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他曾为祖国装上“眼睛和耳朵”
当他主持研发的预警机,引领机群飞过天安门时,他泪流满面。
环球人物消息,巨星陨落!
2023年3月6日14时06分,我国闻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同志逝世,享年84岁。
王小谟院士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
他还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极有预见性地提出了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因为他,我国自主研发的预警机又多了个称号——争气机。
学生时代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他跟随父亲辗转后方,坚持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线电是前沿的科技。王小谟从小就对无形的电波布满了好奇,从初中开始就经常省下早点钱购买原料,自己动手装矿石收音机。稍大一些时,他又装了三灯机、五灯超外差式收音机等。
1956年高中毕业前夕,在参看某科技展览会时,王小谟在一个庞然大物前面驻足注视半晌,有人告诉他这是雷达。谁曾想,从此他的一生竟然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要建立独立而强大的国防,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事业。
这一年,王小谟被保送到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学习雷达专业。“我运气很好,从学雷达开始到搞雷达,一直到现在,一辈子都在跟雷达打交道。”许多年后,王小谟说起“进行”经历仍满脸笑脸。
展开全文
·大学时期的王小谟。
当时,学校发的录取通知书让他终生难忘,上面赫然写着: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短短几个字,定格了王小谟一生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北京工业学院的学风严谨,要求上晚自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王小谟很有紧迫感。
大一、大二两年,他时常感到学习食力。通过不停地埋头苦读,大三时他的学习成果终于在班里名列前茅。
大学期间,王小谟不仅学习努力,性格也格外活泼。
他经常在宿舍拉胡琴,宿舍里其他15个人也跟着接受“音乐的熏陶”。他主唱青衣,喜欢梅派,参与京剧团一段时间后就成了台柱子,把京剧团发展成为北京高校里影响力较大的社团。
除此之外他参与的摩托车队也获得过北京高校比赛的第一名。
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得了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他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成功研制三坐标雷达
毕业那年,王小谟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主攻国内雷达研发等工作。
当时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留下了三坐标雷达的设计方案。室主任给了他一摞三坐标雷达方面的资料,这是国内当时在三坐标雷达方面的几乎全部资料,而中国对三坐标雷达的研制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王小谟感到非常幸运,“这是给了我们搞最尖端科技的机会”。
刚参与工作的王小谟担起了重任:担任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的副主持设计师。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设计的模式,发明性地提出了脉内扫频的方法,大大简化了复杂的雷达高频系统。
脉内扫频是在一个脉冲继续时间内完成整个仰角空域的扫描,这比当时各国只摘用脉间扫描技术有更高的数据率。一年以后,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国际雷达会上,英国米勒博士才提出同样的脉内扫频方案。
·王小谟在调试设备。
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调进38所,陆续三坐标雷达的研究,担任JY-8雷达的主持设计师。
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王小谟甚至还出现过身体浮肿的情状。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旧坚持了下来。
13年磨一剑,他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
三坐标雷达第一次让我国在测量目的距离和方位信息的同时,也一并获得目的的高度信息,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卫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由此开始,三坐标雷达家族成为了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
与此同时,王小谟还想出了发展出口装备创汇的构思。38所自主研制生产了JY-9、384等先进雷达,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38所资金匮乏的问题,完成了38所的“二次创业”,更发明了中国雷达出口的新奇迹。
1985年,王小谟作为JY-8项目排名第一人荣获国家科技进取一等奖。1987年,王小谟被选为全国14名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之一。
“争气机”
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预警机一直是各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
上世纪末,预警机在美国海湾战争中发扬了重大作用。王小谟和十几位老专家联名向高层上书,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
1993年,王小谟调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以一个领军人的身份,开始向国产预警机事业发起总攻。
质疑和压力接踵而来,但王小谟始终果敢地站在风浪的最前沿。他认为:唯有把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预警机这样重大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只能靠我们中国人自己!
王小谟对中国的科研团队有足够的自信,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足够的自信。他果敢地说:“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1996年,王小谟受命担任圆环预警机工程中方总设计师,提出摘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同时,他立足自力更生,果敢主张并且部署安顿了国内同步研制,并做出了样机。
·王小谟。
2000年7月,在外方单方面中止合同时,他积极向中心领导和有关部门意见,力主自力更生开展我国预警机装备研制。
为了争取预警机装备研制国内立项,王小谟连续向高层汇报请示了十次之多,详尽阐述十几年的预研基础,足够表达走自力更生之路、研制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的果敢信心。他请求国家给中国的军工电子人一次“争气”的机会。故此,预警机又被称为“争气机”。
几个月后,大型预警机项目在国内立项。
国内当时各方面的配套基础还非常薄弱,甚至连符合条件的微波暗室都不具备。但王小谟始终坚守在科研最前线。
夏日骄阳似火,连空气中都充满着一股焦味,风似乎都被烤糊了,封闭的机舱内温度甚至达到了40多度,人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
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度,即使人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干上二十分钟,手脚都冻得失往了知觉。
机舱内的噪音使研发人员面对面的交谈都要紧贴在耳边才能听得见,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轰喊,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近七旬的王小谟仍坚持奋战在试验现场,一次上机往往就达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这样一干就是整整两个多月。
2006年,预警机研制最为要害的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大家忧心忡忡时,又一无情打击接踵而至,王小谟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
但这些困难依然没有击垮王小谟。他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挈着虚弱的身体赶到了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经过精确的技术方案确定和全面的要害技术攻关,国产预警机成功研发,并发明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要害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看众面前公开亮相。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2013年1月18日,王小谟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对他科学成就的极高褒奖。
王小谟生于战乱贫弱的旧中国,长于换了人间的新中国,奋斗于春潮澎湃、活力竞放的改革开放时期,求索不止、鞠躬尽瘁于新时代,为我国雷达和预警机装备的发展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王老,一路走好!
原标题:巨星陨落!他曾为祖国装上“眼睛和耳朵”
编辑:杨四海
责编:周尚斗
审核:冯飞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