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药的道?“铁皮石斛”之父陈立钻这篇最新演讲值得读一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业
8月11至12日,2022年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会议(ICMCM2022)在香港召开。会议由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联同香港贸发局及八大科研机构携手举办,摘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本次会议以“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为主题,邀请了包括中国医学界泰斗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知名专家和行业翘楚担任演讲嘉宾,交流探讨当前最新中医药临床研究体会和科研成果,分享成功案例,并对未来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長陈立钻先生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现刊发陈立钻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全文,与读者分享——
《铁皮石斛与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
——陈立钻
铁皮石斛是浙江天台的道地药材,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养肝明目、补五脏虚劳,益精壮骨、安神定惊、轻身延年,养颜润肤等功效,自古有“救命仙草”之美誉,被历代皇家列为贡品。
展开全文
人食下五谷杂粮,转化为津,津化炁,炁化神,上津为清,下津为浊,人的精、炁、神的基础物质是津液,铁皮石斛能养胃生津,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健康之源。
我原本是浙江天台山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赤脚医生”,碰到高热、垂危的病人,常用铁皮石斛煎汁救治。当时野生的铁皮石斛数量非常稀少,已被列为濒危野生植物种类。日本在1932年就开始研究人工培植,中国许多科研院所从1970年开始研究培植技术,均无结果。我凭着一个农民的直感和执着:哪有山上的花草种不活的道理!1986年我开始上山种植,反反复复,历时八年,终于把握了它的“生存密码”,摸清了一些品性,开展大面积仿野生种植。经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品行与野生无异。总算没有白辛劳,总算保住了这味中药的根脉。
我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种植到加工,成了制药商,铁皮石斛花了我一生的精力。今天就从这个角度,谈谈这几十年来对中医药文化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体会,对弘扬与发展中医药文化谈谈个人纯朴不成熟的想象。
中医中药的核心在“道”,弘扬发展中医中药要懂“道”,要讲“道”才能得“道”。道家思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十道九医,历代高道必是名医。依“道”而行,得“道”而发。只有做到这样,发展中医药,才有期看。“道”既是法则,也是方法、规矩,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道”讲阴阳,无阴不长,无阳不生,交通成和,万物化生。中医也讲阴阳,中医更讲究阴阳五行、四季八节的转变。春风自下而上生,夏风横行空中长,秋风自上而下收,冬风刮地而行躲;这喊春生、夏长、秋收、冬躲,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人类就是地球中的一个物种,与自然界的转变息息相关。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与自然灾祸、疾病作斗争,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的系统医药哲学理论、体会和方法。现代中医的衰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人在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中违反了“道”,违反自然法则,导致中药材的质量下降,失往疗效,所以讲“中医亡于中药”。药材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医的生命,对于传统中药材而言,只有让它的药效发扬到极致,才是对中医中药最好的传承与弘扬。
一、铁皮石斛的培植
从种植铁皮石斛的角度讲,依“道”而行,就要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野生铁皮石斛是一个区域性、法则性很强的植物,对生长小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在浙江,不是每座山的阴面都有生长,山顶上、半山腰、山脚下长的各不相同。就生长基质而言,铁皮石斛一般都在岩石上附生,极少看见长在树上的,在历代的《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也是如此记载的,长在石头上的为铁皮石斛,长在树上为木斛,两者的生物属性和药用价值都有很大区别。还有种植时间长短不同,摘收的季节不同,有效成分的含量就不同,药材的炮制工艺、炮制的方法不同,药用价值也不同。作为中药从业人员,我们就要不断研究,把握药材生长的生物属性,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按照药材的习气来培植加工利用,千万不要为了单纯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改变它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和加工方法。中药不是蔬菜,只要口感和无毒就可以了。作为药用,必须追求疗效,才有它的价值。一味好的中药材,它的核心就是疗效,安全有效,才有永恒的生命力,千年之前有效,千年以后也有效。前些年,全国各地种植铁皮石斛非常火热,大家种植的时候各显神通,各种种法都有,乱施农药化肥。我一直坚持以上看点在唤吁。现在,多少人因为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导致血本无回,这些教训是非常惨痛的。目前,铁皮石斛的国家药材准则已经有了,这有利于整个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但是对于铁皮石斛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自古以来,铁皮石斛是一味好药材,一个好的品种,保护与开发仅靠几个人、几个企业是不够的,只有靠广大种植户、厂家、商家、消费者、治理部门等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最终才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为大众健康提供真正有品行、有疗效的产品。
二、铁皮枫斗颗粒的使用研究及境外注册上市
我种活铁皮石斛只用了八年,保持品行、开发利用好铁皮石斛却要倾一生精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就像其他几大“仙草”一样,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拓展、深化、利用它的药用价值。
众所周知,萎缩性胃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够对症起效的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铁皮石斛有“厚肠胃”的作用,在临床的运用中也有反馈,铁皮石斛产品对萎缩性胃炎有疗效,但短缺系统的理论实证。我萌生了破解这一难题的念头。
我从2004年开始,着手“铁皮枫斗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课题研究,到2015年做了二期临床试验,花了几千万,要陆续进行,还得再投进几千万,且要冒着失败的风险,很多专家和相关人员都劝我舍弃。但我不能简单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往探索药品对疑难疾病的功效,不往挽救病人的苦痛。有疗效,我当然应该往研究,这才无愧于我的初心,就象当年上山种“仙草”一样执着自信,坚持、坚持、再坚持,决不能半途而废。该课题被列为2016年国家新药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目前,在全国32家三甲医院做完660例三期临床双盲试验,已进进资料整理复核阶段,估量年内能结题,假如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将破解萎缩性胃炎的世界性难题。
铁皮石斛是个和平通补的好品种,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几十年来,客户的反馈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它应该能够像青蒿素一样承载中医中药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1998年我公司铁皮石斛产品在泰国注册药品销售,2005年开始启动香港注册工作,历经13年的努力,公司的中成药立钻牌铁皮枫斗颗粒,通过了香港药品注册,是目前仅有在香港注册成功的浙产中药。让铁皮石斛这一中华珍宝福泽世界,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制药人为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三、中医药古典宝躲及共富新路
