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治理条例》公布,个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

电视时间:5天前阅读: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近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会议于2022年11月30日批准,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七章五十三条,其中明确了社会公众急救和院前医疗急救的相关事项。如建立广州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和“120”急救网络医院,在接到调度指令后三分钟内派出“120”急救车辆及急救人员;医疗机构不得以疫情防控等为由拒绝接收或者延误救治患者;鼓励具备急救能力的个人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前,对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旅游区、学校、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违者或被罚。

接到求救电话1分钟内发出调度指令

《条例》指出,广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由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和“120”急救网络医院以及依据实际需要设立的区域急救医疗中心、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直属急救站组成,实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在唤救信息接听完毕后一分钟内向“120”急救网络医院、区域急救医疗中心等急救站发出调度指令,接到调度指令后,“120”急救网络医院等应三分钟内派出“120”急救车辆及急救人员。

“110”“119”“122”等应急系统接到报警时,得知有急危重症患者的,应当在唤救信息接听完毕后一分钟内通知急救医疗指挥机构。

对接收的流浪乞讨的患者,“120”急救网络医院等医疗机构应当立刻救治,并及时通知属地救助治理机构。

急救人员在途中碰到车辆故障、交通拥堵等情状,估量在接到调度指令后十五分钟内不能到达急救现场的,应当立刻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报告,并向唤救人员阐明情状。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依据实际情状,协助急救人员摘取请求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门扶助,或者调派其他急救车辆前往急救现场等处理措施。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妥善保存“120”唤救专线电话录音、急救唤救受理信息等资料,保存时间不少于三年。

不得以疫情防控等为由拒绝接收

或者延误救治患者

《条例》明确,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在唤救信息中发现患者疑似传染病需要特殊防护的,应当指挥患者做好防护,并立刻发出调度指令。

医疗机构不得以疫情防控等为由拒绝接收或者延误救治患者。发生拒绝接收或者延误救治患者的,急救人员应当立刻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报告情状,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及时进行协调处理;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也可以拨打“120”急救电话反映情状。

必要时,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及时向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情状,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展开全文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应急响应级别,开通急危重症患者就诊绿色通道,并接受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调度,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和转运。

个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

《条例》指出,鼓励具备急救能力的个人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前,对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

广州市将探索建立志愿者参与社会公众急救工作机制。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探索建立医疗急救志愿者唤喊平台,唤喊患者现场周边的具备资质的医疗急救志愿者在急救人员到达前自愿参与现场救护。

政务服务大厅、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旅游区、学校、体育场馆、养老服务机构、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定期检查、保护保养和做好笔录。未按照规定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逾期未纠正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鼓励开展社会急救医疗培训活动

广州市应当建立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培训计划,并统一培训内容和考核准则。单位和个人开展社会急救医疗培训活动,应当执行统一的培训内容和考核准则。

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红十字会应当依照本市社会急救医疗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年度计划,对社会公众开展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气道异物梗阻去除手法等内容的急救技能培训。

鼓励医疗机构、医学行业协会、医学科研机构等具备培训能力的组织提供急救培训服务,并建立培训台账,如实笔录培训师资、对象和内容等信息。

人民警察、消防救援人员、政务服务人员、学校教职工、安保人员、旅游业及公共交通业从业人员所在单位应当组织上述人员参与急救培训。

广州支持和鼓励急救医疗志愿服务组织、急救医疗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众急救活动。鼓励个人学习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设立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

并纳进本级财政预算

《条例》指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并纳进本级财政预算。

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应当专门用于以下方面:

(一)购置、更新和保护“120”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和器械、通信设备等;

(二)补贴“120”急救网络医院院前急救组、区域急救医疗中心、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直属急救站和依照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暂时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从事“120”急救医疗的支出;

(三)急救知识宣扬和急救医疗培训、演练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

校对 | 潘丽玲

上一篇:欠钱可以不还?2022年新规:这5种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下一篇:原来这些婚姻都是无效的,你的婚姻真的受法律保护吗?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