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时光流转中,我看到你奔跑的身影

电视时间:1天前阅读:2

视觉中国供图

走进大学 我似乎跨越了一道海岸线

张昊博(大一学生)

九月

2022年9月,大学校园迎来又一批新生。今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尽管高考不再是年轻人唯一的成才之路,但知识依然改变着命运。

高中流光溢彩的生活随着高考结束的铃声悄然远往。我还记得,当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如释重负,又仿佛一下子失往了重心,进进某种真空状态,一时竟不知该干些什么。那种面对未知的茫然充斥着全身,使我不敢往想象未来的生活。

于我而言,高考就像一道海岸线: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岸上生活;现在,则是自己往无边无垠的大海中探索。假如说,高中是对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轨迹了如指掌的“全知”生活,那么,大学时期迎接我的将是无限的未知。

在大学校园里,我感受到了一股布满活力、自由向上的青春气息。随意走进一间教室,不难感受到学生们静谧自律的氛围;与同学交往时,大家讨论的是关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时事话题,是“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等奥义,是原子结构的科学原理……这或许就是大学之道的内涵所在——不功利、无拘束地在知识海洋中畅快游历,然后再择一业“务实笃行”。

我所学的素材专业,是不少同学调侃的“天坑”专业之一,却是我一直以来的志趣所在。高中时,我就很喜欢做实验,惊喜于每一场新奇的化学反应,也为新素材的出现如何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取而无比感慨。

后来在做各地试题时我发现,试卷上的很多题目都是与最前沿的尖端技术相关。比如,物理的磁场问题,会以电磁弹射系统为场景,这是使用在航母中的核心技术。这时我才深切意识到,原来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是如此息息相关,也进一步果敢了我想学习前沿技术的决心。

展开全文

素材科学与工程是我所在大学里的“双一流学科”,专业建立的时间虽短,授课的却都是业内顶尖教师,许多科研项目也都直接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战术。上课时,老师经常会与我们分享他们所做的研究课题以及线上各类前沿讲座、研讨会。这一学期,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构建了全新的知识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硅优异的半导体性能,使其成为制造计算机芯片的主要元素,从而使芯片行业产生了变革式发展,推动人们身边的电子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对芯片的研究也更加急迫,素材学科正是解决这个“燃眉之急”的要害一招。我期待自己不仅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未来也能在更多“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术目的的实现,与新素材、新能源的研究息息相关。我深信:自己的专业正是一条值得青年不断深耕、努力奋进的新赛道。

与中学不同,更多的生活细节织就了一个大学生丰盛多彩的日常。比如,我很喜欢清晨沐浴着阳光,走在布满活力的校园中,看食堂窗口上方冒出的氤氲热气,听教室里传来的学术讨论的声音。我也很喜欢闻空气中夹杂着的青草芳香,听树叶沙沙作响,然后捧起自己喜欢的书,与作者展开一场“沉浸式”对话。落日余晖下,我会到操场中尽情奔跑,挥洒汗水。

学校的图书馆里,排布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打开一盏颇具年代感的台灯,历史的厚重感展展开来。置身其中,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微小:在知识的海洋面前,只有激流勇进才可能获得一身“流线型肌肉”。也只有埋头苦读,抬头实干才能开创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大会闭幕了 更多需要“加油”的工作刚刚开始

张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十月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党的二十大召开。阅读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你会了解这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都在关注什么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我拨通了“大眼睛”苏明娟的电话,约她做一次摘访。

2000多名中共二十大代表中,她的面孔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中国青年报社的走廊里,那张1991年拍摄于安徽省金寨县的期看工程“大眼睛”照片,与很多经典作品一起,组成了一条时光走廊。

曾经面临失学风险的“大眼睛”长大了。她读了大学,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发起了一项助学基金,4年间筹集了大约490万元,参与建设了5所期看小学,最远的在西躲,就喊“大眼睛期看小学”,她专门往看过那里的孩子。她对我说,自己做得特殊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往”。

中青报这一次有关苏明娟的二十大报道,在不同社交网站上了热搜,“期看工程大眼睛当了二十大代表”微博话题阅读量是1.6亿次。大量的媒体随后发布了“大眼睛”今夕对比照。

人们在感慨什么?显然有时间的力量。

每个记者都会好奇这种问题:那些因为种种因素进进过我们视野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时间总会给出答案。

万人大礼堂里,找人并不轻易。二十大上,我的同事李隽辉,借助长焦镜头,从人群里找到了“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确切地说,最先认出的是祁发宝头上的那条伤疤。伤疤是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边陲冲突的产物,对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来说,它也是一条界线,标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界线。

我们还见到了十几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刘秀祥,如今是贵州的一位中学副校长。这些年,他骑坏了很多辆摩托车,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教室,他信赖教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二十大闭幕那天,他站在人民大会堂里对记者们说:“期看大家忘掉过往那个背母上大学的我,我现在只是一名大山深处的普通教师。”

