在一个月内往世,昔日的皇长孙朱由校一跃成为明熹宗。

15岁的明熹宗,对乳母客氏十分宠爱,连带着,他爱屋及乌,也对魏忠贤也特殊好。

明熹宗登基不到一个月,就下令册封客氏为“奉圣夫人”。

客氏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也先后被封为锦衣卫千户。

连带着魏忠贤,都被破例提拔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

在魏忠贤之前,“不识字不能进司礼监”是惯例,但由于客氏太受宠了,明熹宗直接打破了这个规定。

“忠贤不识字,例不当进司礼,以客氏故,得之。”《明史》

天启元年二月,明熹宗大婚娶了皇后,大臣意见,应当按照旧例,将乳母客氏遣出宫往,由皇后掌管六宫事宜。

明熹宗依依不舍,挈挈拉拉了几个月,但最终不得不按照规矩,将客氏送出宫往。

没多久,明熹宗又把客氏请了回来。

这一次客氏回回后,和魏忠贤一起,在后宫里“大放异彩”。

后人用“秽乱宫闱”四个字评判他们,主要是原因来自以下四件事:

第一,魏忠贤净身不干净,与客氏结成对食。

明熹宗时期,并没有明令禁止不答应太监娶妻。

魏忠贤与客氏结为对食夫妻,也得到了明熹宗的官方认可。

按照道理来说,这件事情不应该成为“秽乱宫闱”的证据。

但是,依据野史记载,魏忠贤因为与宫中太监熟悉,在自宫时,只切除了一侧睾丸,净身不干净。

这样净身不彻底的男人,不仅进宫当了太监,还有与皇帝乳母成了对食,自然被当作祸乱宫闱。

不过,在正史中,并未出现魏忠贤净身不彻底的记载。

而且,位高权重的魏忠贤,也没能留下一子半女;企图用他人冒充龙种时,只想养宫女与外男野合,也没想过自己加油干。

或许,魏忠贤净身不彻底这件事,只是谣言罢了。

第二,客氏与明熹宗的关系,有些不一般。

明熹宗对客氏的宠爱,远远超过了幼儿对乳母的尊重。

《明史》记载,客氏再度回宫后,明熹宗安顿她住进了咸安宫。她天天都要往乾清宫侍候已经成年的明熹宗,直到很晚才回自己宫。

“每日清晨进乾清热阁侍帝,甲夜后回咸安宫。”《明史》

明熹宗赏花,客氏作陪;

客氏生日,明熹宗再忙也会亲自祝贺、并预备礼物;

客氏怕热明熹宗就为她在咸安宫造大凉棚……

《天启宫词》有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描述客氏和明熹宗之间的事,处处透露着不对劲。

比如:

“回龙别看百花匀,锦瓣黄须上辰。不是天香并倾国,如何亦得倚阑频。” 《天启宫词》

“初度才知保妪尊,争遗彩履贴金鸳。琼枝到处霞生脸,御手亲传不谢恩。” 《天启宫词》

可以说,客氏在后宫的生活,不像奴才,更像嫔妃。

她的随行护卫,有数百人之多,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有宫内奴才、侍卫的跪拜迎送。

明熹宗虽然有皇后,可掌管宫中大小事务的,却是客氏。

在当时,客氏的实际地位,和“皇后”无疑,甚至相当于“皇太后”。

而客氏一点都不懂得低调。

她要求奴才们称她为“九千岁老太太”,每日三请安、三问好。

要知道,皇帝是“万岁之尊”,太后、皇后也只有“千岁之尊”。

一个乳母,居然自称“九千岁”,并且没受到任何谴责。

单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明熹宗对客氏的盛宠。

此外,客氏与明熹宗来往的密度,完全有“淫乱”的嫌疑。

明熹宗的每日时间,大部分都是和客氏腻在一起。

而客氏,也会经常将龙卵(马的外肾)给明熹宗食。

客氏,以乳母的身份,一边与皇帝牵扯不清,一边又是魏忠贤的对食。

在规矩森严的后宫里,这种事情自然会被冠上“秽乱宫闱”。

第三,魏忠贤与客氏两人,害死了明熹宗不少孩子。

明熹宗一生,一共有过三个孩子

长子朱慈燃,是张皇后所出。

当时张皇后怀孕腰痛,找人过来按摩。

客氏和魏忠贤,从中做了手脚,让当朝皇后流产生下了死胎。

《明懿安皇后外纪》中载天启三年,“后有娠,客、魏尽逐宫人之异已者,而以私人承应。后腰胁伤痛,召宫人使捶之,宫人阴欲损其胎,捶之过猛,竟损元子焉。”

二皇子朱慈焴,是慧妃范氏所生,不到1岁夭折;

