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上罕见的怪地名,令人毛骨悚然!难倒无数地理老师的问题,潮汕在哪里?为什么说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中国人起名字,是很有讲究的。不管是起人名,还是起地名,和作诗差不多,都是在营造一个意境。
就拿北京来说吧,比如颐和园,听着端庄,有皇家气势。
再比如杨梅竹斜街,清新,文艺,驻扎画廊书店咖啡馆再适宜不过。
但我国幅员辽阔,因为面积大,所以导致地名也多,其中某些地方的名字可就不是诗意这么简单了…
3月中旬,知名大V马伯庸的微博盘点了中国真实存在的“阴森地名”,什么阴魂镇,还有死人湾…网友们看后炸锅了,纷纷表达: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展开全文
丨阴魂镇丨
位于辽宁本溪的“阴魂镇”是一个乍一听让人汗毛直竖的地名。
据说因为此地风水绝佳,历史上许多有权势的人慕名而来,为求一块好墓,搞的当地坟头众多,百姓不厌其烦,总觉得“阴魂不散”,久而久之也就这么喊开了…
阴魂镇不仅是风水宝地,还产“神仙”,有传言说“王母娘娘”就是当地出生的…
丨大迷魂阵村丨
“阴魂”固然可怕,但至少邪不压正,可要是遇上传说中的“迷魂阵”,那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在山东阳谷县,有一处能让你从早转到晚都未必找到出口的村落——大迷魂阵村,到了这里,人们会产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错觉。
假如没有当地人或是导游指引,你便会陷进“迷魂阵”,走不出来…
大迷魂阵村是战国时期闻名的军事家孙膑智擒庞涓的古战场,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军事文化的“活化石”。
有机会大家可以往亲身体验体验…
丨死人桥丨
位于成都市双流县的“死人桥”看起来是一座有故事的桥,自带阴森恐惧气息。
更绝的是,旁边还有狐狸埂、裤裆堰等一系列奇葩地名,龙大姐就纳闷了,难道就不能取个正经名字吗.......
除了死人桥,还有“死人湾、死人沟”等“死人系列”地名,正可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有死人……
丨坟头丨
有死人,就有坟头,这是老传统了,而这个“坟头”位于南京市江宁区…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不是别人P的
听说还有“三座坟”,听起来真扎心,然而对于身处大北京的朋友来说那也没什么,究竟在北京,很多时候就是从一个坟头,到另一个坟头。
丨性命沟丨
位于汉中市镇巴县的“性命沟”,不甚有名,但它的名字足以引起所有路人的注重。
“此沟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怎么感觉像是武侠电影中山贼打劫的赶脚…
丨杀人岭丨
说起山大王,龙大姐想问:“当年谁是杀人岭的岭主啊”?
除了“杀人岭”,还有一座“杀人山”,这简直就是亲兄弟啊~
丨斩断腰丨
说起古代杀人,“腰斩”一定可以名列前茅!位于河南郑州的”斩断腰“,简直令人听了想要抖上三抖…
丨穿心店丨
和”腰斩“而死同样恐惧的可能就是”穿心“和“断头”了吧…位于四川什邡的“穿心店”。
丨断头河丨
位于贵州的“断头河”也同样令人后背发凉…
丨吊颈湾丨
影视剧中古人最常见的死法,应该就是”上吊“了,这个方法上到王公大臣,下到丫鬟仆人,都经常使用…
汉中市城固县有个地方便喊”吊颈湾“,大家路过这里千万要记得保护好自己的脖子哦…其实”吊颈湾“是文雅的说法,它还有一个比较接地气的的兄弟地名:吊死鬼沟。
丨挂人头丨
“挂人头”?不是“挂羊头”?确定没有听错~这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影视剧中,取敌军将领首级挂城头示威的画面…
丨棺材坳丨
难道有僵尸?夜里路过这里记得带个护身符…
除了棺材坳,还有棺材坑、棺材梁,值得一提的是,棺材梁四周还有一座死人山,感觉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压力不比“北上广”小,没有两招降妖驱鬼的本事是不敢在这儿住的。
丨跌死狗丨
除了人,动物也无法幸免!!注重!!!下面这个区域请勿带爱犬进进,因为这个地方喊做:跌死狗…
丨晒死鸡丨
竟然连鸡也不可幸免,还要被“晒死”…
丨黄泉路丨
生命来来往往,结束或许是另一个开始~但是,你还得先走完“黄泉路”…
丨阴曹沟丨
重庆市有个阴曹沟…
丨阴曹湾丨
庆阳市有个阴曹湾…
丨地府丨
有阴曹就一定有地府…
丨阎王殿丨
反正地府都来了,闯闯他阎王殿又如何?
丨阎王鼻子丨
喊“阎王殿”也就算了,内蒙古竟然有个地方喊“阎王鼻子”。
丨鬼跳岩丨
闯了阎王殿,竟看到了“鬼跳岩”的奇看。
丨鬼喊岭丨
看了“鬼跳”,那当然也会听到撕心裂肺的“鬼喊”。广东、浙江各有一地鬼喊岭。
丨僵尸湾丨
内江市还有个僵尸湾,要不要带上林正英大叔的.......画像??
