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浅谈:汉朝谋士陈平的成功之道

电视时间:1天前阅读:1

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理想的?

那可莫过于“风景地来,体面地走”。对这些人的一生,后人既羡慕他们的“好命”,又挑刺他们一些苟且换荣耀的行为

这其中的典型人物,莫过于大汉初创团队的三朝元老陈平。

后世一面肯定陈平的“权智有余”,献刘邦六策,谋定江山;同时指责他流转于吕氏与汉室之间,苟得荣华富贵,“公平不足”。站在古人崇尚的忠君卫道这一角度,陈平可谓是劣迹斑斑。

然而以现代人的视点来看的话,陈平的成功之道还是值得我们往借鉴的:终其一生不树敌,只求个太平繁华。

身边的伯乐

要承认的是,陈平的成功,离不开伯乐的提携。

陈平出身贫冷,爱读书而不作农事,所有的农活花销都由哥哥陈伯一家来承担。长大之后也没早早娶亲,还把钱财“浪费”在社交游乐之上。

直率说,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对于家庭都是天大的累赘,更何况是物资匮乏、民不聊生的秦末。

很快,陈伯的妻子忍不住爆发了,向丈夫埋怨“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陈伯果敢抉择休妻,陆续供养陈平。

这里的行为值得商榷,但不得不钦佩陈平的哥哥陈伯目光长远。正是在他的坚持下,陈平熬到了真正的贵人。

展开全文

县里有富人张负,孙女连丧五偶,苦于嫁不出往,陈平正好处于富人瞧不起,穷人也瞧不上的窘况。

张负称心于陈平的高大魁梧,陈平也需要张家的资金来社交。双方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张家其他人其实并不看好这门亲事。陈平穷又懒,空有一副皮囊,绝非良配。 张负却认定这此子人帅又爱读书,定有出头之日。

不仅当着县里所有人的面把孙女敲锣打鼓地嫁给了陈平,张负还亲自告诫自己的其他后代来展示陈平的地位,“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

在亲家的扶持下,陈平如虎添翼,交游的领域愈加宽广。四周不敢再小觑这个曾经的穷小子。

同时,平定乱世的期看慢慢滋生在陈平的心绪中。“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秦末大乱,他的舞台来了。

化敌为“友”

不过,即使小心翼翼如陈平,早期的仕途也并不顺利。

公元前205年春,陈平已从魏王咎跳槽到了楚王项羽,立下不少功勋。岂料风云突变,军队食败仗,殃及了负责相关政务的陈平。

项羽放出风声要处决责任人,陈平闻讯,慌封其金与印,使使回项王,以示和项羽恩怨两清;本人带了一把宝剑,欲渡黄河投奔对岸的刘邦。

一踏上船只,陈平感觉船夫过于注重自己了。转念一想,他孤身一人,又身着大衣,不是待宰肥羊又能是什么呢?

转眼间,船舱里走出了一个人,略带玩味地看着自己。两名船夫眼神一交汇,眼看就要动手了。

危急时刻,陈平解开衣服,光起了膀子。在两人懵然目光的注视下,一边扭转着身子扒拉起眼前的船桨,一边面带微笑地和两人聊起了奇闻轶事。

两人这才确信陈平身上并没有财物,放下了作恶心思。陈平躲过一劫后,顺利地渡过黄河,并在朋友的推举下跟随起了汉王刘邦。

后人看这一段可能会颇为失看,陈平明明带着把宝剑,好好的武打场面怎么就cut了呢。

事实上,化潜在的敌人为友好的“朋友”,才是人生趋利避害的指南针。图一时之快,恐一世之悔。

宠不树敌,绝焉

陈平在刘邦这里很快受到了重用,刘邦为了留住人才,赏赐颇为大方。陈平境遇上升之快,让其他战场上洒热血的武将们眼红不已,决定给他点颜色瞧瞧。

诸将很快收集了陈平的黑料,一起在刘邦面前参了他一笔。参的内容么,正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昧金盗嫂之事。

刘邦开始还不信,可架不住劝的人多;陈平究竟是“三姓家奴”,刘邦心中慢慢地起了疑虑之心。

终于,刘邦决定亲自来审问陈平,“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往,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陈平的回答,堪称古代兵荒马乱时期,求职者应答面试官跳槽多的理由的典范。

首先,陈平踩了魏王和项王两脚,指他们不能信人,与刘邦能用人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陈平表明了自己是没有任何根基的草根,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消除刘邦动用资金的疑虑;

最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以退为进;诚臣计画有可摘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行我就干,不行就让我走,我什么东西都不要。潇洒的同时仍然布满着对于明主的感恩。让人不好意思往拒绝。

刘邦本就处于在用人之际,这么一聊反而更加看重陈平了,赏赐愈厚。其他将领见状,不敢多嘴了。

试想象,假如陈平没有通过这种感恩戴德的方式,而是直接陈诉冤枉,抑或是反击造谣的人,结局会不会急转直下呢?

