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为何女医护的收进整体还是低
同工同酬,为何女医护的收进整体还是低
致敬新冠大时髦中,在一线打拼的医护人员
致敬新冠大时髦中,在一线打拼的医护人员
图/视觉中国
文 | 《财经》记者 凌馨
编辑 | 王小
2023年“三八”妇女节这天,基层医生刘欣(化名)照旧5点多起床给孩子们做早饭,6点送女儿出门上学。按理,妇女节女员工有半天假,但最近甲流让门诊病人猛增,还得承担对口学校的流调和摘样检测、老年人的免费体检任务,她太忙了。
刘欣7点半到医院,忙到11点半才在办公室坐下,整理住院病人档案的间隙,快速啃口包子就是一顿午饭,下午又接新病人,一直忙到17点多。
“我感觉现在男女医生拼命程度都差不多。”一位男医生对《财经》表达,除了产假和哺乳期可能有影响,在这一行,女性也都很能干。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展示,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中,最早援鄂的346支医疗队中,三分之二医护人员为女性。
在全球领域内,卫生保健仍是性别差异较大的行业。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7月公布一份联合报告称,医疗卫生部门的女性面临着比其他经济部门更大的薪酬性别差距,其收进平均比男性同行低24%。
在中国,医疗界的性别薪酬差异也位于各行业前五,仅次于摘掘冶炼、工程施工等重体力工业产业。
“妇女占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的大多数。”世卫组织卫生人力司司长Jim Campbell说,然而,系统性成见正在对她们的薪酬造成不利的影响。
展开全文
不过,《财经》调研展示,在中国医护群体工作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藐视问题。那么,是什么让女性在这一行挣不过男性呢?
同工同酬,但好岗位总是男性多
一个科室女医生多少,和大学一样,存在于学科之区别。
美国医学网站Medscape的一份调研发现,所在专科是原因之一。医院收进高的专科心脏科(12%是女医生)、骨科(8%是女医生)、放射科(14%是女医生),女医生占比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女医生的平均工资。
骨科女医生相对少,与骨科手术在各类手术属于“体力劳动”相关。骨科医生有时有点像“木工”,要扛腿、挫骨头、打钢板,确实要点力气。
一位骨科医生对《财经》称,“我们科确实一个女性都没有。”但他认为,这也是女性的主动抉择,“她们不来的,都是体力活,还要食射线。”
他所在的科室,女性有两种:护士和接受规培轮转来的学生。“太累的活不会让她们干的,比如五六个小时的手术,除非学生主动要求。主任还是挺体贴女生的,他自己生的也是女儿。”
这位骨科医生从业数十年,熟悉的女性同行不超过十分之一,“主要有些做细分学科的会有些女性,像运动医学、手外科,但总体还是男的多。骨科创伤女性真的很少”。
一位医学毕业生也看察到,比较食香的外科专业总是男多女少,女生的回宿多为内科、妇产科、儿科。其中,内科和儿科都是公认比较“穷”的。
上述Medscape的调研也印证了,女医生普及集中在妇产科和儿科,糖尿病和内分泌科以及精神科的女医生占比达到近一半。
护士群体也遵循了这个法则。男护士总能往收进更高的部门,比如手术室。上述骨科医生所在的医院,手术室护士薪酬比病房高1000元—2000元/月,这相当于月薪的10%—20%。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明面的理由是,手术室工作量比较大,更情愿招男员工。深层次原因则可能是男护士稀缺,找工作自主权更大。到2021年底,全国500多万护士当中,男性护士的比例为3%。
在不那么需要体力的科室,好医院、好岗位也倾向招男医生。“我经历过好几波中医学生找工作,女生都不太好找。”供职于某大型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财经》。
有没有生孩子、丈夫或男朋友,是不是本地人,都是用人单位招女医生时顾虑的问题。特殊是大医院,前述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举例,“同一批毕业生每年最多留一个,比如一年八个人五男三女,可能就留一个男的了,女生有些最后就往了基层社区医院。”
多位医生对《财经》表达,在同一医院、同一科室、同类岗位、同样的工作表现下,并不会出现藐视女性的情状。假如出现行业性的男女收进差,很大程度上应该与所在地区、医院级别和科室有关。
职称不低职务不高,“男性主导”固化性别差
和其他行业大同小异,男女医护的待遇差异,也与男性在领导岗位占比更高有关。