丨孤魂庙丨
最后是一座庙,庙里供着的却不是神仙,而是…“孤魂”。
其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龙大姐也时常期看见着几个“孤魂”,和它们套套近乎,然后问一句:“到底是谁给起的这么些破名字!!!”
没有关系!
我们大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和历史,有些吓人的地名自然也无所谓啦~究竟跨过“那边”,我们还有“好地方”嘛!
那个我都不服,我就服这个“J8岩”不因为啥,就因为这个名字“diao”哈哈哈哈哈哈~~~
话说,你们还听过哪些“可怕”的地名呢?
大家一起在留言区交流一下呗~
潮汕在哪?
潮汕=潮州市+汕头市?no!
潮汕,旧称“潮州”,英文名Teochew(旧时洋人依据潮州话音译)、TeoSwa、Chaoshan,指广东东部地区的潮州文化影响区域,她是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北方移民的主要栖息地及当下国内外三千多万潮籍儿女的故土。在历代建制史中,潮汕地区曾有过的行政名称包括“揭阳戍(秦军营地)”、“义安郡”、“瀛洲”、“潮州”、“潮州路”、“潮州府”等。
关于潮汕,向有“粤地闽风”、“南人北相”之说;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
谓“南人北相”或因潮人多灵敏且稳重,或因潮人虽是南方人却相貌偏北,前者为潮汕带来了“东方犹太人”这一别名;后者则为遗传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家所证实;
谓“海滨邹鲁”是因为该地自宋代开始便已人文荟萃、文化强盛,原句见陈尧佐诗题“海滨邹鲁是潮阳”(陈尧佐,宋咸平三年状元,曾在潮为官,宋仁宗时期升任丞相);
谓“领海名邦”是因为该地人才辈出、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文物丰盛、风情独体且在国内外饮誉已久;
在此重点谈谈“粤地闽风”:纵看所有权威古籍均指出潮汕曾属福建,且语言文风民风皆与闽同同,而有别于粤地之广府客家。《通典》与唐代地理总志《十道志》言“潮州,潮阳郡,闽越地。”,北宋地理全书 《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均记载潮州为闽地,《闽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说:“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 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人等 。”
那潮汕一词是怎么来的?它具体涵盖了哪些行政区域呢?为便于普通读者了解,接下来将分别按名称由来、区域领域、地理概貌和历史沿革四部分展开表述:
词汇渊源
“潮汕”一词肇始于1904年“潮汕铁路”通车之后;
该词于1907年5月22日丁未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后开始被用着地名见诸报端,从此广为人知(《南洋总汇报》撰文指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黄冈起义);
于1921年汕头建市并正式成为粤东双核后开始为人们所接受(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要求将潮州开垦为通商口岸,后选定澄海县沙汕头,是年开埠的汕头并被恩格斯称为远东地区除五大通商口岸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港口,1921年汕头与澄海县分治,成为广东省第二个省直市政厅);
民国黄金十年(1928-1938)汕头的强势崛起更是令潮汕一词深进人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汕头市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港口城市、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
新中国解放后该词被作为原潮州府整个辖区的行政区名称(1949年至1952年)标上广东省行政区划版图,1958年县级潮州市成立,自此“潮汕”一词正式取代“潮州”成为潮州府新名词。
然而,该地向有“国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潮汕人与海外潮籍侨胞短缺信息往来,“潮汕”这一称谓在海外并未接过“潮州”的衣钵,故“潮州”(指潮州府,即潮汕地区,而非今狭义上的“潮州市”)、“潮州人”的称谓在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更为人们所熟知。
可以说,潮字代表的是古典的潮汕,富有历史文化底蕴,而汕字代表的是时尚的潮汕,富有现代都市气息。
地理领域
结合该地区历史沿革情状和文化影响领域来看,潮汕地区共有七种版图,即“三四、89、潮义文”
①潮汕核心区——潮汕三市
我们经常能在报纸上看到“潮汕三市”或“潮汕揭”的说法,这里的三市就是指潮州、汕头、揭阳,即“潮汕核心区”,是整个潮汕地理概念的铁打内,1991年,原汕头市正式拆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详见李宏新的《1991:潮汕分市纪事》);
截至2015年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以上三市涵盖共涵盖10区1市5县:
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
潮州市:湘桥区、潮安区(含枫溪)和饶平县
揭阳市:榕城区(含空港)、揭东区(含蓝城)、普宁市(含普侨)、惠来县(含大南侨区)、揭西县
②潮汕四市
又称“小粤东”,即在潮汕三市的基础上加进汕尾市(即海陆丰地区),以上四市曾同属汕头专区管辖,这种划法似乎更符合普罗大众的理解:一来汕头和汕尾,前有潮汕头,后有潮汕尾;二来海陆丰地区与潮汕核心区近亲近缘且同属一个语言文化体系;然而,以上理解是有失片面的。从历史渊源来看,无论是前面所述的潮汕三市(七邑)还是接下来将提到的潮州八邑、九邑都属原潮州府版图,而海陆丰地区则一直属惠州府版图,两地在文化特质和历史认同上也有一定差异;从市取意上看,汕尾这座成立于1988年的年轻地级市在起名时多少有些对应当时的广东第二大城市汕头市之意——以汕尾(海丰县属镇),确也是因了这“天时地利人和”。
不过,诚如前面所说,汕尾从历史关系上看与“潮”字确无渊源,这也难怪以汕尾人但与“汕”字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者“兄弟名”、二者“同地情”(1958-1983年隶属汕头地区)、三者“血缘亲”,没有千古不变的月亮,发展当需顺潮流,说汕尾人也应是潮汕大家庭的一份子。
③潮州八邑
即在核心区的基础上加进丰顺县,丰顺县是潮州府第八邑,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从潮汕地区析出并进兴梅专区(今梅州市),不久又回回汕头市,至1976年又被分进梅州地区,至今未曾脱离梅州市版图。
