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国宝级艺术家阎肃:和妻子恩爱50余年,往世后妻子和儿子对簿公堂

电视时间:1天前阅读:1

2016年2月18日上午,春节假期还未过往。

北京冷冷的冬日气息之中,还夹杂着一丝鞭炮的味道、年夜饭的点点温度、以及一家老小团聚一堂的热闹与喧嚣。

而对于这一家人来说,这个春节,却是悲痛与不幸的。

此时此刻,他们正站立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庄重肃静的松柏将这一片土地与繁华热闹的春节气息相隔开,空气里氤氲着的都是悲伤的,低沉的味道。

他们是闻名文学家、艺术家、剧作家阎肃的家人。今天,他们在这里送别自己的亲人。

陪伴着他们的,是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别这位老人民艺术家的各界人士和群众,以及那首脍炙人口的《红梅赞》。

凌冷独自开的红梅,在这个料峭的春日,为老人献上最后一缕芬芳。

而与这派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年后的一月份,阎肃先生的夫人李文辉却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阎宇告上了法庭。

展开全文

是何缘由让一家人不惜对付公堂?终不过“金钱”二字。

阎肃老师在世时,曾有一次在梦想剧场做过有关人生的朗诵,他说道,算一算,人的一生不过三天:即昨天、明天和今天。

在人生走过大半时,阎肃老师用这三天对他做了总结,虽然听上往很简单轻快,但阎肃老师的人生,其实是一段极其波澜起伏的人生。

弃书从艺,以文艺工作为人生理想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大山。更何况在解放前那个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老百姓们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已成常态。

出生于1930年的阎肃也不例外,十岁那年,他离开了自己的出生地河北保定,跟随父母远下西南,来到巴山蜀水之地。

阎肃作为家中长子,既要担当起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又要同时兼顾自己的学业。

他深知,在当时的环境下,父母能够为自己提供读书的环境十分不易。因此,他读书极为刻苦认真,而这些丰盛的读书学习体会,也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文字基础。

后来,阎肃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这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重点中学。

解放之前,阎肃在这所中学毕业,考取了优异成果的他,顺利考上了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在这两所学校之中,他抉择就读重庆大学的工商治理系。

左二为闫肃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个使人居无定所、背井离乡的黑暗时代终于过往了。国家、民族、人民获得了解放,一个崭新的中国正在诞生,而阎肃的人生轨迹,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解放之时,阎肃就在第一时间加进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也就是共青团的前身。

平时在学校中热衷于参与组织文艺活动的阎肃,也积极参与了,当时负责西南工作的青年团委员会联合重庆学校开展的,一次文艺学员培植活动。

据阎肃老师在摘访中回忆,20岁的他积极乐看向上,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一直组织大家进行各种文艺表演,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说相声,他也真正体会到了从事文艺的乐趣。

是金子总有发光的那一天,虽然阎肃就读的是工商治理系,但是他卓著的文艺天赋,还是被负责组织这次活动的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看到了。

这时,他们正要组织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于是找到了阎肃询问他的意向,找到人生方向的阎肃与工作人员一拍即合,他说“我觉得我要给新中国干点事儿”,于是决定弃书从艺走上文艺道路。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阎肃的抉择,好不轻易考上的大学,说不读就不读,反而跑往做个戏子,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据阎肃老师在摘访中说,在当时,他曾经有一个初恋女友,两人关系已经确定。但由于对方无法理解他的抉择,最后两人还是分开了。

而这也为阎肃老师之后在追求爱情时的表现,埋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

阎肃十分享受自己抉择的这条路,他并不认为自己比那些往读更好的大学,甚至留学出国的同学差在哪里。

他以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脚步丈量重庆这座山城。

这座城市深沉的文学内涵,瑰丽的艺术氛围,都扶助阎肃在内心中,沉淀下了更扎实的文学艺术基础。

由于年龄小,资历浅,进进工作队后的阎肃并没有直接走到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一线,而是在文工团里干一些零活,杂活。

但即使这样,对这份工作布满热爱的阎肃,依然延续了自己在读书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认真细致地把每一件,所谓杂活累活都干好。

不管是拉大幕还是照明,他都会仔仔细细琢磨每一件工作的可改良之处,而这也让阎肃成为了一个十项全能的文工团人才。

文工团成立之后,阎肃得到组织方面的信赖,被派出在四川地区进行宣扬工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此前,阎肃与重庆这座城市同唤吸,感受它的历史维度和文学气息。

而开展宣扬工作,阎肃则需要与生活中形形色色、各色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从干部到农民,从工人到小资产阶级。

他同样扎下根来,在向他们进行宣扬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取着从“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

在吸取生活的基础上,阎肃开始从事一些创作。他会在业余时间写一些戏剧、活报剧等。

他的创作天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后来,组织就将他调进了创作团队,专职搞创作。

当然,阎肃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对生活的探索与接触,他到过土改的第一线,也见证过老依据地的淳朴与厚重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见过枪林弹雨。

1953年阎肃进党参军,这位一生最爱穿军装的老艺术家,穿上了人生中第一套军装。

普通一兵,迎事业婚姻双开花

进进军营后,在事业上崭露头角的阎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领导发现他的创作才能之后,鼓励他专职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阎肃在这时候却打起了退堂鼓。

领导为了扶助阎肃更好地进行创作,决定喊他下到基层往,深进兵营,体验部队生活。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阎肃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来到了广州某处的空军部队。

进进部队的第一天,阎肃就体会到了在文工团与真正基层部队的区别,紧急聚集时找错队伍、在空军呆了几个月,却没有看到飞机的影子等。

阎肃开始不耐烦,但很快他熟悉到了自己的看念,可能出了问题。

体验生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了解、接受,而是要更加主动出击。转变过看念来的阎肃与空军的士兵们很快打成了一片。