三皇子慈炅,是容妃任氏所生,不到1岁夭折。

后世学者研究,认为这两个皇子的死,是魏忠贤与客氏的手笔。

除了3个皇子,还有不少孩子,因为被客氏和魏忠贤算计,而胎死腹中,没能出生。

比如《明史》中就记载,客氏和魏忠贤曾假传圣旨,将怀孕的裕妃张氏幽禁于别宫,不给饮食,不给侍候的宫女,直接导致她活活饿死。

“裕妃张氏有娠,客氏谮杀之。” (《明史》)

第四,魏忠贤和客氏一起,妄图效仿吕不韦,混杂皇家血脉

魏忠贤和客氏,在明熹宗时期,拥有了滔天的权势。

他们一方面担心明熹宗死后,自己的恩宠消失,另一方面也对权力有了更大的贪恋。

于是,他们打起了皇家继续人的心思。

在他们心中,只有让下一任继续人,出自自己人之手,荣华才能更加稳固。

为此,他们一边不断害死后妃生的孩子,另一边想方设法造出可以替代皇嗣的孩子。

只惋惜,明熹宗的身体越来越差,根本无力和妃嫔再生孩子。

于是,客氏与魏忠贤一合计,在身边养了许多婢女,让他们与外男野合,怀孕后送进宫中冒充明熹宗的子嗣。

明熹宗往世前,已经有两位婢女怀孕,客氏和魏忠贤的计策,极有可能成功。

然而,就在要害时刻,明熹宗服从张皇后的劝导,将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

17岁的崇祯一上位,立刻派人捉拿客氏,并严加审讯,这才发现了婢女怀孕的惊天秘密。

“上命太监王文政,严讯客氏,得宫人任身者八人,盖其出进掖庭,多携侍媵,谋为吕不韦、李园故事也。上大怒,立命赴浣衣局掠死,子侯国兴等,俱伏诛。”(《明季北略·卷三》)

最终,客氏被打死在浣衣局。

而魏忠贤一党,也很快被崇祯清算。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魏忠贤与客氏,似乎真的是大奸大恶、秽乱宫闱之人。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魏忠贤真的是大奸大恶、秽乱宫闱之人吗?

为了弄清楚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几个背景,需要大家了解。

第一,魏忠贤的才能。

魏忠贤权势滔天,但他也的的确确做了很多实事。

第1件实事:操练军队,提升国家战斗力。

《明史》中,魏忠贤的罪名之一,是“广招无籍,兴建内操”。

“无籍”,就是让不是军户的人,进伍参军;“内操”,就是对太监进行军事化练习。

明朝实行军户制,即只要你是军户,你的后代就一定是军户。

不打仗时,军户没有工资,和老百姓一样种地,打仗时,军户上前线,以命相博。

在军户制度之下,明朝中后期的战斗力急剧下跌,从天启元年开始,明朝和努尔哈赤的军队作战,几乎次次失败,有时候甚至会全军覆没。

《明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三月乙卯,大清兵取沈阳,总兵官尤世功、贺世贤战死。

《明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大清兵取西平堡,副将罗一贵死之。

在这种情状下,魏忠贤取得明熹宗的授权,招收非军户的人,进进军队操练,然而按照功勋大小,进行封赏,大大提高军队战斗力。

此外,魏忠贤还会操练太监,组建军队。

而由太监组成的军队,完全忠于明熹宗。

魏忠贤掌权后,明朝军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败了努尔哈赤的军队,史称 “宁远大捷”。

《明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六年正月丁卯,大清兵围宁远,总兵官满桂、宁前道参政袁崇焕固守。

第2件实事:劫富济贫,赈济灾民,无“贪腐之罪”。

魏忠贤被崇祯抄家后,家里搜出了2000万两白银,比当时国库存银还多。

他被抄斩时,共有“十宗罪”,但却没有一项是 “贪腐”之罪。

为什么这么多钱,连他的对手也没人说他贪腐?

因为魏忠贤的钱,不是为自己存的,而是为明熹宗存的,为大明的天下存的。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天下并不安稳。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大灾,就有北京王恭厂爆炸,京师爆发大水,江北、山东出现了旱灾和蝗灾。

但是在明史中,只记载了灾祸严重,却未曾记载死伤情状,可见,哪怕遭遇大灾,百姓的日子也能过得往。

可以推测,魏忠贤的钱,以天子的名义,发放到了民间,让百姓得以生存。

魏忠贤的钱,也是剥削而来,但他剥削的是士绅财产,他保护的是灾民。

崇祯即位后,魏忠贤身死,以正统自居的东林党人当政,面对同样的灾情,却束手无策,而百姓则民不聊生。

《明史》: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定思小计》: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明史纪事本末》:上天降灾,瘟疫时髦,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这样的惨状,在魏忠贤掌权时,却从未发生。

第二,明朝的东林党,和其他朝代的读书人不同。

明朝的东林党,和其他朝代的读书人,不太相同。

他们以地域结为帮派,影响着天下舆论,甚至左右天子的决策。

他们也想要挽救朝廷,但在治国理政上,缺少了必要的远见,“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