由于历史的原因,“八邑”版的潮州区划图在海外潮人心目中认可度最高,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潮汕三市”。
那潮州八邑是指哪八县呢:
海阳-Teoann(潮安区、湘桥区)
潮阳-Teoyall(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
饶平-Joepen(饶平县包含潮安西部凤凰镇、南澳县)
澄海-Tenhigh(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
普宁-Poeland(普宁市北部及东部平原区)
揭阳-Kityall(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
惠来-Hwelie(惠来县、普宁市西部及南部山区)
丰顺-Hongsoon(丰顺县)
④潮州九邑
即在潮州八邑的基础上加进大埔县,该县直至上世纪才析出潮汕地区,今属梅州市管辖;自北宋至清初,涌进潮州府的省外移民潮未曾间断,而内部间的迁徙和越过海禁闯南洋的潮州人亦与日俱增,时潮州府南部海患不绝、北部又时有俚乱,为便于治理,朝廷曾在潮州府北部分分合合析置梅州/嘉应州数次,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才最终奠定程乡(梅县)作为州府驻地之行政基础。
析置嘉应州后,域内余下的九邑组成新的潮州府,这一行政架构在潮州府内相对稳定的延续了近两个世纪,此时潮州文化恰好进进成熟期,在外潮商又跻身中国近代三大商帮之列,在纸媒往来与口耳相传间,“潮州九邑”的提法渐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通行既久,即约定俗成。
这里特殊提一下“大埔”,该县属潮客两系文化缓冲区,一个最典型的范例就是潮州曲乐(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文化部门将大埔县的“潮州外江乐”改名“广东汉乐”)和客家山歌在该县并存,故很多最迟于清末民初出生的大埔籍文人(如碧野、邹文怀等)仍有很强的潮州认同感;然而从语言层面上看,诚如古籍所载“澄海无客,大埔无福”,通行客家方言的大埔县与通行闽南话(潮州话)的县邑间似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隔阂,因此清末部分在外大埔商人并未加进当地潮州会馆,这或许是“潮州八邑”的说法更盛的原因。
⑤潮文化影响区域:
涵盖潮州九邑四市+漳州南部
该图几乎涵盖了广东省内的整一个潮汕文化影响区域。
⑥义安郡
在大陆以外的地区,不便使用“潮州”二字的海陆丰同胞往往用“义安”一词替代“潮州”,义安即潮州府前身,其辖区领域包括今潮汕三市、汕尾市东部、漳州市南部和梅州市除兴宁、五华以外的整片区域。
⑦潮州府旧邑
即清雍正十一年(1733)前相对稳定的潮州府版图,领域包括潮州九邑和梅州市的梅县、平远、蕉岭,共计十二邑,然而由于“嘉应五属”(程兴乐两平即“梅县、平远、蕉岭、兴宁和五华”)的喊法沿用至今已有近300年之久,加之“客家”一说自客家学创始人罗香林正式创立以来已风风火火宣扬了近100年,普通梅州大众似乎已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认同感。分家已久,自成一统,所谓的认同似无太多讨论价值;
现在你知道潮汕地区在哪了吗?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领域最宽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进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特殊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
客家文化既继续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合成了南方(如岭南)土著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征。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历史记载:两晋至唐宋时期,延续不断的战乱、饥荒,使得中原的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到闽、粤、赣地区。
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看点认为是在河洛。“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层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来自河洛;事实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体来源的所在。
客家文化承传于黄河流域的儒家思想,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文化枝干。“耕读为本”、“学而优则仕”,是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信心。
早在清末,学者徐旭曾所撰著的《丰湖杂记》里已经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今梅州)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而“客家四州”则为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宁化石壁传说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海外客家籍华侨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称为“世界客都”;赣州则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着亲昵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韶关是名扬国内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继续者。
客家民居分为赣南客家民居、闽西客家民居、粤东客家民居、粤北客家民居等几大流派。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观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尚。
其实也许当一种文化快消失的时候才会让人珍惜,客家人就是回不往的中原人,家乡已经没了,反而倔强的保留了以前的传统。到底谁才是正统的汉族已经没有方法定义了, 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叶落回根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荣光!
推举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