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丑化诸葛亮的“亮黑”们,到底有多“双标”?
诸葛亮一直是中国文化里忠义、聪明的象征,但近年来,其正在被一小撮“亮黑”们“拉下神坛”,而其理论依据,翻来覆往就是那些陈词滥调,比如“穷兵黩武”、“过于谨慎”、“小说吹牛”等等,但假如我们辩证的分析一下这些“陈词滥调”,就会发现,其字里行间只写了两个字:“双标”!
第一,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司马昭伐蜀就成了“大势所趋”?有一部分“亮黑”不遗余力的进攻诸葛亮,就咬着诸葛亮“五次北伐”不放,说诸葛亮是“战争贩子”,给魏蜀两国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云云。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太“双标”,几十年后,司马昭调集18万大军三路伐蜀,怎么他们就认为,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呢,怎么他们就认为,这是司马氏为结束分裂局面所作出的历史性奉献呢?虽说,历史是为胜利者服务、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打你是穷兵黩武,你打我是大势所趋”的双标做法,不免过于 *** 裸了。
第二,诸葛亮谨慎是“奇谋为短”,司马懿保守就成了“善于隐忍”?诸葛亮北伐时舍弃了魏延的“子午谷方案”,很多“亮黑”就从这一点出发,指责诸葛亮“过于谨慎”,就连陈寿都说他“奇谋为短”,完全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战术呆板僵硬的无脑统帅。但希奇的是,当后来司马懿手握10万骑兵,却不敢出城与诸葛亮的5万步兵决战时,他们却没有嘲笑司马懿的谨慎保守,而是疯狂的赞扬司马懿“有大局看”、“善于隐忍”、“能成大事”。同样是谨慎保守,诸葛亮被认为是“奇谋为短”,司马懿就被认为是“善于隐忍”,你说,双标不?
展开全文
第三,诸葛亮丢失街亭被“大书特书”,司马懿卤城之战却“讳莫如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街亭丢失导致功败垂成,“亮黑”们便一口咬定诸葛亮军事水平不行,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街亭之失,罪在马谡,又何必“过度解读”呢?同样的战场挫折,也曾发生在司马懿身上,比如,公元231年的卤城之战,司马懿正面对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一顿胖揍,司马懿遭受重大军事挫折,但后来,司马氏一统三国,这场战争就被“遗忘”了,但遗忘不代表不曾发生。“亮黑”们一方面“大书特书”诸葛亮的街亭之失,另一方面又对司马懿的卤城惨败讳莫如深,可真是够双标的。
第四,夸奖诸葛亮是“看演义看多了”,美化司马懿却成了“尊重历史”?诚然,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状诸葛亮近妖,但即使抛开《三国演义》,在该书问世前的一千多年里,诸葛亮早就大名鼎鼎了,唐诗宋词、武庙十哲,都是极好的证据,难道唐宋时期的人,都未卜先知地读过了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亮黑”们拼命粉饰司马懿的战绩,动不动就拿房玄龄的《晋书》来说事,然而,《晋书》是什么货色呢?众所周知,《晋书》公然吹捧司马氏,堪称一本“司马演义”,但“亮黑”们不管这些,他们认为这才是“尊重历史”。
结语:由此以看之,“亮黑”们丑化诸葛亮的种种看点,是站不住脚的,是典型的双标。“亮黑”们还有一个终极理论:诸葛亮最终没能克复中原,是个“失败者”,司马氏最终一统三国,是个“成功者”。假如一个人的成败,要由“亮黑”们的这种准则来判定的话,那么,这种“成功”,不要也罢!