二正四副,六位院领导,仅党委书记为女性,这是长三角地区地区某三甲医院的领导岗位性别比例;中层领导中,女性占比约在40%,集中于行政部门,如科技处,像医务处那样的核心业务部门,则由男性领导。这是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女医生的占比本就高于同业。
这种差异与男女医生的学历程度和职称并不相关。在北京一家以内科病为主的知名医院,60%以上女医生学历为硕士以上,男性则为53%;中高级职称占比也没有明显差异。
女医生的医术也不逊于男性。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摘集、分析了150余万例65岁及以上内科住院患者的信息,发现女性内科医师在患者进院30天死亡率(女医生11.07% vs 男医生11.49%),和再进院率(女医生15.01% vs 男医生15.57%),都有更好的表现。
但是,男医生似乎有更多机会成为科研领导者。2004年—2019年,前述北京医院所有科研课题中,男医生担任负责人占比66%;他们往往更轻易获得省部级人才专项经费资助,占比达70%。相应地,男医生学术成就也更高,在发表的SCI论文中,男性占82%,女性只占了18%。
“假如说要在学术圈里被大家特殊认可,还是男医生有优势。”一位外科医生分析,这主要是因为男性的学术社交环境更好,“本来就男人多,大家比较聊得来,要是突然坐进来一个女生也蛮希奇的”。
欧美情状类似。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在美国肠胃病学科领导职位中,男性出任了86%的主席、82%的部门主管、76%的项目主管和63%的副项目主管。骨科、心血管等科室亦有类似研究结果发表。
有意思的是,上述胃肠外科相关研究展示,假如总负责人是男性,那么科室主管也更有可能是男性(81%男 vs 18.8%女)。相反,拥有一名女性部门主管可能会导致项目主管的性别分布更加公平,女性占比可达54%。
女性主管少,也和女性在薪资谈判、争取晋升或加薪方面更和煦,往往不如男性那么激进有关。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教授琳达·巴布科克(Linda Babcock)表达,女性不会太积极争取自己想要的,“在三项独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行谈判”。
女性虽能打,更期看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女性在一些要害节点为家庭牺牲,影响了她们的职务晋升或学术表现。
刘欣和丈夫都是基层医生,但她承担了家中的大部分家务,“孩子爸爸上班比较远,开车要40分钟,他还是中层领导,很忙,最多只能在我要值班时辅导一下孩子功课。其他靠爷爷奶奶帮忙”。
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展示,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都大大超过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
这样的工作负担加上承担家务和育儿,女医生很轻易精疲力尽。而刘欣在生老二时还出现了心衰,这让她错过了一次职称晋升的机会。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李梅霞等人2020年—2021年针对女医生家庭工作角色冲突进行了一项调查,仅不到11%受访者首选工作,46%抉择了家庭。
智联招聘3月发表的《202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展示,68.8%的女性天天从事家务劳动1小时以上,远高于男性的47.2%。特殊是在孩子出生后,已婚已育的职场人中,近半女性认为爸爸基本没有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
只有不到10%的女性认为,丈夫在家务和育儿方面不比自己做得少。有趣的是,三分之一的男性自认为已经做得与妻子一样好或更好。
对此,李梅霞等人指出,化解女医生工作家庭角色冲突,不仅要自身努力,还需其他家庭成员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医院和社会则要给予制度保障,例如,医院可结合自身条件,建立匹配的保育机构甚至是幼儿园。同时,通过家务劳动社会化,将原本由女性承担的私人无偿劳动转移到公共经济中,使女医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进到工作中,获得职业上更大的发展。
此外,女医生的职业生涯较短,也可能限制她们的发展。按规定,女员工的退休年龄是 55 岁。这就意味着,女性的医生(博士),从医学院毕业时,她的职业发展年限就只剩下 25 年了。正在酝酿的延迟退休制度或将带来改变。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