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容”+神演技,今年奥斯卡影帝可能是他?
时隔多年未在银幕上活跃的布兰登·费舍在《鲸》中再次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硬汉形象,他在其中饰演一个肥胖症患者。
而他也凭借此片进围了本届奥斯卡最佳男主,3月13日,我们将目睹昔日男神是否能获得奖项。
这部由阿伦诺夫斯基指挥的影片,自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以来饱受争议。
一个讲述爱与救赎的故事,为什么会有争议?
这部具有宗教意味的影片,讲述一个肥胖症患者在生命最后时分的爱与救赎,到底带给人怎样的真实看感?
查理,在放纵和救赎之间
POST WAVE FILM
因爱人离世查理一蹶不振,此前,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妻女,受到妻子和女儿的憎恨,这也成为他一大的愧疚来源。
展开全文
为了惩罚自己,他开始通过食进行一场慢性自杀。
一如片名,查理被自己厚厚的脂肪包绕,窝在自己的小公寓里,深刻明亮的双眸涌动着悲伤。
在查理追逐死亡的路上,有两位重要的人物想要挽救他——
丽兹,护士,也是查理逝往的爱人的妹妹。
作为查理的朋友,目睹查理自暴自弃让她非常难受,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丽兹期看查理从更切实际的角度完成自救——至少从回到医院,正常生活开始。
托马斯,一位年轻的传教士。
这位年轻的小伙在前半段展现出了高度理想的宗教梦,他认为自己所在的“新生活”宗教组织可以扶助查理的灵魂从肉体中得到解脱,从而迎来新生。
于是,丽兹碰上托马斯,必然有一场唇枪舌战。
由于哥哥的死,丽兹不再信赖宗教对人有救赎性,她反而认为,宗教带给人规训的苦痛要多于被挽救的温馨。
而托马斯坚信“新生活”(片中的宗教名)能让人的灵魂获得新生。
而在这场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的挽救角力中,有一个更为耀眼的人物在打破这种平衡。
查理的女儿艾莉。
青春期的艾莉叛逆而刻薄,带刺出场。
她说查理恶心,从见托马斯第一面开始就想要知道他的真实目的。在她的逼问下,托马斯伪善的面具被迫摘下:
他并不是真正想要传教,而是他惧怕父母无法原谅他犯下的一系列错,因此抉择逃亡。
在对艾莉“告解”后,托马斯不再传教,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于是,在《鲸》中,尽管带出了宗教团体和个体的关系讨论,但最终,落脚点却在于——
原谅与被原谅。
艾莉和查理是多年来的第一次见面,艾莉难以避免地回忆起父亲离开时自己痛苦和尴尬的境地,但两人最终形成了一种不言之中的默契。
尽管艾莉并没有说真正原谅查理,但是在查理即将离开时,她仍然表露出了对父亲存有的温情。
查理则在女儿“恶毒”的表象下看到了她的真实和光线。
女儿虽然刻薄,但是通过对托马斯的步步逼问,让托马斯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并做出了勇猛的抉择。
而这份真实,恰是查理想要撕开清静面具而展示的东西,是他对外界投来不善的一次回击。
所以,我理解艾莉给查理带来的真正救赎,类似于一种直面一切的态度。
直面已发生的,直面自己曾犯下的错,直面真实的自己。
然后说出真实的感受,做出发自内心的抉择。
强大的调度
POST WAVE FILM
《鲸》的所有戏份,都在查理的公寓里完成。
昏暗狭小的公寓,充斥着压抑与沉闷感。
查理的一天就在这里过完:食饭,教学,洗漱,睡觉。他在这所公寓里艰难缓慢地行动,这也是他与世隔绝的避难所。
因此,影片的调度变得极为重要。
以女儿艾莉上门来划分影片结构,它极其工整。
而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复调:查理在同一处食东西、食同样的东西。
从沙发,到冰箱,到他的卧室,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机的视点在这个公寓构成的运动轨迹,几乎是循环围绕着的。
这也辅助描摹了查理苍白、闭塞、痛苦的一天,天天往复,如此循环。
如此一来,丽兹、托马斯、艾莉的到访,都是一个闯进者的姿态,一次次使得查理的生活循环,发生一些转变。
这也使看众情感更易进进。
冒犯看众的阿伦诺夫斯基
POST WAVE FILM
在温热治愈的表象背后,《鲸》为什么具有冒犯性?为什么备受争议?
它大量的特写镜头对准了查理,让看众通过注视一个超重患者的生活来体验痛感,这同样是一种暴力。
当查理挣扎着从沙发上站起来打翻了一张桌子时,当他在谷歌上搜索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往嘴里塞糖果时,当查理抱着披萨盒或是炸鸡桶往嘴里愤然送着食物时,这些镜头都布满着痛感。
正如一位外网网友所说:“《鲸》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似乎是,'感谢上帝,那不是我们。'”
因此,《鲸》最大的争议点来自于对超重患者的冒犯和猎奇。
甚至是布兰登·费舍为拍摄此片穿的增肥装彼时也引发热议:增肥装的设计,是不是对超重患者的一种侵害?是否反人道主义?
伦理界线之外,备受争议的点不仅于此。
是男主的行为动机。
因为沉浸在懊恼和失往的悲伤中,查理抉择自暴自弃。
这种主动抉择的颓废,让很多看众无法接受也无法真正共情,加之影片对人可以抉择自杀的认同,等于是在对基督发出挑衅。
这也和创作者的本意有关。
本片依据塞缪尔·D·亨特的舞台剧剧本改编,阿伦诺夫斯基对理解这些暴食和慢性自杀的冲动和放纵并不感兴致,他所做的是对它们进行指点和注视。
看看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爱达荷州肮脏公寓里的超重男子的生活,感受他在自我放逐中产生了转变,逐渐变得殉道:
查理是一位大学写作教授,他本在关闭的摄像头后面在线教他的学生。在学生眼里,他正派而幽默。而在艾莉的真实刺激到他之后,他打开了摄像头,为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真实形象,让学生们的惊诧、鄙夷、嫌恶毕露无疑。
随着这次爆发的到来,阿伦诺夫斯基的意图变得昭然若揭:
他的残暴在于,他搭建我们对于查理完全的审阅,从他的形象,到他的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中间搭载了不同的情感,同情,质疑,反感,激动……
而最后的爆发,就好似一次互文,让看众也仿佛参与其中:
镜头外,我们是如何自视自己在这过程中的情感的?
尽管阿伦诺夫斯基是残暴的,但查理面向光的那一刻,依然有着强烈的能量:
当我们看到自己,真实地面对人生的痛楚的时候。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