他们也主张改革,却拿不出有效的对症良方,便把矛头指向了君主或者改革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打击异己。

比如,明朝中后期,藩王开销过大,已经严重影响了明朝国库。

而朝堂上的东林党,也都是藩王背后的官僚集体。

他们代表的是官僚阶级的利益,嘴上有忠义,心中却不管百姓死活,坚持非人性的军户制度、大力推行农民重税。

后来,李自成被逼造反,正是因为农民重税。

而魏忠贤成为“大奸大恶”的典型,就是因为他打击东林党,排挤藩王。

在明熹宗时期,东林党和藩王已经是非常强大的势力团体,官员抱团,明熹宗有心削减,却不敢大刀阔斧,恐有伤国体。

于是,明熹宗扶持了魏忠贤和东厂,牵制东林党。

此后,魏忠贤被东林党集体弹劾,明熹宗一意孤行,从不听劝,始终重用魏忠贤。

“向高及礼部尚书翁正春请遣忠贤回私第以塞谤,不许。”(《明史》)

明熹宗往世时,传位崇祯,并告诉他,一定要重用魏忠贤。

只惋惜,崇祯一上位,就服从东林党的意见,大刀阔斧杀掉了魏忠贤。

此后过了很多年,崇祯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天真,重新将魏忠贤缅怀厚葬。

《燕都日记》有这样一句话: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魏忠贤若是还活着,如今也不至于是这个模样——崇祯懊悔,已经溢出纸面,他甚至下令厚葬魏忠贤。

而崇祯自尽时,对辅佐自己的东林党人,恨之进骨,并称他们是群臣误国。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处死魏忠贤的是崇祯,想念魏忠贤的,也是他。

但从他的态度,可以看出,东林党并非绝对正面的形象,而“大奸大恶”之人,未必于国家无益。

第三,《明史》有抹黑明朝的倾向性。

在古代,隔代修史是惯例,然而《明史》却编撰于清朝顺治二年。

这个时间,意味着清朝一进关,就开始写明史。

此时,清朝根基不稳,在清朝官员的笔下,明朝的皇帝仿佛跟傻子一样。

比如闻名的明武宗朱厚照,最闻名的功绩是应州大捷。

他是真正“御驾亲征”的皇帝,自封大将军,不让任何文官随架,却展现出不凡的军事天赋。

一招引蛇出洞,牵制敌军主力,打败当时赫赫有名的小王子,奠定了帝国北方的稳定。

然而,真正做到“天子守国门”的朱厚照,在《明史》里仿佛是个傻子,是个暴君,从不听劝。

而对魏忠贤的评判,《明史》也不可能客看,究竟修订明史五个领导者,分别是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

其中,冯铨、李建泰都是投降满清的东林党,范文程在清军没进关就投降当了汉奸,而刚林、祁充格都是满族人。

第四,魏忠贤从头到尾都没有反抗。

崇祯对魏忠贤动手时,魏忠贤把握了东厂、锦衣卫,还有内操几万人,假如他想要造反,不说能否成功,但对上17岁的崇祯,起码也能血洗一场。

可自始自终,魏忠贤都没有反抗。

他只是用重金贿赂太监徐应元,期看他能在崇祯面前美言几句。

最后,魏忠贤也不是被崇祯杀的,而是听到消息后,在旅店痛饮至四更,然后上吊自尽。

由此可知,魏忠贤自始自终都忠于皇权,至少从未有过反叛之心。

其实,崇祯也没有对魏忠贤下杀令,不是不想杀,而是不敢杀。

而魏忠贤的自尽,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不想让皇帝为难。

结合上面所说四项背景,再看《明史》中记载魏忠贤和客氏的罪行,我们其实很难判定真假。

至少,我认为,后宫的主人始终都是皇帝。

明熹宗不是傻子,假如客氏侵害皇子,魏忠贤秽乱宫闱,他不会没有作为。

在东林党心中,明熹宗是个傻子,不听他们的话,往信赖一个宦官,可魏忠贤掌权时,国家百信至少还能生存。

崇祯听话,杀掉魏忠贤,最终明朝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热。

李自成杀进北京城,崇祯本来可以逃,但他抉择煤山自尽,留下一句“误伤我百姓一人”。

无数读书人国破跳江殉国,可东林党不少人却贪生怕死,开国门跪迎清军。

只能说,很多事情,很难说对错。

当然,承认魏忠贤的功绩,并不代表他就是个好人。

但《明史》评判太不客看,至少,相比以正统自居的东林党人,被批得一无是处的魏忠贤,却让明朝打赢了努尔哈赤,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宦官奸臣”魏忠贤,没能得到史书公允评判,也得到了崇祯的缅怀和厚葬。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或许,崇祯不杀魏忠贤,后期也不至于如此被动。

上一篇:《管子·9五辅》

下一篇:金庸笔下十大坏蛋第一名:认贼作父不可救药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