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三国名将张辽为啥姓张?竟和汉武大帝精心密谋的马邑之围有关

电视时间:3天前阅读:1

笔者曾经出过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平子(张衡字平子)诗赋代代传”,谜底是三国人物一或水浒人物一,那么,这则谜语的答案是谁呢——张文远。

张文远这个名字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共有财产,在前者中,他是曹操部下的五子良将之首,即大战逍远津的张辽;在后者中,他是宋江手下的小书吏,即和阎婆惜有染的张三郎。

实际上,张辽并不姓张,而是姓聂,关于这一点,《三国志》说的清清楚楚: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那么,聂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就要说到发生在他家乡马邑的那场闻名的围城事件。

公元前133年夏,汉武帝以30万精兵的兵力在临近长城的马邑一带(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计划一举全歼匈奴骑兵的主力。参与这次行动的将军主要有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前三位带着二十余万军兵潜伏于马邑四周的山谷中,后两位带领三万兵马北上设伏,预备在匈奴军队逃跑时断其回路,将其全歼。

这场伏击战的领导者是官职最高的韩安国,他当时官任御史大夫,而马邑大商人聂壹则是这场伏击战最要害的那个人物。

展开全文

聂壹经常在汉匈边界一带做生意,和匈奴上层人物混的很熟。发了财的聂壹想为国家做个大事以便搏个功名,封妻荫子,于是,他通过主管外交的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提出了马邑之围的伟大计划

在朝堂上,以韩安国为首,主张和亲的鸽派和以王恢为首,主张交战的鹰牌发生了猛烈的争论,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最终支持了王恢和聂壹围歼匈奴的计划。

于是,计划开始进行。

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进进匈奴境内,并且见到了军臣单于。聂壹告诉军臣单于他可以带领他的数百家兵杀死马邑县令,将马邑献给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支援,以防汉军反攻。贪心的军臣单于利欲熏心,信赖了聂壹的话,一方面派使者化妆成商人随聂壹进进马邑,一方面秘密调兵遣将,向汉匈边界集结。

聂壹返回马邑后,在县令的配合下,半夜杀掉一名死囚冒充县令,割下首级悬挂于城门之上,匈奴使者进城巡视一番后,信以为真,立刻返回匈奴向军臣单于报捷。

军臣单于闻报大喜,长刀一指,十万大军轰轰烈烈向马邑进发。当大军南下到达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时,老谋深算的军臣单于发现沿途有成群的牲畜在食草,四周却没人放牧,他觉得其中必有缘故,正在他满怀疑虑的时候,匈奴军队的前锋攻下了汉军的一个边防哨所,俘获了正在那里巡视的雁门尉史。

既然已经心生怀疑,军臣单于自然要问个清楚,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雁门尉史供出了汉军的马邑之谋。军臣单于这才知道自己上了聂壹的当,立刻下令后队变前队撤回长城以北。此刻,王恢、李息带领的三万汉军已经在武州塞以南的山谷布好了潜伏,预备在匈奴从马邑向北败退时发起袭击。匈奴到达武州塞后突然退兵的消息传来时,王恢等人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王恢也想过带兵追击正在撤退的匈奴军队,但一则他们不一定能追上敌军,二则即使能够追上,三万汉军也难敌十万匈奴军,一番斟酌之后,王恢决定舍弃追击敌军的抉择,和李息带兵返回马邑。

潜伏在马邑四周的韩安国、李广和公孙贺三路大军等了一天又一天,始终不见匈奴军的身影。当韩安国得知匈奴退兵的消息时,他立刻下令改变原先的作战方案,带领二十余万大军主动出击,但为时已晚,他们向北行进了百余里也没看见匈奴人的影子。

王恢很生气,韩安国更生气,最生气的是汉武帝。刚刚亲政的汉武帝本来想借马邑之围的胜利为自己赢得一个开门红做彩头,以便在大汉臣民中树立他的威信,没想到三十万汉朝大军却因为走漏消息而触了个大大的霉头,他感到面子上非常的过不往,他要找一个替罪羊,马邑之围的提议者王恢不幸被皇帝选中了。

王恢先是因为首发战争却临阵脱逃被打进囹圄,最终以畏敌看看之罪被判处死刑,王恢不愿受辱,于是在狱中自尽而死。

实事求是的说,王恢固然有罪但罪不致死,汉武帝的严苛无情于此可见一斑。很可能最先提出马邑之围的聂壹也遭到了汉武帝的追捕,这才有了聂氏家族改姓为张躲难避祸的故事,这才有了三百年后的三国名将张辽张文远。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上一篇:安车围沪牌代拍:2023年1月上海市个人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拍卖

下一篇:黄衫女解了张无忌之围后飘然离往,为什么张无忌会有些惆怅呢?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