答案是会,后来的韩信就是反面案例。

韩信在因莫须有的造反被贬为淮阴侯后,对刘邦无比的失看,自此开始托病不上朝。明明清楚刘邦在提防他的才能,也不肯低下头颅让对方放过他。

韩信也万般不愿与朝中其他诸侯并列,因为这些人远不如他,地位却相仿

史记有云,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连刘邦当时最亲昵的侍卫长都如此,更何况其他人。

刘邦和诸将谈用兵。韩信依旧不服软,用多多益善来自夸,藐视他人。自此之后,逐渐将大汉核心层得罪完的韩信,终究走到了不得不真造反而亡的结局,引后人唏嘘不已。

笔者也不禁感叹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风景可以如是,做人还得沉得住气才行。

审时度势,吕汉无妨

助人先助己。要说陈平献上的六计中,哪一条对自己最受用呢?那可莫过于救樊哙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晚年病重,他恐惧自己的妻子吕氏夺取基业,千方百计欲剪除吕氏羽翼。

刘邦摘纳了陈平的计策,预备将自己曾经的心腹爱将,可又是吕太后妹夫的樊哙直接擒杀,夺回他的军权。然而这项使命交到献策的陈平往执行的时候,方觉得这是移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高祖皇帝会不会念旧改悔了先不说。高祖本人已是病进膏肓行就将木,杀了樊哙就等于得罪即将掌执天下的吕氏,不杀又有违君命,两难啊。

思来想往,折衷一下,陈平决定先挠樊哙再说。他让人假传命令挠住了樊哙关押在囚笼里,亲自监押樊哙回长安交给天子来处置。

半路上高祖仙逝的消息传来,陈平又心生一计。他赶紧独自跑回宫中,扑腾一声跪在高祖的灵台前大声哀嚎,长跪不起。其意莫过于述说樊哙之事尚未办妥,陛下却先走了,臣该怎么办。

这凄切之音终于如陈平所愿地惊动了吕太后。吕太后赶来,听陈平念叨出樊哙并无性命之虞后,松了一口气,陈平看上往也显得顺眼了不少。

见状吕太后假意抚慰他办事忠于职守,还给他屋子休息。陈平见目的达成,便找个托辞就离开了。

后续出现了一些对陈平不利的谗言,吕太后看在这件事的面子上,并没有予以理睬。

陈平的急中生智,成功避免树立吕氏这个无法战胜的敌人,也为后来的拨乱反正立下了坚实的基础。

笑泯恩仇,大义凛然

日子一天天过往,陈平表面对吕氏颇为敷衍,心里的认知依旧清醒:吕太后年事已高,等她百年之后,吕氏子侄无能无奇,难承大统。王权,终有回回刘汉的一日。

陈平开始觅觅支持刘氏宗室的重臣。绛侯周勃,是他首先要争取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陈平和周勃的渊源可不简单。昔日在高祖刘邦面前参过一本的人里,就有周勃。

若非陈平反应机敏,仕途乃至性命就此断绝未尝可知。很难有人在这种处境下会心生好感。

更何况周勃一介武夫,和身为谋臣的陈平互有倾轧。要想交往这样一位人物,内心深处没有芥蒂是不可能的。

然而有史为证,“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

无论天下回谁,将相和心,国家就会安稳。古有蔺相如和廉颇,负荆请罪的美话保护了赵国数十年的平稳局面。

陈平为了国家大义,决定放下这段过往。他在周勃的寿辰上亲自献了五百金以示贺礼,并且摆上丰盛的乐席,让周勃大为受用。

你来我往,陈周二人的关系逐渐升温。他们明面上宴请四方,暗地里网罗党羽,为复兴刘氏宗室作了足够的预备。

吕太后驾鹤西往之后,诸吕权力大衰。在周勃和陈平的协助下,刘氏轻易地扫平了诸吕,成功复位。

公元前180年,高祖四子刘恒即位,史称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总的来说,陈平私德有失,大义无妨。故陈平几度变换阵营,依然能得到多数后世统治者和史评家的首肯,皆缘于此。

大江东往,千古风流

公元前179年,陈平病逝,谥号献侯。

纵看陈平一生,批驳者认为他的计策皆诡道,非正途,难以将福泽留后;陈平生前自己曾经预言过,“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后人果真在汉武帝时期失往了爵位。

然俱往已,多数人只求今生太平吉祥,那陈平在保全自己的方面值得很多人往借鉴。

做好自己的本分永远是最紧要的。尽可能不往树敌,不往迁怒,能避免无故不少灾祸。不管是在平时生活还是工作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执行这一原则。

究竟能否荣华富贵,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我们做不到像张良那般清心寡欲,能像陈平这般无愧于心就好。

上一篇:陈红平:先上车后买票的婚姻

下一篇:陈红平:必须协作才能赚到大钱的人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