他说,曾经有一个那样一个傍晚,在跑道的尽头,他和其他几个士兵看到最后一架飞机的飞行员,呆呆的坐在飞机上注视着绚烂的晚霞。

那种眼神是那样的深情执着,里面像是写尽了满天星河,他问他们他在发什么愣,其中有一名士兵告诉阎肃:他是在看头顶的这片天空,他们深深地爱着祖国的蓝天。

于是,《我爱祖国的蓝天》就这样应运而生并一直传唱至今。

在事业上进取越来越大的阎肃,在领导们眼里,他的婚姻问题却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时年已经28岁的阎肃却还没有女朋友。

部队领导们开始替他着急,询问阎肃保持单身的原因,原来曾经的经历和阎肃对自身条件的认知,让阎肃不敢找。

于是,部队领导们开始双线出击,一方面扶助阎肃进行个人认知、心理上的疏导,让他熟悉到自己的优异和自己能力的突出,个人外在条件等都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另一方面,也在托自己的老朋友、老战友帮忙,为阎肃觅觅适宜的另一半。

在部队领导找到自己的战友时,事情出现了转机,部队领导一位喊林野的战友,他家的外甥女也到了觅觅另一半的年纪。

于是,在他们的牵线之下,西南小伙阎肃与东北姑娘李文辉开始了书信往来。

在第一封信中,实诚的阎肃就附上了自己的照片,并在其中多次强调自己长得不高,外貌一般,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

正是这种真诚,打动了远在东北的李文辉姑娘。终于,两人在多次信件往来之后决定见一面。

虽然见面时阎肃的外在条件,让李文辉有些许失看,但是通过部队领导的介绍和阎肃自身的表现,李文辉越来越能发现,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身体中,蕴躲着深厚的文化艺术水准。

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写作又积极阳光,风趣幽默。

最终,阎肃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内在积淀与足够的真诚与喜欢,与李文辉步进了婚姻的殿堂,两人携手走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

1962年,阎肃在与友人的交谈中,提起了创作的人物抉择。当年在重庆、四川从事宣扬工作时积存的故事、体会,让他突然灵机一动,提出“江姐”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题材。

一同交谈的好友羊喊应和道:“那你就以此为原型创作一个剧本吧。”

于是,阎肃便开始专注创作以江姐为原型的剧本,以致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似乎抛往了时间的概念,整个人沉浸在剧本创作的浩大热情之中。

一时间,童年时的文字积淀、青年时期的回忆与经历、当兵后的生活体验等等等等,如万千股细流,在他的脑海中汇聚成一股文学的浪潮。

十几天的时间转瞬而逝,《江姐》剧本初稿就此诞生。

而这十几天,原本是阎肃预备用来与新婚妻子刘文辉一同度过的日子。

1964年,歌剧《江姐》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以致万人空巷,其中的主题曲《红梅赞》成为了人人口中传唱的时代经典,阎肃等创作人员更是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夫妻相濡以沫55年,身后事却不安宁

事业顺遂,阎肃的生活也走上正轨,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和睦圆满的家庭生活还未过多久,动荡时代又到来了。

面对生活的重压,虽然家人分别,但李文辉果敢拒绝了阎肃主动提出的与他的“划分关系”的要求。

因为他们是一家人,她说“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就这样,经历过风雨的冲刷,两人的感情愈发牢固,55年的时光里,阎肃一直与妻子保持着那份真诚和喜欢。

同时,阎肃老师也一直与时俱进,与时代保持着同频共振,《西游记》主题曲、时髦音乐《雾里看花》的大胆尝试、参与综艺节目给大家带往欢乐。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儿子阎宇在微博中写到:“按照闫老先生的习惯,肯定不会在春节叨扰大家,真的很抱歉。”

但是这一家人却在老先生走后产生了裂隙,妻子李文辉和女儿竟然用一纸诉状将儿子阎宇告上了公堂。

理由是阎肃老师逝世后两年,阎宇对老人家的音乐著作收益分配不均,刘老太和女儿想要回属于自己的那份收益。

曾一同度过众多风雨的家庭,最终还是在金钱问题上产生了裂隙。

阎宇在书中回忆到,父亲阎肃是一个“慈父”,阎宇在大学时读商科,曾与大学同学预备趁着发展浪潮南下“淘金”,可母亲谨慎,不肯给他资金支持,父亲就从中调和,扶助阎宇拿到了这笔“启动资金”。

果然,阎宇“淘金”失败,父亲却抚慰到,失败是常有的事。

随后阎宇想要经商,做自己的小生意,父亲也是支持的态度,并扶助自己与母亲沟通,经历过波折与失败后,阎宇在毕业时甚至已经做起了自己的小服装厂。

阎宇感觉,自己这些年的成果,都离不开父亲的支持。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母亲并非与儿子有嫌隙,而是在家庭中担当一个谨慎治理的角色,其出发点还是对这个家庭的保护。

回到打官司这件事上来,事情起因是母亲刘文辉接到了版权税到账通知,但版权税并未到账,原来老先生的版税继续手续还不完美,需要子女签字生效,而儿子却迟迟不签,母亲这才一怒之下走了法律途径。

所幸事情最后有了比较好的结果,儿子主动认错,承认自己短缺和母亲姐姐的沟通,一家人如今也已经和解,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旁看者,一个家庭重回于好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局。

斯人已往,故事永存,愿这一家人永远和睦安康。

上一篇:乐嘉妻子陶红因病往世,9岁女儿一路跪拜

下一篇:俄罗斯青年一代人才太多!彩娃阿基莫娃卡多攻守平衡!未来或称霸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