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读唐山,一座战争打不倒、地震震不倒的英雄城市
博物馆连接着城市的过往、现在与未来,读懂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往它的博物馆看看。来过唐山多次,我曾在清东陵感叹过王朝的兴衰,曾在曹妃甸体验过丰收的快乐,也曾在城市工厂见证过工业的奇迹;然而,这一次的博物馆之旅,才算真正走进唐山,这座战争打不倒、地震震不倒的英雄城市。
黑色长河:因煤而兴的近代工业城市
中国第一座机械化摘煤矿井;
中国第一条准则轨距铁路;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
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
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展开全文
唐山,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诞生了诸多中国工业第一和“之最”。走进开滦博物馆、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重温“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荣耀与梦想。
开滦博物馆是河北省第一家工业遗址类博物馆,坐落在“中国第一佳矿”开滦唐山矿区内,主体建筑参照1919年建造的开滦矿务局大楼而建。
走进博物馆,沿着《黑色长河》展览,在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中,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中,了解煤的历史、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兴起、唐山因煤兴市与秦皇岛因煤建港的历史。
围看中国迄今存世最早的股票、厚重的羊皮蒙面大账本,触摸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上的铁轨,与文物对话,走进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然后,直达地下,“井下探秘”,从地上博物馆乘坐电梯直达开滦煤矿曾经的矿井,穿越时空,走进当年矿工摘集煤矿的现场。
沿着幸福路,走进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感受工业之美。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位于启新水泥厂旧址,是中国首个以水泥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馆内陈设着的文件、物品,扶助我们走进启新水泥的前世今生;而保留着旧时风貌的厂房、退出生产舞台却有着文物价值的设备,则是我们最爱的工业风。
红色历史:流淌着鲜血的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往
二十九师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这是闻名抗日歌曲的《大刀进行曲》的原版歌词。1933年,宋哲元带领的第二十九军五百大刀敢死队与鬼子展开肉搏战,砍杀日军最终取得了喜峰口大捷。这是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作曲家麦新深受大刀队的感染,谱写了《大刀进行曲》词曲。
伴随着慷慨激昂的曲调,走进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听大胡子爷爷说长城抗战的故事。“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长城抗战的胜利是用战士的鲜血换来的。然而,一场战争的胜利,鼓舞了士气,却决定不了命运。1933年,距离抗战胜利还有很长的路,冀东战士的鲜血依旧在流淌。
冀东烈士纪念馆内安放着238名烈士英名录和遗像,早期工人运动领导邓培、早期革命家于方船、华北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王平陆、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民族英雄王册等烈士在此长眠。
流血的不仅有战士,也有百姓。1941年1月25日,日军对制造惨绝人寰的潘家峪惨案,1230人遇难;1942年12月5日,日军血洗潘家戴庄,1280人遇难。
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冤魂墙上刻着的1942和1280值得铭记,长坑遗址里的仅挖掘出来的小部分残骸足以让人触目惊心;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将“耻”字刻在墙头,而惨案的幸存者更是将“耻”字印在心里,他们组织近百名复仇团跟着八路打鬼子,最终击杀带队进村制造惨案的佐佐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用鲜血染红的历史,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灰色记忆:大地震中奋力重生的城市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7.8级强地震,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大地震是唐山人心中无法忘却的灰色记忆,唐山地震博物馆前一排排写满24万罹难同胞姓名的纪念墙是生命中不可承担之重。
然而,时间并没有在这一刻定格,大地震之后,这座灾难的城市在废墟中奋力重生。走进唐山地震博物馆,在目前国内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中,感慨灾难无情的同时,赞颂震后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壮举。
随着抗震纪念碑的指引,走进年代感更强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中,则更能直面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灾难。唐山抗震纪念馆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设馆”,始建于1986年,是全国第一个收躲陈设地震资料实物,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专业展馆。一张张图片资料,一件件实体文物带我们走进这座灾难的城市,也让我们了解震后重建的故事。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自由摄影师,旅游自媒体。
新浪微博:@觉非行记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