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性独具韵致,其淡雅之美从何体现?从一件随身物品说起
民国女性独具韵致,其淡雅之美从何体现?从一件随身物品说起
民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布满了非常传奇的色彩,而这种传奇色彩就在于新旧交替之时,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与颇具开放意味的个人行为。
民国处于封建社会余音尚未散往的要害时期,虽然从存续时间角度来看相对较短,但是却留下了很多非常值得人们回味的往事。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每当这首旋律响彻于耳际之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民国时期大上海歌舞升平的场景。这段历史虽然早已没进滚滚红尘,可是经过岁月沉淀之后依然荡涤出了很多经典。
当身着一袭高叉修身旗袍、足蹬高跟尖头皮鞋,妆扮时髦的歌女春风无限地哼唱着,这首颇具民国风的《夜上海》小曲时,仿佛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假如让笔者往形容民国时期的时尚风潮,恐怕唯有独具民国韵味的“旗袍”,才最能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国范儿。
最能体现东方女性完美韵致的服饰“旗袍”
1.民国西化思想的源头
清朝思想家魏源曾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过一个十分闻名的主张,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其实为名闻中外的“洋务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可以说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走出往,引进来”的中西结合思想,就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萌芽。
展开全文
这其实也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开启了一道跨世纪的大门。公元1872年在清政府层层筛选之下,
三十名官费赴美留学幼童踏上旅程。作为第一批真正融进西方世界的中国人,他们其实才是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引路人。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时间来到了清末民初阶段,推翻旧制度放弃旧思想的风潮席卷全国。很多有留洋经历的年轻学者,不仅完全改头换面为西式形象,而且一口地道而又顺畅的英语,也让他们有一种无人可及的优越感。
笔者认为事实上民国时期其实一直处于,传统思想与西方看念相互碰撞、倾轧阶段。很多清朝末年的遗老遗少依然秉承旧制,但是接受过新式教诲的年轻人,却以打破陈旧制度与封建束缚为己任。
2.民国文化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合成
当独汉语碰到叽里呱啦的英语、长袍马褂碰到西装革履;宽大、粗旷的“上衣下裳”传统女性服饰,碰到西方连衣裙或改良旗袍之后,这一切仿佛都在向世人诉说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一系列“新旧”对比,其实就是传统思想与西方看念的较量。但是这种较量一直都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中,最终在猛烈的对抗之后双方达成妥协,并孕育出了极具民国色彩的绚烂文化。
民国文化的特殊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文化特征、语言形式、交流方式,服饰、饮食、习俗、思维意识等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而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民国女性地位提升、社会参与度提高,以及服饰方面的大胆与开放。
3.民国初期女子服装趋势
假如从严厉意义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其实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西化演变的过程。同时也体现出了由单一、保守,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虽然民国时期的女式服装表面上看还以中式为主,但从实质上来讲却早已全盘西化。
简而言之就是依然拥有中式服装的灵魂与神韵,同时还兼具了西式服装的色彩与灵动。民国初年女性服装其实依然未脱满清服饰之气,上衣下裙形在当时仍然是女服主流。但是接受过新式教诲的女学生们,却早已穿上了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
这种形制的服装其实源于日本女装,并且在当时年轻女子群体被视为文明与新潮的代名词。事实上这种女装趋势主要由留日学生带回国内,虽然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与新朝并不搭边,但是在民国初年却独具时尚魅力。
笔者认为其实在日式女装时髦于民国初年之时,很多上流社会的名媛其实早已接触了西式服装。从这一点来看民国时期女装时髦趋势,其实大有自上而下的传播特色。在名媛们的带动之下民国女子服装渐呈西化趋势。
可以说一改往日平直、松垮的传统服装造型,进而向更具西方魅力的“曲线美”发展。衣服剪裁长短适中、腰身收紧、袖口缩小,同时还比较注重身材比例搭配。这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服装就是“旗袍”。
最能体现东方女性完美韵致的服饰“旗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旗袍” 这种极具东方魅力的女性服饰,就是民国时期女性的标志性服装,按照这种想法往推断旗袍就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事实上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旗袍的源头应该是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但笔者认为旗袍作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服饰,不仅在民国时期曾出现了风靡一时的盛况,而且在其诞生之后从二十年代一直时髦到五十年代末期。虽然旗袍诞生或者说时髦的时间,只不过才有短短的大约30年时间,但是却成为了民国女性的重要服饰之一。