没有人会真的忘掉那个背母上大学的身影,特殊是那些曾经被激励过的人。中青报报史长廊里,就定格了一位类似的新闻人物李勇,他的故事曾被改编为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多年以前,我和同学在看看这部电影时哭得稀里哗啦。今天,时间已经把所有的情节都从我脑海里抹掉了,但那种力量还在。

出于职业习惯,我会好奇一些细枝末节,比如苏明娟当年在教室里被拍到时,穿的那件衣服往哪儿了。其实,报纸上发表“大眼睛”照片时,她一点也不知情。她读四年级时,有位喊李万的军校学员写信到学校,想确认报纸上的“大眼睛”是谁,期看提供资助。苏明娟没有认出照片里的自己,但感到照片上的衣服“似乎在哪里见过”,她把信和报纸都带回了家。她妈妈从衣柜里翻出了那件衣服。

李万如约资助她到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很多孩子,特殊是女孩,会因为几十元的学杂费而失往受教诲的机会。回想起来,我身边也有过那样的孩子。

苏明娟说,她仍然保存着那件格子外套。她很少用自己的童年经历教诲自己的孩子,因为“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她们没方法想象。30多年的时间,让那件外套老化了、脆弱了,但是,与贫困近距离接触过的人,对贫困的记忆会牢牢地附在那件外套上面。

其实,这种记忆离我们并不太远。国家在2021年公布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它并不轻易,要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100年间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的。

二十大开幕前,我把100年里每一次党代会的报告都尽量找来读了一遍,试着往了解这100年来的党代会都在关注什么问题。一百年前,陈独秀、杨明斋等12位中共二大代表,代表195名全体党员,在大会宣言里写下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他们显然已经讨论过财富分配问题,提到了“规定累进率所得税”“改良工人待遇”,以及“改良教诲制度,实行教诲普及”——这与“大眼睛”的上学之路是远相唤应的。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画风”。从那些文件里,可以知道“小康”这个目的是什么时候写进往的,“现代化”三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可以看到“一要食饭,二要建设”。当然,那些转变的后面,看得到时间的力量。在这漫长时间里,许多看念、许多计划都在改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

长期以来,中共党代会都是“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会议。正如一位意大利籍学者所说的,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在仔细看察中国。

二十大闭幕后,最后一批走过“党代表通道”的代表,离开人民大会堂前,互相击掌庆贺。他们将手按在一起,齐喊了三声“加油”。这些人里有快递员、摘油工、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也有中学教师。对他们来说,大会闭幕了,更多的需要往“加油”的工作还刚刚开始。在2022年和2023年交接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想起了这个小小的、没有被镜头注重到的“加油时刻”。

在离宇宙最近的地方 感受最伟大的浪漫

陈牧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

十一月

2022年11月30日,神船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成功交会对接。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5、4、3、2、1,点火!起飞!”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长征二号F远十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神箭穿月,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进太空,与神船十四号乘组实现了在轨轮换,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圆满收官。身为执行这一任务的运载火箭的参与设计者,这一刻令我心潮澎湃,也显自得义特殊。

我生于1992年,那一年正好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年份。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长征二号F远五火箭进进太空,极大提振了国人的士气。当时我才小学六年级,看着我国终于实现千年飞天梦想,内心无比震动,对浩瀚星空布满了神往。彼时的中国载人航天,刚刚完成了“三步走”战术的第一步,实现了载人飞船的发射。我的心中也种下了一枚小小的种子,静待日后萌芽。

2010年,我考进西北工业大学,攻读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飞行器概论、火箭发动机等课程,进一步拉进了我与火箭设计之间的距离。有一年,我得到了学院的航天奖学金,奖品是一枚长征三号乙火箭的模型。我如获至宝,一直将它放在家里的玄关处。读研期间,我国实现了空间试验室的发射,完成了出舱行走、交会对接等技术突破,实现了“三步走”中的第二步,而我也在毕业后成了一名设计师,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工作4年后,我加进到了长二F火箭设计团队这个荣耀的团体中。长二F火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员专属列车”。有幸参与空间站要害技术验证阶段和建造阶段的全部4次载人发射任务,我感到无比自豪,与有荣焉。

火箭研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设计师们都会全力以赴。远十五火箭的飞行可靠性评估值为0.9895,为现役火箭最高。为了可靠性万分之一的提升,大家要付出浩大的努力,但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身处火箭结构总体专业岗位,我的部分工作是负责仪器的安装。在执行某次载人发射任务时,我在射前流程中发现一块电池的安装操作难度较大,导致占用了较长时间。针对这种难操作项目,最大的改良就是从设计根源解决问题。任务结束后,我们立刻着手调整电池的安装方式。在和相关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交流时,他们发现通过改良电池的结构设计,可以更快消除这一操作难点,便主动协调相关单位完成了改良。