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挖掘、夺救、整理中医药典籍。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启发,研究提取青蒿素成功而获奖,挽救世界上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中医药成为防控新冠肺炎的“奇兵”,是世界疫情防控的亮点。这些事实,重新证实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医药”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古老的医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从小热爱古医书古药书,当年,受《本草纲目》记载铁皮石斛“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的启发,出于谋生的需要,走上铁皮石斛培植开发利用之路。从业之余,我见到古医药书就爱不释手,经过几十年的积存,我收集积存了一大批古医书、古药书。我们浙江有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基础,浙江人历来讲究耕读传家,特殊是南宋偏安江南以后,浙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看念影响,产生了一批文人兼名医的文化人,保存、编著、传承一大批中医药典籍,这些典籍中浩如烟海的古老配方,祖传体会方,潜躲着浩大的开发价值。我所开发利用的铁皮石斛只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药典里的九牛一毛。我想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发扬自身的余热,情愿无偿提供几十年积存起来的典籍,供广大有志之士探索研究。同时,计划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与国内外一流的中医药院校协作,创办传统的纯中医院,诚邀国内外有识之士参与。
近几百年来,西方科技发展,以治为主的西医传进中国以后,特殊是近现代战争治疗伤员需要,以及青霉素等一批疗效快治“疾”类西药的使用,中医药逐步衰落。要发扬光大中医中药,首先要岀台好的政策措施,有好的政策,信赖这些“古典宝躲”一定能为中医药的振兴做出浩大的奉献。当务之急要鼓励收拾散失在民间的古医书、古秘方,特殊要夺救儿科、妇科、老年病、瘟疫、脉诊、辨舌广验、养生术等。组织力量集中精力夺救、修复、研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普及创新运用。这些典籍千万年来穿越时空,历尽沧桑,留存至今,足以证实它有科学的内核,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它见证了往日的辉煌,必将在今后医学科学发展历史上谱写出新篇章。中医发展了需要中药材,中药材的种植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山区农民的增收,为解决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充裕多一条新的道路。
四、中医药文化养生与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进中国人的血脉,融进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强盛做出浩大奉献。中医药学还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天文、地理、自然、生物、心理等学科亲昵联系,是相互印证,相互弥补的综合学说。以《黄帝内经》为例,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整体系统地论述医学,显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看察、大量的临床实践,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熟悉基础,历来被医家和学者奉为宝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论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其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屑,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这些坚守正气、清心寡欲、生活纯朴、不图虚名、淫欲不惑、一身正气、邪从何进、病安从来的“德全不危”的养生理论,也是一个人保持道德健康的基本要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诉人们:如何适应四季天气和自然环境转变,按人体的生理法则做好养气养生。最后的结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既道出了防病与治病孰轻孰重的关系,进而引申到社会治理治乱与治未乱孰轻孰重的问题,这就是“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之道,中医理论也是社会治理的良方。
中医药文化是治人哲学,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诞生于两个完全异质的文明系统,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浩大的差异。在哲学看念上,中医以躲象生理学、气血、经络和腧穴作为基础科学,以宇宙运行,四季八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十二时辰、天人合一等道学准则和理论为基础。坚持整体论,以人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认为不能把现象简单理解为其各个部分及功能的线性叠加,在诊断治疗方法上讲究看、闻、问、切,用药物辩证论治调理身体,诊断上人分种群、地域、男女、年龄、季节个体等差异。有对症不对病,有异病同治,对医生个人的行医体会依靠性较高。中医要求对传统文化知识面很广很深,主要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持久的守护。用药对品种的纯正,道地药材摘收时间、炮制工艺、药性、回经等要求极高,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总结出来的,不变与变都是永恒的。
西医以解剖、生理、病理,以还原论看点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以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作为基础学科。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方式上、语言表达上完全是两个学科,两个语言表达方式。西医则更多以客看的检查,强调利用化学药物、手术治疗,对病的回类无差异化,形成了一套可供大规模可复制可妥善的流程与准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华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汉、唐的强大不仅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且具有博大的文化气象,有些沿用至今。中华优异文化,千百年来遭受种种磨难。如今,文化要强大、要自信、要输出,亟待弘扬传统优异文化。要从国人开始,进行全面系统的传统优异文化教化。国人的言行有教养、自尊自信,值得世界各民族发自内心的敬重、钦佩,自然能收到“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效果。文化对内有生命力,对外有感染力,对他有用的才有价值。为什么国人从小要学英语?当年英国以先进的科技突破带动其经济和军事的强大,使它从一个湿冷、偏僻的群岛国家变身为日不落帝国,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她的语言、文化、制度、信仰、价值看、教诲模式改造影响整个世界。近二百年来,西方的科技进取了,有用啊!我们要学他,那就得从语言开始。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在哪里?是大健康,健康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的。中医药文化是有效保持身心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它超越国家、宗教、政党、阶级,自然能为各国所接受。如要了解他,自然要学中文。中华民族要复兴,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要发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要介绍中国古人几千年积存起来的聪明,供世界共同探索实践,中医、中药、中餐、中文是传统文化,是传播大健康最有效的载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