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1928年,宋哲元违反规定,斩杀5000俘虏,留言:宁愿背下千古罪名

电视时间:2天前阅读:1

编辑|百年人物转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往!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句激励无数人的歌词,其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钦佩。

其中所说的“大刀”,便是第二十九军“大刀队”。

两次奇袭,打出华夏风骨,杀得鬼子闻风丧胆,甚至被迫在脖子上围上铁围脖。

甚至“大刀队”以短兵直面敌人枪火的勇气,这在当时激励了一个又一个爱国青年奔赴前线。

而这支“大刀队”的创立者,正是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

说起宋哲元,他最受到争议的事情便是不顾规定斩杀五千俘虏,事后还言:宁愿背下千古罪名。

宋哲元出生于1885年,这个时候清朝已经快要走上陌路,国内环境并不安稳。

展开全文

父亲虽然是读书人,但是这个年代随着各学堂兴致,传统读书人变得越来越不受重视。

再加上宋哲元刚刚出生,处处都需要花钱,没有方法之下,父亲只能抉择到四周镇上做工,来牵强保护家里用度。

别看家庭条件不算太好,但是父亲对于宋哲元的教诲却从来没有落下过。

虽然父亲并没有考上名次,但还是期看有一天宋哲元能够高中榜首,光宗耀祖。

然而宋哲元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现在兵荒马乱的,应该习得武艺来保家卫国。

为此宋哲元几次与父亲争吵,连带着父子关系也有些紧张。

最终,宋哲元心中孝义还是战胜了理想,他还是走上从文的道路。

到了1902年,十七岁的宋哲元已经算是学有所成。

此时私塾的教书先生已经年迈,无力在为孩童启蒙。

在教书的过程中,宋哲元发现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根本读不起书。

宋哲元便立下规矩,义务为所有贫苦孩子授课。

此消息一出,十里八乡许多人都闻讯而来,一时间宋哲元名誉大噪。

而宋哲元也是来者不拒,私塾中的孩子无论家庭贫富,他都做到一视同仁。

这一教,便是5年。

这个学堂可是为了培植陆军将领,而专门创办的,到此宋哲元已经算是一只脚踏进仕途,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立业之后的宋哲元顺理成章担任军官,之后又担任军处委员。

可以说父亲光宗耀祖的梦想,总算是实现了一半。

但是宋哲元却并不这么想,他自小舞枪弄棒,为的可是除暴安良。

到了1911年的时候,宋哲元回到北京,结识了当时发动滦州起义的冯玉祥。

宋哲元的学识让冯玉祥刮目相看。

而冯玉祥的许多民主思想,也让宋哲元的内心受到极大冲击。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侠义精神”吗?

在宋哲元的古有看念里,他或许不太明白这些民主思想,但是却实实在在感受到要比清朝好太多。

到了1912年,清朝彻底完蛋,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

此时身为袁世凯旧部的冯玉祥自然出狱得到重用。

而宋哲元便顺势被调到冯玉祥的部下。

之后的一段时间,宋哲元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参与了讨伐张勋,促成了南北议和。

随着冯玉祥的官职越来越大,宋哲元自然也是跟着水涨船高,到了1921年已经成为旅长。

此时的冯玉祥也早已经担任师长,若是没有什么变故的话,短时间内是不会再升职了。

宋哲元也没有方法,只能安心练兵。

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宋哲元奉命驰援河南。

宋哲元得到命令之后千里驰援,而他的对手正是西北军的郭坚因、党玉琨。

此战宋哲元一战平定,力斩郭坚因,党玉琨只能带众逃走。

也正是因为此战功绩,宋哲元在这一年被授勋为陆军少将。

若只是如此,宋哲元也不过就是个军阀罢了,也不会完成之后到爱国将领的转变。

1924年,冯玉祥与民主人士接触,决心拥护孙中山,支持国民革命。

宋哲元早先便是因为民主思想而被吸引过来,自然不会因为而退缩。

既然已经决心要干,那么便事不宜迟。

在10月,宋哲元跟随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部队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军。