“靶场质量双想”也是航天工作的一大特色。所谓“双想”,就是大家通过对工作的预想和回想,定期集中开会讨论,集思广益,使得我们对产品、操作更加了解和娴熟。特殊是总装事业部的一些同事们,在每一发的操作过程中,都会记下可以改良的地方,同设计师一起讨论完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火箭一同成长。这也是我在这份工作中的重要收成。

从远十二火箭发射,到远十五火箭发射,我对“神箭”二字的分量也有了越来越清楚的感知。在远十五火箭发射任务中,我开始负责型号总体岗位工作,也开始了逃逸安控岗位的学习。一次次全面的故障演练、针对几十种不同的故障模式精确到秒的推断处理,让我更加明白,我们的团队是怀着怎样的敬畏之心往对待“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8个字的。

远十五火箭发射要面临极冷的环境挑战。为此,我们从各系统分别展开分析,梳理薄弱环节,摘取各种技术ra措施,保证火箭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状态。发射当天,我和同事一起,拿着温枪对要害部段测量温度,看着温度称心要求,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下了。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我虽然不是航天员,但我们的岗位同样是“离宇宙最近的地方”,同样能感受这伟大的浪漫。

“岸”就在不远的前方 只要努力终会抵达

陈晓曦 (医生、考研考生)

十二月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新冠病毒感染回回“乙类乙管”。与此同时,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如期举行。

12月,我都在一种飘飘忽忽的状态里,一边挣扎、一边努力,希望着早日“上岸”,考上目的中的硕士院校。然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与我所在城市疫情形势的转变,“上岸”于我而言,又有了另一重意涵。

我是一名医学生,本科毕业后,因为没能保研,暂且在老家的医院找了一份工作,随即被单位送到省会一家三甲医院规培。规培的意义,是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参与正式工作,其间,我发觉得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还不够用,因此萌发了考研的念头。

三甲医院的规培并不轻松,但凭着工作之余“挤”出来的时间,我自认取得了一些复习成果。但是,进进12月后,日渐增多的新冠感染者来到医院求诊,加上许多在医院实习的研究生提前返乡,我一下子让忙了起来。考研前的“冲刺”规划,也因此被打乱得七零八落。正是在这时,我有了考研“上岸”之外的另一个期待,那就是这波疫情高峰早日平安度过,让身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能有一段“上岸”休息的时间。

今年的考研初试,被安顿在12月24-26日。考研前一周,我掰着手指数了下日子,立刻意识到:哪怕依照最乐看的估量,本地医务工作者的“上岸”时刻也一定是在考研之后。果然,第二天,医院就通知我们:之前的排班表作废,仍在科室的每个人接下来两周都要额外轮班。面对患者的需要,顶上一线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学医的初心,也是众多前辈对我的教诲。但是,额外轮班和考研时间的冲突,也让我备感纠结。倘若真要延迟一年考研,我纵然不会埋怨,但难免会感到遗憾。

或许是命运想跟我开个玩笑,新排班表执行的第二天,我就发起高烧,抗原测试展示,我感染了奥密克戎。医院随即让我撤下一线,等到转阴再回来上班。按理说,我该在家好好休息,但我心里想的却是“这下可以考研了”。只要是备考过的人,一定明白这种为了实现目的拼尽全力的感觉。随着高烧消退,我虽然仍未转阴,确认政策答应阳性考生参考之后,我决心“带病上阵”。

能回到校园潜心学习、培植专业专长、站上更高的起点,对我来说就是一道值得追求的“岸”。而在对疫情“上岸”的期待中,我也并不认为度过了这波感染高峰就能万事平安,只是信赖防疫政策调整后的生活,必然会在“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回回正常。很多时候,不论是就个人还是社会而言,我们追求的“上岸”,都不是最后的终点,而是一个走向新旅途的起点。也只有看清这了一点,我们才能抱着普通心朝着目的前进,而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得失在心态上“破防”。

开考之前,我在为阳性考生预备的隔离考场里宽慰自己:只要不把之前已经复习透了的知识点忘掉,初试的成果就没有理由太差。但第一科开考后,尚在康复期的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还是让我有些头晕目眩,不知自己到底发扬出了几成实力。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注定无法如我们所愿。在今年考研中碰到困难的人,也不只我一个。我的两个朋友,分别因为医院加班与发高烧的缘故,舍弃了今年的考试。相比之下,就算我未能考中,能在实战中检验复习成果,也已经是一种幸运。不论我的成果是高是低,天天的太阳都会照常升起。我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很快就将重返规培岗位,陆续为求医问诊的患者服务。我信赖,只要努力,“岸”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我们,我们也终会有抵达那里的一天。

上一篇:心理365:你碰到过“转身就忘”的时刻吗?

下一篇:时评“背母上大学”的刘秀祥,翻越生活的大山,可亲可敬可佩!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