郑逸梅曾说:“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同时,也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文化的顶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旗袍曾在1929年,被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何等殊荣与尊崇,在封建思想尚未完全消除的民国初年,一件女性常服居然被确立为国家礼服,这其实就足以阐明旗袍在民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作为一款中西合璧的民国女性服装,它其实就是民国女性的潮流与风范。
笔者认为旗袍作为一种融汇了汉族、满族服装传统,以及西方服饰元素与理念的女性礼服,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发展史。
旗袍之所以会受到民国女性钟爱,除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与剪裁特色之外,其实还与女性追求平等与独立思想息息相关。
民国上流社会名媛的“旗袍”风姿
1.“旗袍控”女作家张爱玲
出生于1920年的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其实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旗袍控”。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相与身材也颇具东方女性美,她平日里最喜欢穿的服装就是旗袍,居然作为民国上流社会名媛的张爱玲,曾有好几衣柜各式各样的旗袍。
她不仅爱穿旗袍而且也积极为旗袍正名,旗袍诞生于民国以及时髦于1921年以后的看点,就是这位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的张爱玲提出。一位风姿绰约、满腹才气的女作家,身着一袭修身旗袍款款而来的样子,想一想就会让人如痴如醉。
2.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旗袍梦
出生于名门看族的大家闺秀林徽因,曾是一位忠实的旗袍爱好者。作为“民国第一才女”她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在民国文坛新诗创作领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对旗袍的钟爱绝不亚于任何一位民国名媛。
作为一位才貌双全的民国女作家,林徽因最爱素色简约风尚的旗袍。能够塑造体型的旗袍不仅可以展现出她美丽的身姿,同时也可以让她更具民国知性女性的魅力。不得不说民国美女对旗袍的偏爱,绝不亚于现代社会女性对名包的热衷。
3.最爱旗袍的民国女星阮玲玉
阮玲玉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演员之一,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曾出演过《挂名夫妻》。并且一路走来一直活跃在民国电影荧幕上,并且受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她的众多荧屏形象都身着旗袍,将民国时期女性的漂亮展露无遗。
可以说在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她就是旗袍的代言人,一笑一颦、一走一停都能让旗袍,在她的身体上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女性美。正因如此她才会备受时人的追捧与喜爱,直到她出生95年之后依然被现代电影人所青睐。
4.近代画家陆小曼的旗袍情怀
信赖大家都陆小曼的了解都源于徐志摩,作为民国时期的一对璧人曾火热一时。在其留下的很多照片中都是身着旗袍,虽然她后来因为大小姐习气不改而误进歧途,但是从她留下的照片来看也确实十分有风韵。
作为民国时期文艺女青年的标配服饰,旗袍从问世之后就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且在1930年左右达到了发展顶点。
生于1903年的陆小曼在此时正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所以她对旗袍的钟爱也展示出了民国女性对美的追求。
5.“旗袍歌后”周旋
周旋作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闻名歌手,曾演唱过家喻户晓的《天边歌女》、《四季歌》等作品。同时她也曾主演过过剧情片《马路天使》,作为当时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她最喜爱的服饰就是当时十分时髦的旗袍。
周旋的剧照基本上都是以旗袍出境,身材小巧玲珑的她在旗袍的映衬下,将东方女性的婉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当时的老照片多以黑白底色为主,但是依然可以从中看出她身着旗袍的漂亮身影。她穿旗袍身影与其歌声一样留在了岁月的记忆中。
笔者认为旗袍作为一种标志性极强的民族服饰,在民国时期曾给无数女性留下过美好倩影和回忆。虽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旗袍逐渐销声匿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很多女性,对这种曾风靡一时的礼服情有独钟。
结 语
旗袍作为民国时期服饰文化的标志性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晕染着特殊的民族风潮。正所谓一袭青衣染就一身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笔者认为民国时期身着旗袍的女子,应该是当时最美的一道风景,按照现在的话说回头率得特殊高。
旗袍作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服饰,同时也极具中西合璧的意蕴。当穿在东方女子的身上时,它的神韵才能百分百散发出来。如若并非东方女子身着旗袍,肯定也会使旗袍失往其本来韵味与典雅之色。
【参考文献】
王玉洁《民国旗袍印花图案转变研究》
黄碧容《民国旗袍装饰纹样解析》
张丹栎《民国旗袍的装饰研究》
袁宣萍《民国旗袍与海派文化》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