之后的四年间宋哲元果敢不移站在民国这边,开展对军阀的讨伐。

到了1928年,年仅43岁的宋哲元已经成为陕西省指挥员,拜陆军中将。

然而这个时候,却发生一件让宋哲元颇受争议的事情。

而各地军阀纷纷自立,整个中原地区一片混战。

当宋哲元来到山西的时候,发现这片地区土匪遍地,百姓民不聊生。

其中势力最大的,便要数盘踞在凤翔山上的一伙土匪,首领正是当年的败军之将党玉琨。

党玉琨当年当军阀的时候,便是无恶不作,纵容手下破坏古墓,导致周秦文化觅多宝贵文物遭到破坏。

自从盘踞着凤翔山之后,没有了上级的约束,其更是烧杀夺掠无恶不作。

但是宋哲元知道此事急不得。

党玉琨等土匪占据地利,若是不能一战全灭,流窜出往恐怕会陆续为祸。

为了稳住党玉琨,宋哲元先是装作兵力不够的样子,整日守在家中。

期间甚至还响应“第二次北伐”,调出一部分兵马。

但实际上这部分兵马并没有走远,反而是绕了一个圈后又回到陕西。

还别说,这样的举动还真的骗过了党玉琨等人。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恰恰就是噩梦的开始。

看着时机成熟,宋哲元当即下令预备剿匪。

由于党玉琨这些年的胡作非为,导致陕西人民对其是敢怒不敢言,一听闻剿匪那是纷纷响应。

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三万可战之士,兵围凤翔山。

为确保万无一失,宋哲元更是亲自挂帅。

此时的凤翔山因为地理的原因,在当地向来有“卧牛城”的称唤,说得就是其易守难攻的特性。

这也是党玉琨之所以敢如此嚣张的重要原因。

这显然不是宋哲元想要看到的。

在自己观察当地地形之后,宋哲元想到一个方法,挖地道。

宋哲元一边命人在正面佯攻,另派一支小队昼夜开工,足足半个月的时间,才在城墙下挖出一个房间大小的空间。

至此再往前挖敌人也该发现了。

不过宋哲元从来没有想过以此来奇袭攻城。

然后全军突击,围杀党玉琨部队。

党玉琨在战乱中被当场枪毙,其余众人见势不可为纷纷投降。

宋哲元一战闻名,各地匪徒闻风丧胆。

这一战宋哲元共俘获敌人五千余人,怎么处理倒是一个问题了。

此时虽然还没有优待俘虏的要求,但是各军阀间打生打死,对待俘虏多是招揽为主。

可是当宋哲元看到这些匪里匪气的俘虏之后,顿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要是加进军队,搞不好又是军痞,还是会为祸百姓。

当时同为冯玉祥部下的张维玺得知此事后,顿时大食一惊,连忙劝阻道:“这些人已经投降,即便不愿收容,放其回田即可,何必要赶尽杀绝!”

谁知宋哲元却摇摇头,这些人跟随着党玉琨这么多年,早已经夺掠成性,放走之后保不齐又会形成一个个匪帮。

与其这样倒不如斩尽杀绝,一劳永逸。

张维玺听后自然知道宋哲元说得是事情,但是心中还是有些顾虑:“这杀俘有违人和,传出往将来谁还敢投降……”

宋哲元却是摇摇头,他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恐惧,只有莫大的惧怕,才能够让那些亡命徒感到恐惧,才能让那些土匪在做事的时候拥有底线。

眼见着张维玺还要劝阻,宋哲元当即抬手阻止:“这些俘虏我杀定了,宁愿背负着千古骂名也绝不手软!”

于是在攻克凤翔山的第二天,宋哲元命人将5000俘虏押送村头关帝庙前。

宋哲元亲自坐镇,当着关帝的面,将5000土匪尽数斩杀。

此举果然让陕西境内无数土匪吓破了胆,纷纷下山做了农民。

没方法,他们是真的怕了。

这也让陕西彻底安稳下来,为之后的抗日战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宋哲元也是在全面抗日爆发之后,率众奔赴前线,留下“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宣言。

上一篇:连环画的时代新变

下一篇:抗战时期,四川为何实行一日两餐?奉献了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